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谷會盟”,當被別人戲弄時,孔子的做法堪稱教科書式回答


“夾谷會盟”,當被別人戲弄時,孔子的做法堪稱教科書式回答


“夾谷會盟”是在公元前500年春秋戰國時期,齊景公邀請魯定公在夾谷進行的一次重要會盟。

為了籌劃會盟的事宜,孔子被任命為代理司儀,負責魯定公外出一切會盟事務。

在孔子的建議下,魯定公聽取了孔子:“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的建議,在出行的當日有文武百官跟隨以及正副司馬跟隨左右。


“夾谷會盟”,當被別人戲弄時,孔子的做法堪稱教科書式回答

  • 齊魯兩國的國君在進行相互的禮會面之後,相繼登上高臺。在兩人的交談中,齊景公想按照原先的計劃,使萊人以兵鼓譟,恐嚇魯定公。

孔子聽聞,立即來到高臺保護魯定公後退。曰:“士,以兵之。吾兩軍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偪(bī)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qiān)義,於人為失禮,君不必然”。

齊景公聞之,心裡十分慚愧,便揮手令萊人退下。

孔子從君禮、神靈和德行幾個方面對齊人的行為進行反擊,既不有損君王之禮,還變相地誇讚了齊景公,說他是品行高尚的君王。


“夾谷會盟”,當被別人戲弄時,孔子的做法堪稱教科書式回答


  • 會盟進行過半,齊國國君在高臺上演奏宮廷裡的樂曲,並且讓歌舞藝伎,小丑侏儒在魯定公面前戲謔、表演。

孔子認為當時情況不對勁,又一次快步走到魯定公面前說道:“匹夫熒悔諸侯者,罪當誅。請右司馬速行焉!”

於是右司馬在孔子的命令下拔刀殺死了在魯定公面前戲耍的小丑。齊景公看到此景內心驚恐不已,自漸慚愧。


“夾谷會盟”,當被別人戲弄時,孔子的做法堪稱教科書式回答


會盟的局勢瞬息萬變,一味地以禮相待反倒會讓他人得寸進尺,適時的殺雞儆猴也可以起到震懾他人的效果。

所以在大型場合面臨別人的取笑時,必要的禮節還應該有,然後分清時候適當的反擊。

  • 在會盟結束時,齊國國君提議以享禮的禮節來款待魯定公。而此時對齊大夫梁丘說:“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意思是說,您難道不清楚咱們兩國的傳統禮節嗎?

接著又曰:“事即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且牲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享而既具,是棄禮;若其不具,是用秕稗也。用秕(bǐ)稗(bài),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

齊景公聞之,便取消了此次宴請。


“夾谷會盟”,當被別人戲弄時,孔子的做法堪稱教科書式回答


在會盟始終,齊景公一直表現出一種不善的態度。既然會盟結束,那就應該趕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以免再生事端,所以面對齊國的宴請,那自然還是以禮相拒為好。

孔子面臨齊國的來者不善,不僅沒有衝動,反倒以禮相待,懂得在合適的時候以退為進,不僅說的齊國君王心服口服,而且還為自己的君王贏得了極大的尊重並收回了汶上三城。

其實,不管是國家之間的外交博弈,還是社會中的人際交往,有些時候也難免會遇到別人的偽善意,這個時候不妨學學孔子的做法,善於把握時機,以退為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終反敗為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