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給孩子定下的10條家訓,值得父母借鑑

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在高樓裡喝咖啡,家長透過玻璃指著窗下的乞丐讓孩子看。

孩子不以為然地說:媽媽我知道,你是想跟我說,不好好讀書,以後就會像他一樣。

媽媽嚴肅道:"錯,我是想告訴你,要好好學習,以後讓這些人都有工作,不至於落魄至此。"

什麼樣的家庭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好的家教,才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浸潤和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一位媽媽給孩子定下的10條家訓,值得父母借鑑

一位媽媽給孩子定下的10條家規

這位常年生活在日本的華人媽媽,說自己天性散漫,不喜歡給孩子定很多規矩,但"無規矩不成方圓",認為有些規矩必須教給孩子。

所以,她給自己的兩個女兒定下了10條家規。

1、 有禮貌,見到人要打招呼,面對別人的幫助和恩惠要道謝,給別人添麻煩了要及時道歉。

2、 在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譁,音量控制在不讓外人聽到,可以放開玩的地方除外。

3、 不願意告訴爸爸的事情,可以告訴媽媽;不願意告訴媽媽的事情,可以告訴爸爸,但不能兩個人都瞞著。

4、 做一個對家人、朋友誠實的孩子,不能撒謊騙人,除了壞人可以騙之外。

5、 撿到地上的硬幣可以拿回家積攢起來,但是錢包不能據為己有,那是失主的重要之物。


一位媽媽給孩子定下的10條家訓,值得父母借鑑


6、 如果不能避免打架,不許用工具和牙齒,也不許戳眼睛,除此之外可以狠狠地打,媽媽希望你能打贏。

7、 別人真誠請你吃東西,如果不想吃,可以說"吃飽了",不要說"很難吃",願你做一個高情商的孩子。

8、 任何食物都是有生命的,不能浪費,勤儉節約是美德。

9、 不用刻意去跟別人比較,別人有的你可能沒有,但你擁有的別人也不一定有,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10、當感覺到危險和有必要的時候,不用遵守任何規矩,逃命比什麼都重要,關鍵時刻你甚至可以破壞別人的東西來引起大家的關注,從而求助。

這位媽媽的經驗之談,覺得有道理的地方,我們可以借鑑,覺得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智慧,靈活自創。

教育孩子,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但不斷學習別人的育兒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在育兒路上少走一些彎路,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一位媽媽給孩子定下的10條家訓,值得父母借鑑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孩子才會聽?

有的家長,可能會有此疑惑:"道理是這個道理,定的規矩都對,也可行,但有多少孩子能做到?很難!"

確實,如果想一步到位很難,因為你不可能把一個活潑亂跳的孩子按住塞進哪一個條條框框中,就能保證孩子乖乖遵守。

良好的意識和行為習慣,更多的是靠日常的潛移默化和有效引導。

所以,要想讓孩子聽得進去,並自覺遵守規矩,我們家長需要多下功夫。

一位媽媽給孩子定下的10條家訓,值得父母借鑑

1、 把握孩子性格養成關鍵期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一線教育工作經驗的嶽賢倫教授,曾在《12歲前,性格決定孩子一生》中,談到兩個性格關鍵期。

  • 一是,3-6週歲,被稱為"潮溼的水泥期"。

孩子85%~95%的性格在這個階段形成,這一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強,因此可塑性很強。家長要側重於孩子良好性格的發現和培養。

  • 二是,7~12週歲,即 "正凝固的水泥期"。

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有了自己相對獨立的看法、情感和思想,85%的性格已形成,但仍有一定的可塑性。家長要側重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引導,並加強對孩子的情商。

2、家長先保持良好行為習慣,給孩子樹立榜樣

詩人於戈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你能做的就是,從小讓孩子學會去面對生活,而你在旁邊協助,努力做一個好榜樣就行。"

千萬別小瞧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最會有樣學樣,並將父母的行為、處世方式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所以,你想讓孩子做到的,最好是自己先做好示範。

一位媽媽給孩子定下的10條家訓,值得父母借鑑

3、 與孩子有眼神交流或肢體接觸

我們可以分為三步走:

  • 第一步,叫孩子的名字(吸引注意力)
  • 第二步:走到孩子眼前,或讓孩子走到你面前(蹲下跟孩子面對面說)
  • 第三步:你可以試著拉著孩子的手或握著孩子肩膀,拉近和孩子的心理距離

這樣做可以有效引起孩子的重視,讓孩子覺得這件事很重要,並把話聽進去。

4、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給明確的指令

孩子有時候不聽,很可能是沒聽明白。

我們在要求孩子的時候,可以通過很明確的指令,讓孩子能夠聽明白,知道該怎麼做。

如:你跟孩子說,見人要打招呼,但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該叫對方什麼。所以,你可以在打招呼過後,告訴孩子"這是某某",孩子就知道該如何稱呼了。

你讓孩子做某件事,也是同樣的道理,把要求講具體,孩子才能更好的聽明白。

一位媽媽給孩子定下的10條家訓,值得父母借鑑

果媽寄語

育兒作家珍妮.艾裡姆曾說:"孩子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缺點,我們既要接納孩子的缺點,同時也要運用我們的智慧,想一想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更強大。

我們要的不是孩子某一次的屈從,而是發自內心的認同,認同規則及其背後的深意。唯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遵守和我們的約定,達到真正自律,在成長道路上越走越好。


※ 作者簡介:果媽,從事教育工作11年,家裡有兩個調皮娃娃。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如果你在育兒路上有什麼困惑,都可以私信我。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贊,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