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漲跌的基本邏輯(三)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講到股價漲跌一共有4層邏輯。瞭解了股價漲跌的邏輯之後,我們就能夠收穫“看透股海潮起潮落”的淡然心態,然而好心態只是開始,獲取收益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如何買到“便宜的好股票”才是我們真正要探討的事。今天我們就從兩個維度出發來尋找答案,第一個維度是,什麼樣的價格算便宜;第二個維度是,什麼是好股票。

首先說明的是,對股市的一切判斷都沒有標準答案,我的想法也不見得正確,之所以寫在這裡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討,這也是一直以來堅持碼字的目的。

一、什麼是便

股價漲跌的基本邏輯(三)

股票價格的漲跌分為四層邏輯,除了第四層的“區間崩壞”屬於特殊情況外,其他的3層邏輯都是有跡可循的,幾乎囊括了所有股價的漲跌。所以我們可以直接從每一層邏輯出發,探討什麼時候股價算便宜。這種估值方法自然不會是一勞永逸,也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實際操作中還是要和其他的估值模型搭配使用。

1.區間擺動

在區間擺動中,股價擺動到左側就是便宜,此時買入,我們就能夠賺取向右側擺動的收益。這裡必須強調,股市純粹受供需關係影響,沒有外部消息也沒有資金變動等其他因素的情況雖然非常少,非常理想化,但不代表沒有。所謂的不考慮其他因素更多的是指其他因素達到平衡。比如市面上既沒有影響力足夠的消息和政策,進出資金也近乎相等,那麼股價的漲跌基本上可以看作僅受供需關係決定。這種交易日實際上並不少,我們一定有機會通過價格的區間擺動買到便宜的股票。

2.均衡點偏移

股市可不是一個靠區間內價格擺動做波段的地方,長期做波段需要非常準確的判斷力,也只適應橫盤的行情,一不小心就會把單邊上漲給錯過,而搭上單邊下跌的快車。所以當我們判斷股票的價格時,還是要清醒的認識到買股票就是買公司這一本質,站在第二層邏輯考慮問題。

那麼在第二層邏輯中什麼是便宜呢?

當公司的基本面處在明確的上升通道時,股價均衡點會慢慢向右偏移,那麼在均衡點偏移到終點之前任何一個處,股價都是便宜的。這種便宜不好找,因為市場對每個企業的成長性和風險都是有充分預期的,比如貴州茅臺,寧德時代,海天味業,海康威視以及一籃子的醫藥股,他們的股價均衡點早就達到或者接近“終點”了,所以這些公司雖然質地優秀,但股價均衡點已經很難在短期內繼續向上偏移。

這就好比一顆小樹苗長成了蒼天大樹,只有在他還是小樹苗的時候進行投資,才能吃到他成長的紅利。這在A股並不多見,上市至今的十倍股也只有那麼30來只。所以試圖從第二層邏輯中找到便宜的價格,急需要非常敏銳的判斷力、也需要足夠的耐心與魄力。

儘管如此,第二層邏輯仍然是最值得我們依賴的判斷邏輯。我們在努力尋找“小樹苗”的同時,還可以關注這些“蒼天大樹”的動態,他們是市場確定的“好公司”不代表他們不會有預期回落或者業績不達預期的時候。行業、政策、週期、貿易戰、負面消息、人民幣匯率等等都會給公司經營帶來風險和危機,一旦市場價格發生回撤,均衡點短暫向左移動時,就是我們撿便宜的好機會。正如芒格所說,投資不是費盡心思的在沙子裡找金子,而是在地上揀金塊。

3.區間跳躍

資金面導致的區間跳躍是影響股價漲跌最直接的因素,這也是我想著重強調的部分。股價的漲和跌實際上就是看買的資金多還是買的資金多。想弄清楚再資金面中什麼樣的價格算便宜,首先要明白股市資金的三個基本屬性。

(1)股市的增量資金一定是越來越多的。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資本市場體制越來越完善,市場中的錢會越來越多,我的岳父岳母屬於對股市談之色變的一類人,他們雖然不會直接參與二級市場投資,但未來通過購買指數基金的方式配置小比例的資產也是他們能夠接受的,這一點應該是未來中國家庭資產配置的一種常態。同時我們國家還有很多非常明確的潛在增量,如養老金、社保金、外資等,這些錢慢慢的進入A股是大勢所趨。

(2)資金是逐利的。任何主體、任何形式、任何規模的資金都是逐利的,他們來股市的目的不是幫助我們賺錢,而是為自己賺錢。理論上他們完全可以只買不賣一起等股市隨著增量資金的上漲而上漲,但只要有一家資金獲利退出,多米諾骨牌就會被推倒,形勢形成反轉。同理,資金整體出走的行情中,總會資金開始進場,漸漸的形勢又會再次反轉。現實中的市場沒有這麼單純,但資金的進進出出逐利止損是在不停發生的。

(3)資金並不是理性的。我們在投資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自己內心中理智與情緒的矛盾,計劃與變化的糾結。整個市場的資金同樣如此,完全可以把它們看做一群烏合之眾。它們能帶動股價變化但他們很可能是錯的,追漲殺跌這種事它們一直在幹,我們完全可以對自己有信心,像巴菲特那樣不停的戰勝市場。

在瞭解了股市中資金面的這個三個基本屬性後,我們來談一談資金面邏輯下什麼是便宜。

首先,當資金出無可出之時,股票的價格是便宜的,每年年末的現金慌,或者熊市的尾巴,或者一波巨大利空的底部等時期,股市中該逃的資金都逃光了,剩下的資金要麼是被套牢,要麼是禁售,要麼是並不想走的,這時候的股價是最便宜的,連第一、二層邏輯中的“貴”都能給拉下來變成便宜。這時的投資需要一定的逆向思維,“別人恐懼時我瘋狂”這種思想非常考驗勇氣。

其次,只要潛在的進場資金大於潛在的離場資金,那麼股價是便宜的。資金單邊離場的情況很難把握到,多空博弈才是市場的常態。即便出現了單邊的資金離場,想要判斷其底部也是困難的,甚至說是不現實的。2018年底市場對2449是政策底這一說法基本達成了一致,當時輿論普遍認為還會再出現三個低,依次是市場底、業績底和經濟底,結果2440一到,行情直接反轉,多少人無奈踏空。所以更多情況下我們只能判斷是進場資金多還是離場資金多。好在這裡面還是有據可循的。比如每年年末,離場資金普遍增多,國家要降準降息,進場資金一定會變多。市面上唱空言論越來越多時,離場資金會隨之增多,“兩會”期間利好不斷,進場資金必然應聲而至。哪怕什麼外部信號都沒有,一個階段的上漲行情後,自己的離場壓力也勢必增多。正如上文中所說的那樣,市場中的資金只是一群烏合之眾,符合勒龐《烏合之眾》一書中“群體”的特點,我們甚至不用去深挖內幕消息,最簡單直接的信息就能夠幫助我們判斷資金的走向。

最後,在大的增量資金到來前,股市基本處在一個相對便宜的階段。目前A股的潛在增量資金非常明顯,養老金和社保基金擴大入市規模已經提上日程;入摩(MSCI)、入富(富時羅素)和入道(標普道瓊斯指數)進展迅速,指日可待;證券市場不斷健全的體制也在吸引著居民儲蓄資金。這些增量資金的入場並不遙遠,雖然當下A股已經收復了3200點,但目前說一句“A股還很便宜”並不為過。

以上就是我們對股票的價格分別依照三層不同的漲跌邏輯在什麼情況算“便宜”做出的判斷,然而在現實市場中,股價不會僅僅受到單個層面的影響而波動,三層邏輯往往同時起作用,複雜且多變。我們在判斷股票的價格時首先要穿透所謂消息面的影響,仔細甄別是哪一層邏輯在起主要作用,抓主要矛盾,比如2019年開年這波行情,明顯是資金面起主要作用。國家提振經濟的舉措和力度提升了市場對經濟復甦的預期,吸引來大量資金提前佈局資本市場。同時也吸引來很多逐利資金助推了股市的整體上漲。雖然很多質地優秀的企業2018年業績低於預期,2019年第一、二季度更是沒有業績保障,但由於目前影響股價的邏輯中,第三層的資金面是主邏輯,所以指數能夠穿透第一、二層邏輯持續走高。這個資金單邊入場的局面不會一直持續,甚至可能已經暫時結束,區間擺動和均衡點偏移會慢慢上升到主要邏輯的位置。

個股的情況會更加複雜,但萬變不離其宗,判斷其價格漲跌主要邏輯,保持耐心信賴基本面的提升,探索資金的動向,是尋找低價位置最可靠的的辦法。繼續重申我的觀點,沒必要依賴市盈率來判斷估值,有些股票出現類似股權質押風險高,大股東限售解禁,行業整體走向衰退,固定資產和人工產能大於市場需求等情況,市盈率再低也是被高估。

股價漲跌的基本邏輯(三)

二、什麼是好股票

一般來說,好股票就是好公司,這一點我堅定的支持價值投資。好公司的標準既簡單也複雜,簡單的是我們可以給好公司下一個簡練的定義,就是能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保持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複雜的是市場和世界的變換太快,如何在當下框定能夠延伸至未來的好公司的標準。有些公司哪怕眼下看上去所向無敵,比如茅臺、海天味業,僅僅是考慮到他們的估值已經透支到未來5年,甚至10年開外這一點,就足以讓他們的優勢變得脆弱。

關於好公司的標準成千上萬,不管是巴菲特還是彼得林奇還是各路經濟學家或股市前輩,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篤信的好公司標準,相互之間不乏矛盾和衝突的地方,但這本來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事。

作為我個人來說,判斷一家公司基本面的時候往往先考慮以下4點:

1.業務一定要讓我看得懂,不考慮那些業務介紹由大量字母、數字、元素週期表等內容組成的公司。

2.這家公司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自己十年後仍然需要的。十年後我還是會吃飯,會坐車,會怕熱,會刮鬍子,會洗碗做家務陪孩子打鬧,我更偏向於能滿足這些要求的公司。

3.有格局、有進取心的公司。一家公司,不管處在哪個行業,從事什麼樣的業務,佔有什麼樣的市場地位,有著如何光明的發展前景,如果沒有足夠的格局和進取心,那它同樣是不值得投資的。反之,一家有氣魄、有戰略眼光的公司,哪怕現在他當下規模再小,也是可以期待的。

4.財務健康。自由現金流充沛,資產負債率低,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應收賬款週轉率和存貨週轉率等指標穩定合理。關於財務指標的科普並不少見,因此在此處不作過多贅述。

在A股,滿足上述標準,且盈利能力和成長空間都優秀的好公司鳳毛麟角,所以他們往往已經被各路資金熱捧,除非在它們因第3層邏輯導致的市場整體被低估時買入,否則它們的股價在短期內的抬升空間並不大。好在我們還有其他選擇,至少還有這三種公司是值得研究的:

1.業績穩定且財務健康的公司。最好還能不被市場關注。這種公司的業績不需要持續增長,ROE常年個位數也沒關係。但是它的經營狀況一定要保持良好,也並非夕陽行業,基本面在未來能夠保持穩定。這種公司可以利用第1層和第3層邏輯做波段,如果他還處在一個不錯的朝陽行業中,未來能夠迎來一點業績爆發那就再好不過了。

2.公司雖然經營狀況一般,市值不高,但其品牌具備一定的知名度,有被市場廣泛認可的產品。這類公司經營狀況一般的原因要麼是被管理層所拖累,要麼是嘗試多元化戰略失敗,要麼是產品可複製性較強,缺少行業壁壘。但由於其市值不高,又有一定的名譽,就有可能因各種原因,比如被收購,更換管理層,改善公司發展戰略等原因迎來業績爆發。這種公司的選擇一定要慎重,最好的方法是保持觀察,在有確定的改善後再嘗試購入。

3.“爛公司”之外的所有好公司。如果每個人都按自己“爛公司”的標準去選股,為什麼不把那些怎樣也找不到問題,或者沒有致命的問題的公司選入自己的投資標的呢?A股近4000家上市公司,在看遍之前誰都不敢武斷的說A股已經沒有可以買的股票了。人們在選股時常常設置各種條件進行篩選,尤其是與市盈率相關的條件,這相當於限制住自己的思維,會無意間隔離了很多默默無聞的好公司。

股價漲跌的基本邏輯(三)

至此,我們用三篇文章介紹完了股票漲跌的四層邏輯,也介紹了在這四層邏輯下什麼樣的價格算是便宜,什麼樣的公司是好公司。然而每位投資者在現實的市場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境遇,沒有哪種理論適合所有人,所有情況。我也沒有底氣和業績證明我的看法就是對的,或許用不了多久我就會回來把這些文字全都刪掉。不過我想有一些道理應該是通用的,不妨也寫在這裡,與大家共勉:

1.保持耐心。

不管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選中了一家公司,也絕對沒有必要再短期內的最高點買入,市場上沒有永遠上漲的股票,因為無論是供需關係還是獲利資金,市場總會讓它回落,所以面對一直處在上升勢頭中的股票時,一定要提醒自己多一些耐心,問問自己當它的股價回調時,自己還會不會買入。萬一真的錯過那種一路直線飆升的股票,那錯過也就錯過了,選中這種股票和中彩票幾率差不多,股市在短期內沒有什麼是確定的,隨機的事情太多,只有把時間線拉長才能提高我們正確的概率。

所以,衝動下的盲目操作是被投資者割韭菜的最主要原因,選股和買賣操作應該是個非常慎重的過程,“魄力”在這裡並非什麼美德。每一次買或者賣的操作前,多給自己幾個反轉,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任何給你不好的感覺的股票都寧可錯殺一千。就如巴菲特和芒格所說,一生中少數幾個成功的投資機會足以讓我們致富。

2.獨立思考。

每位投資者都應該堅持應靠自己的判斷做出投資決策,操作前拿出足以說服自己的理由,而不是聽信消息,聽信權威。只有堅持獨立思考,才能不斷多驗證自己的理論,反思自己的錯誤,提升自己的判斷力,在股市中不僅收穫到盈利,還收穫到“盈利的技能”。

必須單獨指出的一點是,與偏信他人與權威相比,迷信消息面的危害更大。很多消息是跟著股價(指數)變化而出現,純粹事後諸葛亮,和“烏龜為什麼叫王八,因為龜蛋叫王八蛋”一樣的邏輯。一些消息更是機構利用話語權故意誘導多空走向。這些消息可以嘗試利用,但要堅持“我知道它是假的”這種前提。

3.敬畏市場。

易主席第一次公開發聲就強調敬畏市場,實際上這不但是監管層要做到的事,也是我們每一個投資者應該做到的。我們必須認識到,市場中一定有和自己相左的意見,他們數量不菲,而且他們的意見也一定和我們一樣有道理。在當前如此龐大的股票市場中,其整體的價格漲跌起落自有其不被任何意志左右的規律。這個規律也許就是我們提到的四層基本邏輯,也許是其他什麼我們至今沒有發現的東西,我們可以嘗試探索,但應該時刻保持敬畏之心,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就是:

市場是不可預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