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果真死于慈禧之手吗?

慈安和慈禧,这对咸丰皇帝生前极为宠爱的女人,一个是正宫皇后,一个是贵妃。在咸丰皇帝驾崩之后,受咸丰皇帝临终所托,站在了大清帝国的权力顶峰。

而在权利与利益的残酷政治斗争中,慈禧笑到了最后,成为了清朝后期实际政权的掌控人;反观慈安,则过早的离开了人世,远离了清王朝政权的中心。

关于慈安的死因,众说纷纭,而其中最令人扑朔迷离的,就是传言慈安死于慈禧之手,一命呜呼。那么,慈安贵为正宫皇太后,果真如传言所说,被慈禧投毒而死吗?

慈安太后,果真死于慈禧之手吗?

慈禧

下面,我们不妨先从慈禧与慈安两人的家族背景说起。

<code>慈禧与慈安的家族背景/<code>

慈安太后,钮钴禄氏的荣耀

慈安太后,姓钮钴禄氏,镶黄旗人,生于道光十七年。咸丰二年,入宫选秀女,同年六月,被册封为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年仅十六岁。

那么,为何慈安会如此年轻,便成为大清帝国的皇后呢?这不得不说到她的显赫家族。

首先,慈安的姓氏贵为满清八大姓之一,其曾祖父策布坦是延绥镇总兵,正二品武将,为满清江山打过不少仗,立过很多功劳。其曾祖父之弟傅森为军机大臣、户部尚书。

祖父福克精阿官至西宁大臣,管理少数民族的大臣。父亲穆扬阿,曾履职工部郎中(正五品)和广西右江道的道台(正四品)。

除此之外,慈安的家族与多个铁帽子王联姻。亲王中肃亲王敬敏是她祖姑父,郑亲王端华是她姑父,庄亲王奕仁是她姐夫。家族实力雄厚,与皇族关系密切,又是镶黄旗大族,是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

慈安太后,果真死于慈禧之手吗?

慈安画像

慈禧,家族背景并不平凡

慈禧,叶赫那拉氏,生于道光十五年,是古代海西女真叶赫部的后裔。在历史中,叶赫部与努尔哈赤的建州部有着尖锐的矛盾,在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之后,努尔哈赤顺利灭掉了叶赫部。

在被灭掉的时候,叶赫部的祖先发誓,一定要报此不共戴天之仇。因此有传言,说是慈禧身为叶赫部的后裔,有为家族复仇,灭掉努尔哈赤建立的满清帝国。

当然,这种传说并无从考证,也无史实记载,只能作为野史罢了。

慈禧的父亲是惠征,原系镶蓝旗满洲人,后又在咸丰十一年改隶镶黄旗。先后做过笔帖式、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工部保源局监督、郎中、山西归绥道、安徽宁池太广道。

在咸丰三年,以“携带饷银印信避至镇江”而被开缺,同年,病死在江苏镇江,终年49岁。同治元年追封为三等承恩公,赐谥端恪。

而慈禧的祖父和曾祖父,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

慈安太后,果真死于慈禧之手吗?

慈禧赏雪

而关于慈禧少年时的家庭经济情况,野史倒是有些饶有兴致的记载:《四朝轶闻》记道:“慈禧太后父惠征,徽宁池太道,以亏款罢官,殁于途,后奉母扶榇归,贫甚。无以为生。京俗丧家,每雇妇女善哭者以助哀,称曰号丧女子,亦曰丧娘。相传后善歌尤善哭,遂恃此糊口,凄切动人,吊者大悦,居京者皆知之。”

《清宫十三朝》记道:“这那拉氏幼名兰儿,父亲叫作惠征,是安徽候补道员,穷苦得不可言状。死后遗下一妻二女,回京乏资,亏了个清江知县吴棠,送他赙仪三百两,方得发丧还京。”

《慈禧太后演义》记道:“西太后乳名兰儿。她的父亲叫作惠征,曾为安徽候补道员。只因时运不济,需次了好几年,竟不曾得一好缺,弄得囊底萧涩,妙手空空,几苦得不可言喻。亏得同寅中有个汉员,姓吴名棠,籍隶盱眙县,与惠征有僚旧谊,平时见惠征窘状,代为惋惜,有时或解囊相助。惠征非常感激,每语家人道:‘咱们如有日出头,吴同寅的大德,断断不可忘怀。’兰儿听了,牢记在心。”

由此可见,慈禧的少年生活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而这样的经历或许已对她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有了深远的影响。

慈安太后,果真死于慈禧之手吗?

慈禧与众嫔妃

慈禧与慈安的家族势力差距较大

通过慈安与慈禧的家族介绍,不难看出,慈禧的家族势力较为薄弱,能够进宫选为秀女,对于慈禧家族来说,已是最大的恩典。

而对于慈安而言,家族势力雄厚,是当朝权贵的皇亲国戚,自然成为正宫皇后的不二人选。

这种与生俱来的阶级差异,造就了慈安与慈禧等级森严的阶层差距,这是否会成为慈禧毒杀慈安的间接原因呢?

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下面,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咸丰皇帝驾崩时对于死后帝国的政事安排,再来做出评判。

慈安太后,果真死于慈禧之手吗?

年轻慈禧

<code>咸丰皇帝驾崩时的政事安排/<code>

咸丰临终托孤

公元1861年,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召见了自己的儿子、慈安、慈禧、王公大臣,留下遗诏:册封唯一的儿子载醇继承大统,也就是慈禧的亲儿子登基称帝;八位顾命大臣辅佐朝政。随后,这位年轻的皇帝,便怀抱着不舍与留恋,永久地离开了人世。

咸丰驾崩前,将贴身的两枚印章:“御赏”和“同道堂”赐给了两位新的主人。

“御赏”赐予慈安,“同道堂”赐予同治皇帝,由于同治尚小,由慈禧代为保管。咸丰留下谕旨,在同治亲政之前,朝廷的任何决策必须同时盖上这两枚印章,方可生效,否则,视为无效。

慈安太后,果真死于慈禧之手吗?

咸丰皇帝

慈安和慈禧履行权力

咸丰驾崩之前的托孤行为,很显然突出了慈安的地位,赐予慈安“御赏”印章,便赐予了慈安一票否决权。只要慈安不盖章,所有的决策便不会生效。

另外,慈安贵为皇后,在咸丰驾崩后,赐予称号“母后皇太后:;慈禧则被赐予”圣母皇太后“。在统治阶层上,慈安高于慈禧。

这从两位皇太后的居住位置上,可见一斑。慈安居于东宫,称为”东太后“,而慈禧居于西宫,称为”西太后“。中国自古以东为尊,所以,在任何层面,慈安压过慈禧。

在慈安在世之时,慈禧虽然贵为同治的生母,却必须规规矩矩的向慈安请安,而她对于慈安的影响力,明显略逊一筹。

慈安太后,果真死于慈禧之手吗?

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这一点从同治选后的事情上便得以体现。当时,同治皇帝选后,慈禧相中了凤秀之女富察氏,而慈安看上了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

两宫太后在选后的问题上有了不同的意见,此时,皇后人选的抉择就落在了同治皇帝身上。最终,同治采纳了慈安的意见,选择了阿鲁特式作为自己的皇后。这显示了慈安在朝廷中的高人一等的权力。

另外,对于当朝大臣的任命和处罚,比如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任命,大多也都是以慈安的意见为主。

然而,慈安对于权力并不是那么热衷,她更多的是显示皇太后的仁慈与宽容,这一点慈禧与她截然相反。

慈安太后,果真死于慈禧之手吗?

影视配图:慈安与慈禧

<code>慈安暴死,留下千古谜团/<code>

慈安暴死

光绪七年,慈安在紫禁城像往常一样接待了大臣们的参见,当时大臣奕竚、左宗棠、李鸿章等请奏太后议事,当时见太后身体康健,没有任何生病的迹象。

然而,午后,宫中便传来慈安暴毙的哀号,召集诸大臣火速入宫议事。

入宫后,只见慈禧端坐在椅子上,双手擦拭着眼泪。此时,诸位大臣言语安慰慈禧,却因为他皇太后的身份,而不敢问询慈安的病故原因。

值得商榷的是,正常情况下,慈安生病必须经由军机处择选太医院诊治用药,而慈安走得匆忙,却连流程都疏忽了许多。

随后,在诸大臣的操持下,慈安便顺利下葬。但慈禧毒杀慈安的传言,便一发不可收拾的传扬开来。

慈安太后,果真死于慈禧之手吗?

太医问诊

慈安死因

慈安的死因猜测有四:

其一,中毒而死。慈安薨逝当天,上午身体康健,还能接见大臣,并无任何病色,然而午后却突然暴毙,实在可疑。

传言,是慈禧毒死了慈安,因为慈安不仅在权力上压制慈禧,而且据说慈安手握咸丰密旨,必要时可以处死慈禧。

然而慈安注重慈悲和宽容,当着慈禧的面将这封密旨烧为灰烬。而慈禧为了权力和利益,便瞅准时机,毒杀了慈安,以清掉挡在她通往权力顶峰的屏障。

其二,太医配错药导致慈安暴毙。《清朝野史大观》里说到,太医诊断错误,从而配错药方,导致慈安吃错药后毒发身亡。

其三,慈安病故。慈安由于突发性的疾病,在宫中暴毙。

其四,自杀。《清稗类钞》曾说:“慈安在上完朝后,回到殿中,将毒酒一饮而尽,之后便毒发身亡。”

慈安太后,果真死于慈禧之手吗?

太后薨逝

<code>小结/<code>

一百多年过去了,慈安的死因依旧扑朔迷离,不论她是被慈禧毒杀,还是急性疾病暴毙,这段历史都已经无法进行考证。

或许,真正的死因,只有深埋在地下的慈禧与慈安这一对皇太后,才能知晓。而关于她们之间的爱恨情仇、生死别离,也只能任由后人评说了!


<code>参考文献:
1.《清文宗实录》78卷
2.《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 民族卷》41卷
3.《爱新觉罗宗谱》甲册、丁册
4.《清史稿》
5.《慈禧大传》那拉家世
6.《四朝轶闻》
7.《清宫十三朝》
8.《慈禧太后演义》/<code>
<code>本文为孙子说头条原创,请勿转载。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留言,感谢关注!/<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