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乐亭|第64期|乐亭大鼓琴师一杆大旗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第64期

编者按:本文仅作文化交流用,不代表本自媒体观点;本文标注原创,特指本文作者原创,目的为防映像,非本自媒体原创,如有诉求,请跟帖说明。

读乐亭|第64期|乐亭大鼓琴师一杆大旗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20世纪三十年代后,有一大鼓伴奏琴师——刘占银。在乐亭曲艺界享有盛誉,备受推崇。

刘占银(1904——1978),城西大港村人,瞽目。自幼聪慧过人,虽双眼失明,却心灵手巧,好学上进。父母为让小占银长大后有自我生存能力,在10多岁时,就把他送到马头营西南的套里,拜师的远近闻名的陈先生学习算命和三弦弹奏技艺。从师后,渴望学得才艺的小占银,遵循恩师的教诲,背八卦、颂周易、记曲谱、念诗词、练琴弦弹拨技巧、指法,冬去春来,日夜苦练,他那不懈追求、发奋学习的精神,博得了师父的珍爱,将自己看家的本事都传授给了这位得意弟子,使刘占银不但掌握了算命的知识,还将三弦、笛、箫等民间乐器学得无不精到。学艺3年出科后,他的才艺,不仅是同龄人无以伦比,就是从艺多年的琴师们也自叹不如。人们纷纷赞叹:“刘占银,实乃艺界才人也!”

昔日盲人算命,都要吹笛子,刘占银从小练得一身童子功,后又经师父指导,吹得一手好竹笛。他吹笛子,凝神聚力,能够胸腔的气力全都注入笛孔,吹出的声音饱满响亮,再加上他那娴熟的手法,将曲子吹奏得高昂低回,刚柔相济,曲折婉转,优美动听。据乡间故老相传,当年村里乐亭四大家之一的史家办白事情,请来邑内著名的喇叭班子祭奠助兴,一连吹奏多日。刘占银素与史家七少爷交厚,七少爷非常尊崇他的吹奏才华,因此,每在晚上吹奏班子作夜时,七少爷还特请刘占银与喇叭合奏。吹奏场上,刘占银吹着笛子与喇叭对着吹,双方各展才艺,配合相得益彰,喝彩声不断。场下的人们纷纷称赞说:“刘占银的笛子吹得比喇叭都响、都好听。”一时被乡民传为佳话。

刘占银出科后,并未从事算命之业,而是被享誉当时的乐亭大鼓艺人韩香圃请去,为其作伴奏琴师。在从艺期间,刘占银在师父教授弹奏技法的基础上,继续刻苦钻研,探索创新,将弹奏功夫练得炉火纯青,下手弹、奏、搓、捻、粘、扳,只要一弹就能出字,打搓(儿)如妙语连珠;上把揉、扣灵巧,音质清亮,强弱分明。尤善用打、点、带、绰等各种技巧,他的伴奏原则是:随手(琴师)为演唱者伴奏,不只是节奏严谨准确,还要注意按着书目中内容情节的需要,如苦乐悲欢待各种情绪不断变化。韩香圃说唱,刘占银伴奏,配合默契,在乐亭鼓书界,二人搭档可谓天作之合。

刘占银在长期的伴奏实践中,练就了充分利用艺人嗓音条件和演唱特点,采取不同伴奏方式,以体现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各式各样的情绪,使演出达到最佳效果。他还有一最大特长是:为演唱者托腔保调。如有的演员天生嗓音条件较差,也有的在演出中突然嗓子不好使出现意外情况,他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三弦弹奏艺术,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如弦紧随腔走,音与字同出,或根据所艺人唱内容的需要,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必要时还能以弦代唱,领音行腔,以烘托场上气氛,巧妙地解决了演唱者的音质、音调的不足问题,使演员走出演唱不到位的困境。他曾伴奏过的艺人都说:“与刘先生在一起做艺放心、舒心,他弹弦能治嗓子的病。”

建国前的大鼓书场,都是艺人自己说唱到底,没有“搭段”(在正书前说唱书段)的,就是有学徒也不轻易上场说书。通常情况下,艺人唱过一大段后,就要喘口气,喝口水,休息片刻。然而,刘占银还有一拿手绝活儿,就是在秫秸秆儿上醮松香,在三弦上拉小曲儿。为了不冷场,刘占银就利用这个间隙为观众表演一段三弦小技巧。他以娴熟高超的技艺,演奏“百鸟朝凤”、“十面埋伏”传统乐曲或皮影、落子、民歌小调。有时还模仿飞禽走兽的叫声、鸣哨(歌唱)、人们在生活中的娱乐嬉戏、打情骂俏,充斥情趣,惟妙惟肖,场上气氛活跃,一杆箭秆儿在他手中竟能如此神奇地展示各式各样的声音、乐曲,人们无不惊叹刘先生的才艺,因而他也被誉为“箭秆王”。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先生有这样的才艺,每每到说书艺人休息时,场下观众就要大喊:“刘先生,来一段×××!”为了满足观众的意愿,他就按人们提出来的要求,为大家演奏一段,有时人们听了不过瘾,来了一段又一段,直到满意为止。

先生一生授徒多人,当年,乐亭邑内瞽目的琴师,多出于其门下,较有成就的有:李占来、陈印池、李凤贵、苗文禄、安玉琢、王维新等。为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有自我生存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听力和智慧的本能,刘占银首先教会了他们算命占课的本事,接着又教会了纯熟的三弦弹奏功夫,乃至晚年还授徒明目的弟子阚文成、商宝深。他教授弟子,不仅教授算命、三弦等各种技艺,尤重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真诚做人、做事。这些弟子学艺出科后,不负众望,牢记恩师的谆谆教导,全身心投入曲艺事业,传承发展学得的才艺,为繁荣乐亭大鼓演唱艺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刘占银生于农家,纯朴善良,品质高尚,真诚谦和,乐于助人。从艺初期,虚心向年长的艺人请教,并经常与同行交流,向他们学习不同的伴奏特点,不断提高艺术水平,集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伴奏风格。他自幼养成了善于学习、积累的习惯,他不仅系统地掌握了乐亭域内大鼓艺人演唱的曲目、不同的演唱特点和风格,还搜集购买了大量传统曲目资料,平日,就让人给他阅读,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同时,他还注意发现学习其它剧种的剧目,使自己的戏曲知识积淀越来越丰厚。

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深深体会到学艺从艺之难,特别是身有残疾的人就更不容易了,因此,他怀着一颗慈爱之心,愿意帮助那些肯于学习、奋发向上的年轻人。他授徒这么做,在从艺时也是这么做的。建国初期,每个书社(后来的曲艺队)都有学徒,他们跟着师父(说唱艺人)学艺,这些艺人各怀自己的演唱风格和技巧,但毕竟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由于各种因素,有的因忙碌顾不上教,有的固守自己的流派,甚至有的存在传统痼疾,教徒弟保守,不愿将全部本事(艺术)传续给他人,学员们很是苦恼。面对这种情况,刘占银一面安慰这些年轻人,一面根据他们的自身的艺术条件,就抓时间针对性地将自己掌握的县内各派艺人的演唱书目、风格和技巧传授给他们,使之在演唱实践中不断提高。在乐亭域内,很多演艺的年轻人从他那里学到了真本事。而这种精神,也相继传给了他的弟子,凡他教过的徒弟,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这种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

在乐亭曲艺界,刘占银的名声和威望虽高,但他却从不以长者自居,而是举止谦恭,诲人不倦,愿意提携奖掖后生。如他的弟子李占来投入他的门下后,刘占银以自己从师的经历对其做人、做艺都精心进行了精心雕琢和教诲。李占来出科后,还主动让出自己的位置,让他为韩香圃先生演唱伴奏,并悉心为其指导。历经一个时期的实践,使李占来达到了高超的伴奏水平,成为乐亭曲艺界德才兼备的青年琴师。尔后,刘占银自己却去为韩香圃之徒傅文柱伴奏。鉴于刘占银的人品、技艺和培养提携青年人,甘当人梯的举动,得到了乐亭曲艺界的一致赞扬。在建国前后的几十年里,艺界人士都称他为“乐亭大鼓琴师中的一杆大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