那山那人那狗 之少有人走的路

那山那人那狗 之少有人走的路

总觉得很多经典的电影很值得去看看,于是一次性下载了许多部高评分电影,想着好好的恶补一下。

虽然费时间,但是每看完一部都觉得确实是良心作品,后悔没有早些看。

其中一部是《那山那人那狗》,下载这个,大概是被名字吸引了吧,觉得有类似沈从文的《边城》的感觉,里面也是有人有山有狗的。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沈从文《边城》

于是带着这样的好奇,看了之后,一查才发现这个和《边城》还真有些许关系。

这个电影讲的也是湘西的故事,它们有着相同淳朴的名俗名风和相同美的不可收拾的乡村风景。

只不过这户人家的人物关系不是老人女孩子和一条黄狗,而是这人家只有一个母亲,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一条牧羊犬。

《那山那人那狗》 说的是 即将退休的父亲带儿子熟悉自己走了一辈子的邮路,三天两晚的路却似乎比儿子长大的这些年还要漫长,让他们父子间这些年的隔阂就此烟消云散了。

2)

父亲一路上给儿子讲着各种各样的经验和规则,除此之外,又一路上保持着父子不该有的沉默和疏远。但即便什么也不说,就凭着背包上的杯子摇晃的声音和一路的好景,也是让人看不够听不够的了。

但他们也不完全是无话可说的那种,偶尔还能说一些让我可以摘抄的话来:

儿:“在这山里,走好几里地也见不着人,就是神仙,也闷死了”

父:“不闷,神仙能腾云驾雾···”

儿:“山里人干嘛要住在山里呢”

父:“因为,他们是神仙的后代”

那山那人那狗 之少有人走的路

当儿子看着蜿蜒绵长的山路上有车经过的时候,说着可以搭车的话,遭到了反驳之后,竟然有种熟悉的感觉,像是传统的一根筋,也是一种执念。他们的对话:儿:其实像这样的地方可以搭便车的嘛父:邮路就是邮路 该怎么走就怎么走儿:可像这种没有人家的地方,我们根本没必要这么走父:这么走踏实有准头 你以为公路上的车都是给你准备的呀儿: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父:我才不会站在公路上 给人家赔笑脸呢儿:那可以搭班车呀 花钱买票总可以吧父:就那么几个站几趟车 还没我准时呢儿:你摸摸规律吗父:邮路就是邮路 像你这么整天想着投机取巧还跑什么邮路儿子:我投机取巧 等直升飞机落到山顶了 咱们还这么走啊走啊谁还要邮路父亲怼不过之后,就把儿子的收音机给关了,儿子即便怎么不赞成,他也还是听着父亲的话,邮路该怎么走就怎么走。也不知道配自行车的那年,他的儿子是否骑上了自行车去走这步行要三天两晚的路程。3)当一个人开始理解了另一个人,那么他的肩上的担子就开始沉重了。儿子在接过父亲的担子之后,才开始理解父亲。路上有一条很宽的溪,如果卷起裤脚渡过去,能少走很多路,父亲的腿疾就是为了抄近路落下的。

父亲交代着儿子,这水什么时候可以趟过去,什么时候需要绕过去。过去的时候,要把邮包举过头顶,保证它们不沾到水之类的话。

儿子把邮包送过河之后,把父亲背过了河。

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父亲有两次和牧羊犬说话,都让人很触动,一次是儿子叫他爸的时候,他笑着跟牧羊犬说,他叫我爸了。

那山那人那狗 之少有人走的路

一次是儿子说背他过河的时候,他跟牧羊犬说,独来独往惯了,这次能享福了,不用自己过河了。然后看着儿子的背影笑,趴在儿子背上的时候,眼里又开始闪着泪光。又想起开始出发前,父亲碎碎念的说着:妈。妈。妈 。叫的真亲。不禁让人看的很心酸。他常年在外,作为信使给别人送去亲情友情爱情,送去期待等待,却把自己和儿子的互相理解给送远了,好在这样的不理解只是暂时的。4)“我爸常说,山里人几天不见县长没关系,几天不见他可不行”他(父亲)体贴周到的为邮路上的每个人服务着,谁家和谁家有恩怨,谁不方便自己去邮局拿信,他都能很好的处理。所以,他走的时候有人送,来的时候有人接。有个盲人五婆,累死累活好不容易把孙子培养成大学生,可是孙子收到录取通知书出去之后,就再也没回来过,也不曾有任何音讯。不忍心让五婆失望的父亲便按时的替五婆的孙子写信寄信 送信 读信,按时的把一封含有空白的纸和十块钱的信交给她,并且自己深情的念一些五婆期待的想念和关怀。这次带着儿子来,目的就是为了让儿子替自己继续这样做下去。当儿子说这事得让五婆的孙子做的时候,父亲却说他是大学生,知道该怎么做,用不着别人说。还嘱咐儿子不可以对五婆的孙子做些什么,说孙子比五婆的眼珠子还要珍贵,儿子才放下了去找五婆的孙子的念头。

只要帮的上的忙,他从来都是竭尽所能,可到了自己这,却只有妻子无尽的等待和儿子陌生的戒备。

局长跟着他走了一趟邮路,都自责的哭了,说当值这么多年,才发现邮路这么苦。

他一辈子都在付出,却连局长要写的表扬信都给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给自己送表扬信是一件不合理的事。但他却始终记得自己唯一收到的

父亲退休之后,母亲又开始过上了等儿子回来的的的日子,都说母亲才是最苦的,上半辈子等老公,下半辈子等儿子,一辈子都活在等待里。

所以儿子曾说不会在山里娶媳妇,他说:“我怕他们也像我妈,离开了这里,一辈子都想家”

5)

来自电影的话

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啊就什么都有!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

人的心要比走路的脚还要累。

山里人生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舒服。

在外的人总是有很多原因顾不上想家,倒是家里的人更牵挂他们。

俗话说,路在嘴巴上。

我怕他们也像我妈,离开了这里,一辈子都想家。

公事公办,人不求人啊一般大。

那山那人那狗 之少有人走的路
那山那人那狗 之少有人走的路
那山那人那狗 之少有人走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