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河,盛载着我童年的斑斓,今生的迷恋

一提起小河,我就想到了家乡;一提起家乡,我就想起了业已消失的门前小河。小河是诗,流淌着我童年的快乐;小河是画,盛载着我童年的斑斓;小河是音符,跳跃着我童年的梦幻。现如今,小河却真的成为遥远的回忆了。

美丽的小河,盛载着我童年的斑斓,今生的迷恋

梦中的小河

我的家乡是桥西村,有人把那片的几个村庄统称为三林镇。对于三林镇这个名字,我还是顶喜欢的,因为它显得有点大气,也小有名气。三林镇的人都知道,在距我们村约一公里的西北方向,有一个高家沟,桥西水库就坐落在那里。沿水库溯源,就是水西水库、南北王马水库,再往上便是赫赫有名的三泉水库。桥西水库往下是一条小河,至村口,一分为二,一股流向桥东村,注入汾河;一股流过桥西村,经中社村也注入汾河。

对于这条小河,我长大后才知道,它源自九原山西麓的古堆村,它就像母亲的乳汁,数千年来,养育了从泽掌到三泉,再到三林镇,甚至古交、周流等几十个村庄的祖祖辈辈的老百姓,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我家就住在三林镇桥西村的中心,小河从我家门前流过。这条小河虽不似“情一样的深”,但却是“梦一样的美”。

从水库至村口,是一片神奇的谷地,俗称“幽里”。东西长约一千米,南北宽约五百米,两侧是土岭,高约三十米。盛夏时节,鸟瞰谷底,俨如一块晶莹剔透的绿宝石。小河就镶嵌在这块绿宝石的中央,宛如一条飘动闪烁、蜿蜒灵动的翠色玉带,让这块钟灵毓秀之地风情万种,弥足珍贵。

小河很窄,仅四米左右,深与膝盖齐,一年四季长流不息。夏秋之时,水量充足,微波荡漾,碧绿如织,藻荇飘忽,最适宜灌溉。至于冬春,则纯真清冽,清澈见底,游鱼细石,历历可见;即便数九严寒,也不过略见薄冰,且大多结于河边,这些沿河小冰片,光洁透明,犬牙参互,形状各异,绵延逶迤,就像造物主亲手挂在小河脖颈上的水晶项链一般。

美丽的小河,盛载着我童年的斑斓,今生的迷恋

小河

小河的两岸丰富多彩,各种花草、树木,生机勃勃,情意绵绵。有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伟岸高耸,如卫士一般坚守着小河;有风度翩翩、风流倜傥的垂柳,如多情公子一般,探入水中亲吻着小河;有活泼可爱、摇头晃脑、吹吹打打的喇叭花,有满身绒刺、丝丝缕缕、缠绵悱恻的藤蔓草,还有扎根泥土、不离不弃的稗子草、匍匐而行的爬地龙草,水上芭蕾的水莲花……微风吹来,这些花草和着树叶的沙沙声、小河的潺潺声,在即时演绎着春之韵、夏之舞、秋之色。小河魅力如斯,多彩如斯。
两岸稍远处,是稻田和莲菜地,每逢夏季,热闹非凡。且别说“稻花香里说丰年”,也不说“映日荷花别样红”,单只那各种水鸟的清脆叫声、和那一波高过一波的蛙声,以及随风而至的稻荷香,已经让人心醉神往,羽化而登仙了。再远处就是高崖土岭,宛如两道巨大的屏风,遮掩着这块宝地,保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土岭的下面到处是汩汩而出的小泉水,它们不约而同的都向着中央靠拢。

最美妙的是小河捞鱼,俗称“拾干鱼”。当上游的水库需要关闸蓄水时,下游的小河就会断水,而干涸的水道中不时会有积水的沟洼。每一个水洼都有一窝鱼虾,每一窝鱼虾就是一洼欢乐。这个时候,我们小伙伴们就会拎起水桶,携着脸盆,三五成群冲向每个水洼。一到水洼,我们就迫不及待的扔掉鞋子,脱掉衣服,跳到水里。挖泥巴,垒土堰,操起盆子,轮流刮水。不一会儿,噼里啪啦,水干鱼出。我们的心儿也像这活蹦乱跳的鱼儿一样,尽管我们全都变成了泥人。接下来就是“拾干鱼”。我们把水桶放在水洼中间,边捉边看,那大大小小,花花样样的各色鱼儿,直让我们眼花缭乱。有一斤的、半斤的、三两二两的,有鲤鱼、鲫鱼、鲶鱼、黄鳝、泥鳅、大虾、小虾、螃蟹,运气好的时候,还会捉到一两只独刺鱼、娃娃鱼和鳖。传说只要谁逮到独刺鱼或娃娃鱼,就会鸿运高照,将来定会娶个好媳妇。当然我们小伙伴们都曾抓到过这类鱼。随后,我们就带着战利品,赶到水库边洗澡、游泳,然后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凯旋而归。

美丽的小河,盛载着我童年的斑斓,今生的迷恋

小河

一回到家里,我们就过起了共产主义生活。我们一起杀鱼煮鱼吃鱼。做饭的地点是随意而定,不过大多是我们家,因为我们家离小河最近,母亲又最会做鱼,而且热情高。其他小伙伴的母亲及兄弟姐妹也会前来帮忙。鱼做好后,香气四溢,所有在场的人,每人一份,同吃共乐。这情景,如果被当年的“乐仙”欧阳修遇到,他一定会彩笔新赋吃鱼乐。

小河上游的“幽里”让我们留恋,小河下游,由北向南途径我家门前的一段,又是别一番景致。门前的小河呈鹅蛋状,最宽处约六七米,像一个大水池。水浅浅的,清清的,小鱼小虾,往来翕忽,皆若空游,直视无碍。小河的东边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莲菜地和稻田。每逢夏季,父亲总是赤脚踩在水里,要么“回莲菜头”,以防莲菜长到堤堰下,要么整治水稻,以求丰收。我也常常坐在岸边,一边眺望着父亲劳作,一边期盼着父亲给我扔过来几个又大又肥的莲蓬。冬季,为了防止莲菜被冻坏,队上就会给这些莲菜地铺上一层厚厚的麦秸。这无疑又成了孩子们摔跤、碰腿、玩猫捉老鼠游戏的乐园。
小河的西边比较空旷,正对着我家门,是全队人生活的重要寄居地。岸上有一个辘轳水井,高台垒砌,石头栏杆,古色古香;旁边还有一间磨盘房,年久简陋,但打扫得干干净净;沿河摆放着七八块各式各样的大石块,光滑而不平整,洁净而不规则,传说是女娲补天遗留人间的。因而这里就成了全队人挑水、碾米、洗衣、淘菜、聊天的主要场所。在炎热的夏天里,小孩子们最开心的事就是跟着母亲洗衣服。每到下午,太阳偏西,母亲们就端着衣服,提着棒槌,攥着几个皂角,陆续来到河边。最简洁的洗衣方法,在这里尽显无余。大石块就是搓衣板,皂角就是洗衣液,棒槌就旋转洗衣桶。只要母亲们一蹲下,一些不知害羞的三四岁孩子就趁机脱光衣服,跃入水中,扑通几下,开始了学习游泳的第一步。母亲们的说笑声、孩子们的尖叫声、配合着节奏明快的捣衣声,合在一起,简直就是一首无与伦比的、天籁般的交响曲。

小河的下游,这个鹅蛋状水池的尾部,还砌着两个整齐的石墩,就像闸门一样;旁边整齐的摆放着几块长两米、宽二十五厘米、厚十厘米左右的木板。需要浇水时,人们就会把这些木板一块一块的紧紧地固定在石墩上,挡住水流,抬高水位,同时再挖开通向田地的小水渠。当水位渐渐升高时,河水就会缓缓流入莲菜地和稻田。这种灌溉方法既节能又绿色,充分展示了三林镇人淳朴、节俭的生活方式。

可是,现如今,小河没有了,小河沿岸的一切都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一排排漂亮整齐的小别墅、小洋楼和坚硬的水泥路。时代在进步,老百姓的生活在不断改善,但那些久违了的青川绿水、小河细流,却如童话般永远留在了记忆里。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写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试问,我们三林镇的小河还会回来吗?

美丽的小河,盛载着我童年的斑斓,今生的迷恋

该文章是对古绛州十景之一的三林春晓的体验式注解。

2020年4月2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