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養生,健脾胃、祛溼熱,這2件事一定要做


暮春養生,健脾胃、祛溼熱,這2件事一定要做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一年裡小編最喜歡的季節是穀雨過後的這段時光。綠葉蓬勃,淺綠、青綠、碧綠、深綠、蔥綠……,各種綠色讓人瞬間感覺眼前清亮,被春天的朝氣打動。

穀雨生百穀,生浮萍,生牡丹、芍藥,還生因吃太多導致小編上火了的櫻桃……,總之生一切朝氣熱烈的植物。

暮春養生,健脾胃、祛溼熱,這2件事一定要做

等閒過了一年春,雨後風光夏景新。試把櫻桃薦杯酒,欲將芍藥贈何人。

有人覺得春天的代表是花,比如芍藥,薄如蟬翼的花瓣,看起來甚是脆弱,但是卻能開得張揚嫵媚,以至於凋謝時讓人止不住失落,所以更愛秋花淡然清雅,有著穩定心神的長久。

暮春養生,健脾胃、祛溼熱,這2件事一定要做

芍藥,性微寒,味苦、酸,有鎮痛、祛瘀、通經、養血和營、緩急止痛、斂陰平肝的功效。

但是小編覺得即便如此,我們還是難以抵擋春花絢爛,就像無論何歲,我們都還保留著心底的那點少年氣,有機會還是希望像春花那樣傾盡全力,看似溫柔實則熱烈。

又扯遠了,小編其實是一個典型的文藝青年,碰到喜歡的話題會忍不住絮叨,接下來言歸正傳。

暮春養生,健脾胃、祛溼熱,這2件事一定要做

這麼美的春末夏初,我們還是要注意養生防病的,請記住八個大字:健脾祛溼、透熱防敏!

一、內外防溼是正事,讓脾輕鬆入夏

健脾祛溼其實是一年四季不過時的話題,過了穀雨,天氣熱得明顯,雨水也會增多,空氣比較潮溼,溼困脾,再加上還在暮春,肝的主場還沒過去,脾本身就被壓制著,溼邪一出山,我們的脾胃就更難受了。

這個季節,肝火旺、脾胃溼重、運化無力的人尤其多。小編身邊就有朋友,從清明節氣前後開始持續地胃口差、脾氣大、容易打嗝,還大便不爽、上火、胸痛、長痘、腹脹。

暮春養生,健脾胃、祛溼熱,這2件事一定要做

人一旦肝脾不和,中間堵住了,真的就是怎麼都不舒服。

該怎麼做?

關於防溼健脾,小編寫過相關文章,也錄過相關視頻,本身脾虛傷溼的小夥伴應該也有自己用的順手的健脾祛溼法,今天介紹最平凡又常用的一位——赤小豆。

我們常吃的紅豆薏米是祛溼的明星搭配,而實際上這裡的“紅豆”並非圓滾滾的紅豆,而是細長的“赤小豆”。赤小豆一般是藥用,祛溼效果更好,它很難煮熟,煮很久吃起來還會發硬,不會像紅豆那麼綿軟出沙。

暮春養生,健脾胃、祛溼熱,這2件事一定要做

赤小豆作用:入心、小腸經,能通利水道,使溼熱下洩,解毒。

《神農本草經》說它:“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

所以赤小豆很適合容易水腫的人,吃了以後小便會增多,溼熱也就跟著排出去了。長了癤子、身上有熱毒的人,喝點赤小豆湯也有幫助解毒排毒的效果。

赤小豆最常用的食用方法是:赤小豆粥。

材料:赤小豆50g,粳米50g。

做法:先將赤小豆用溫水浸泡2~3小時,之後連水帶豆一起放入鍋中熬煮,即將煮熟放入洗淨的粳米,煮為稀粥。

暮春養生,健脾胃、祛溼熱,這2件事一定要做

赤小豆清熱利水,粳米益氣生津,水腫(特別是經前水腫)、溼熱、食慾不好、容易疲倦的人,都可以吃。

另外,血脈不暢引起乳汁不通的產婦們,可以適當煲些赤小豆湯來喝。如果是氣血不足沒奶就不要用,本身氣血虛弱、胃裡虛寒的人,也不要吃赤小豆來利水。

二、虛火過敏要防住,別讓臉蛋遭了秧

透熱防敏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就是把體內的溼熱透出體表,想要身體沒有燥火,人就得出出汗。

雖然天氣漸漸熱了,溼氣悄悄來了,但現在還是暮春,人體的肝火還燒著,好多地區楊樹毛、梧桐樹毛、柳絮又開始喧囂,讓過敏體質的小夥伴們苦不堪言。

暮春養生,健脾胃、祛溼熱,這2件事一定要做

幹、燥、溼、漂浮物增多,是引起肺部不適、皮膚敏感的幕後黑手。

所以要注重肝火的控制,脾胃的清運。

早睡早起不必說,健脾利水是一定要注意的。溼熱發出去,肺潤不燥,皮膚狀態才能水噹噹滑溜溜,不遭受春擾夏苦。

除了上面說的赤小豆粥能祛溼熱解毒之外,平時溼熱重,容易起熱毒痘痘的小夥伴們,可以多拍打肝經。

暮春養生,健脾胃、祛溼熱,這2件事一定要做

藉助工具也好,用手拍打也好,肝膽排毒去火,這種外部的刺激是比較直接,也沒有什麼副作用,除了疼。小編跟朋友們分享過這個方法,有妹子反映,她睡前拍肝經,失眠也有緩解,晚上睡得很香。

所以春夏之交,建議大家多多“虐待”自己,拍打起來!

最後再說說吃

有虛火的小夥伴,可以多吃枇杷。剛也說了這個季節氣候變化大,呼吸道疾病高發,很多人開始有痰的問題,枇杷清潤去痰,是很好的養肺滋陰的水果。

還可以飲用蘆根馬蹄甜湯,民間有“春飲蘆根水,夏喝綠豆湯,百病不上身”的說法。

暮春養生,健脾胃、祛溼熱,這2件事一定要做

蘆根甜甜的,解毒利水,能生津、防春溫。春夏之交,呼吸道傳染病多,都泛屬於春溫的範疇,常喝蘆根水,能有良好的預防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