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媽媽一句話戳痛3000萬家長:當媽後,我成了最神經質的人

35歲媽媽一句話戳痛3000萬家長:當媽後,我成了最神經質的人

作者|咪西媽媽

最近和身邊的媽媽一起交流育兒經驗,每次談論到情緒問題的時候,總是逃不開面對自己的懊悔和自責。

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哭泣、一言不發、怎麼問都問不出哭泣的理由,說真的總是不能控制住自己糟糕的脾氣,吼完就是後悔,害怕給孩子造成創傷,總之,媽媽就是一個矛盾糾結體,崩潰後自省,然後第二天又照常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翻閱過不少相關方面的書籍、聽過一些媽媽過來的經驗,也看過不少名人成長的案例,其中的感想想和各位寶爸寶媽一起分享交流。

35歲媽媽一句話戳痛3000萬家長:當媽後,我成了最神經質的人

01

“我不是不想快樂,而是不敢快樂”

小慧的孩子比咪西大2歲,上週末和她聊起情緒問題,她說起小時候的故事讓我反思了很久。

她說,自己出生在普通家庭,家裡人對她寄託的期望很大,無論做什麼都總是小心翼翼。

有一回只是因為作業本字體不美觀,媽媽對她就大吼大叫,沒忍住就哭了出來,結果被媽媽拿衣架打了一頓。

從那以後,看到媽媽都不敢露出特別肆意的笑,因為總覺得自己在媽媽面前沒有資格快樂,不是不想快樂,而是不敢快樂。

記得之前看《十三邀》的時候,姜文感慨自己最大的失敗來自於不能和母親很好相處,當時還很少意識到母親情緒對一個人的影響會那麼深遠。

他說:我很想讓她高興,比如拿到戲劇學院通知書的時候,我告訴她,心想她應該高興了吧,然而她卻說,你的一籃子衣服還沒洗呢,別和我說這個;再後來我給她買房子,覺得這下她應該高興了吧,可她並沒有。

因為母親情緒的陰晴不定難以捉摸,總是讓自己在取悅母親這件事上感到很失敗。

曾在蘇珊·佛沃的《情緒勒索》中看到過“情緒勒索”的概念:

  • 情緒勒索者會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使用施壓等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手段,讓被勒索者產生挫敗感、罪惡感、恐懼感......而被勒索者逐漸順服對方的要求,長久下來,被勒索者失去了“為自己做主”的自由與能力。

在教育中,媽媽們很容易陷入“情緒勒索者“的身份,而孩子不幸成為了那個“被勒索者”。

如此一來,教育成為了綁架,媽媽的情緒成了始作俑者。

35歲媽媽一句話戳痛3000萬家長:當媽後,我成了最神經質的人

02

為什麼媽媽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會如此深刻?其中依據在哪?

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一個“靜止臉實驗”,其中的結果就證明了孩子的性格與母親的情緒密切相關。

實驗中,媽媽與1歲寶寶互動:

  • 剛開始時,媽媽會和寶寶互動,寶寶手指的方向,媽媽都會順著望去,並給寶寶鼓勵和充分的眼神交流,整個過程中寶寶心情都很愉悅。
  • 之後,不管寶寶做什麼,媽媽都面無表情,寶寶嘗試了很多辦法,媽媽都始終面無表情,2分鐘後,寶寶開始有了負面情緒。

實驗結果表明:靜止臉實驗中,寶寶心跳加快,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孩子是通過媽媽情緒認識瞭解這個世界的,如果媽媽是快樂的,孩子性格也會多一些明媚陽光的氣息。

反之,如果媽媽是憂鬱的,孩子的性格多少會隱藏一些陰鬱憤懣。

媽媽的情緒映射孩子未來性格,你以為不重要的時刻,恰巧在孩子內心埋下了隱患。

35歲媽媽一句話戳痛3000萬家長:當媽後,我成了最神經質的人

03

每次吼完孩子,其實也會難受,看到孩子委屈的表情,看到他有時小心翼翼的,心裡總是會很自責,可是,如果錯誤一旦釀成,該怎麼補救才好?

我找了一些資料,把它們總結成了3點,希望也能幫助到有一樣煩惱的媽媽。

  • 1、會溝通:媽媽這樣說,孩子才肯聽

我們都曾希望自己擁有一個美妙的童年,可好像自從做了父母之後,就逐漸淡忘了童年,一味用大人的心境去要求孩子。

比如:孩子和小夥伴正跳皮筋,你非讓她快點回家,你會發現她的嘴翹的老高。

為什麼?因為她剛玩完,要給小夥伴拉繩子了,這時候走開別的小夥伴肯定會不滿,亦或是剛好輪到她跳,你這時把她拉走,她肯定心有不甘。

如果我們能多換位思考一下,和她溝通最後玩的時限,她有了思想準備,心裡的不平衡也就不會那麼強烈。

不要忘記了自己童年是怎麼過來的:拍洋畫、彈球、打彈弓、跳皮繩、過家家、吹泡泡,這些我們都曾迷戀過,想想那時的自己,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35歲媽媽一句話戳痛3000萬家長:當媽後,我成了最神經質的人

  • 2、善肯定:培養信心比糾錯更重要

孩子對自己的肯定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比如:寶寶無論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慢半拍,聽話還是搗蛋,成績好還是差,媽媽都會永遠愛你。

可一旦愛有了條件,就變成了:學習好了媽媽才會滿意,奧賽得獎了我就很開心。

如此一來,孩子做的所有事情變成了取悅家長,會開始懷疑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並用同樣勢力的方式去對待別人給予的愛。

對天真無邪的孩子來說,肯定是培養信心最好的肥料,所以,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

35歲媽媽一句話戳痛3000萬家長:當媽後,我成了最神經質的人

  • 3、不浮躁:不讓情緒牽著鼻子走

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過一些急性子的孩子,比如對刺激反應強烈,睡覺稍有不順心就大哭大鬧,這類急性子主要是由孩子本身的遺傳神經導致的。

因為養護人的性子急,家庭氣氛緊張,孩子受到媽媽情緒的影響,也就容易躁動。

面對性急的孩子,媽媽的語氣盡量平和,且態度要堅決,不該做什麼,什麼不對,都要心平氣和地告訴他。

是告訴,不是訓,也不是打罵。

有的媽媽工作時風風火火,下班後也是火急火燎,洗澡要8點前,10點必須睡覺,一旦不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就會焦慮慌張,這樣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不利的。

性急的媽媽需要學會多一點耐心,不去急切地求結果,而是多一點感受生活,享受生活,孩子一定會受到感染。

35歲媽媽一句話戳痛3000萬家長:當媽後,我成了最神經質的人

04

一個有耐心的媽媽可以循序漸進地給孩子講解分析錯誤,同樣也會願意花幾個小時的時間陪孩子觀察螞蟻,研究地圖。

每個母親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能夠陽光明媚,燦爛如夏花。

希望我們都能在養育孩子時,成為彼此的一面鏡子,彼此照見,照見自己輕鬆愉悅的一面,也照見孩子自信勇敢的一面。

*本文作者:咪西媽媽:專欄作者,公眾號:咪西媽媽(ID:miximamam),關注親子教育,分享育兒、婚姻生活感悟,願經歷化作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