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卡爾∙弗農,一二三四擺平焦慮

現代人,誰沒個三災六病都不好意思出門見人。當然,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身體上的普通疾病可以很快治好。但如果心理出現問題,比如常見的抑鬱症、焦慮症,有的人靠服藥或者就醫,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高度的焦慮或者抑鬱,對個人身體和生活帶來的傷害,是隱形而且巨大的。

焦慮的引發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工作不如意,困難重重。原以為換個環境會有起色,哪知千方百計換新工作後,反而無所適從。面對新的同事和新的任務,不知如何下手,焦慮。

領導交辦的任務總也做不好,領導不滿意,同事不配合,著急。

學習成績提不上,想考的證多如牛毛,要看的書厚如山高,刷題效果不明顯,焦慮。

你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好,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夠高。就算這次的工作做好了,你還是會懷疑,這一次的收穫會不會只是走運,下一次工作會不會搞砸。長此以往,你不僅在精神上自我折磨,就連身體,也開始出現莫名其妙的疼痛,甚至驚恐,對人群、對陌生的廣場、對喧鬧的街頭,只想逃離,生活最終一塌糊塗。

這就是焦慮了。

當焦慮成為了一種負擔,就像身體里長出了馬蜂窩,會給人帶來極其負面的影響。比如,對社交的恐懼,工作和做事拖延,甚至精神狀態和身體的雙重惡化。

這時候,你需要一本書,指導你擺脫焦慮的泥沼,迴歸正常生活——

《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

跟著卡爾∙弗農,一二三四擺平焦慮

作者卡爾·弗農是一位重度焦慮症患者。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他既是一位成功的銷售員,也是一個飽受焦慮症折磨的患者。很多人以為焦慮症只是暫時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殊不知,嚴重的焦慮症會摧毀身體,造成極端的身體不適應。卡爾·弗農自述,在罹患焦慮症期間,他害怕出門,恐懼街上的陌生人,隨時可能嘔吐,走在路上他甚至幻想害怕地面生出一個大坑把自己吞掉。在克服了焦慮症後,他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一本書,期望幫助更多像他這樣飽受焦慮症困擾的人。

多年來,作者被焦慮症困擾。治癒後,他總結出對待焦慮症的法寶,那便是——高度焦慮症不過就是心理上的失衡,治癒關鍵便是學會找回平衡。所以,這本書可以看成喚著擺脫焦慮症的指導手冊,指導你如何診斷焦慮的程度,認清焦慮的根源,如何一步步打破焦慮的失衡狀態,最後採取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從焦慮的泥沼中脫身。

卡爾·弗農的這段經歷,彌足珍貴。擺脫焦慮症後,他開創了

“焦慮再平衡”理論,幫助50多個國家的人們自助式地克服焦慮症。他的方法分成四個步驟。

第一,要解決問題,必須真正地認識問題。

很多專家會說,焦慮症是可以根除的。但是作者首先告訴我們,焦慮是我們的生活伴侶,它只是根植在身體裡的一種情緒,是人在面對困難和壓力時的必然的反應。適當的焦慮是一種動力,督促你更加努力的工作和生活。只有當焦慮成為身體和情緒的主宰時,我們才有必要擺脫它的控制。所以,作者專門提醒讀者,我們需要解決的,是重度焦慮。

同時,作者也在提醒讀者,克服重度焦慮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根除。所以,無論是就醫還是服藥,或者採用文中提供的解決辦法,讀者都必須以持之以恆的決心。

為了獲取患者信任,某些專家會將重度焦慮的治療過程描述得非常輕鬆簡單,讓患者產生誤判。但一旦患者意識到,焦慮症並不能一蹴而就,焦慮程度會加深。這種提醒才是真正對焦慮症患者的負責,作者這份坦率,也讓我對作者的信任更上一層。

第二,再平衡刻度表,測試你焦慮到了什麼程度。

沒有花裡胡哨的表格,也沒有似是而非的結論,作者直接制定了一張刻度表,測試你的焦慮程度。

這張表格叫“再平衡刻度表”,分成七個刻度,最中間的刻度4就是最平衡的狀態,往上焦慮程度漸增,刻度7就是恐慌;往下活力漸弱,刻度1的通常表現是嗜睡。

每一個刻度都列出了可能的具體的表現。例如刻度7是恐慌,身體出現的典型症狀有眩暈、噁心、胸悶、窒息等,心理上的表徵有想擺脫或者逃避某種處境、某種情境或者場所。稍微輕一點的刻度6,則是高度焦慮,可能會有挑剔飲食,陣發性的恐懼、茫然、不知所措等症狀。

作者不厭其煩地列出很多症狀,描述得非常直白,讓讀者能有對照。當然,並非所有的症狀會同時出現,但如果出現了其中多項,就應當引起你的警惕。

不僅如此,作者還描述了焦慮症和抑鬱症的階段性變化。如他前文所說,只有當焦慮嚴重影響到生活時,我們才需要想辦法擺脫它。那麼,哪個程度焦慮症會影響生活?作者用非常清晰直白的語言,描述了焦慮症的進化過程,讓讀者明確自己所在的位置。

某些已經罹患嚴重焦慮症,但有不方便開口尋醫的朋友來說,這更是一份非常好的指南。在瞭解到症狀的危險後,你可以及時採取方式,幫助自己擺脫泥沼。

第三,認清焦慮的根源是什麼。

既然直面了焦慮的存在,下一步就是需要找到焦慮的根源。到底是什麼東西,引發了我們的焦慮或者抑鬱,把這個根植在內心深處的小惡魔抓出來。

作者告訴我們,理性思考

焦慮是一種不理性、情緒化的想法,對一些太可能發生的事情報以強烈的恐懼和悲觀。所以,打敗非理性的辦法就是理性。

作者向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易行而且非常有效的方式,不斷問“為什麼”。

你在害怕什麼——為什麼害怕——為什麼害怕——為什麼害怕。

在不斷自我詢問的過程中,害怕的對象從模糊的情緒——害怕、害怕外面——逐漸具體成“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或者是“害怕不可預知的死亡”。換言之,恐懼的對象是死亡(Death)或者他人(People)。作者將此成為

“DP規律”

這樣的自我拷問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如何將問題拆解出來,將恐懼的對象具體化、細節化,作者在書裡做了很好的示範。

最後,運用理性思考克服恐懼。

每個重度焦慮症患者恐懼的東西不一樣,發作的過程也是千差萬別,甚至身體對恐懼的反應也是不同的。所以作者提出了三個方面,用於指導減輕焦慮症狀。

一是提出降低焦慮、提升活力的方法,例如代表療法。焦慮和抑鬱是同一條情緒線的兩端,將兩者拉回到平衡的位置,作者建議用最重要的情緒——感恩——作為與之相抵消的情緒。

“感恩是自然為焦慮提供的解決方案”。以人本身的情緒和感受作為治療方式,是再適合不過了。不過,我們需要藉助外力,如一張照片、一首歌曲、一部電影等,喚醒“感恩”這樣的情緒。

我本人是有拖延的問題,符合作者所說的“活力不足”。在閱讀了本書後,我有了新的想法。每當我感覺到厭煩、焦躁乃至想拖延工作時,我採取了另一種情緒喚醒——奮進。我打開手機音樂,播放《鋼鐵洪流進行曲》,伴隨激昂的鼓點、嘹亮的號角,感覺渾身上下充滿鬥志。拖延?不存在的,把手裡的活幹完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重新排列關注點。作者說,關注點即未來。我們不要老想著,過去是這樣,我曾經如何,也要果斷離開給你帶來負面情緒的人,拒絕做垃圾回收站。給自己的生活樹立明確的目標,是擺脫一種負面情緒,還是擺脫一個垃圾的同伴,或者掌握一項技能。總之,能讓你離開不良情緒的方式,都要用上。眼睛向著前方,把注意力放在最終目標的目標上,你所走的每一條路都在幫助你。

三是積極行動起來,用十項行動重新獲得平衡。嚴格說,這一步就是你必須要動起來,無論設定了多少目標,行動都是最關鍵的。只要你邁出第一步,並且堅持做下去,控制飲食,堅持運動,固定日程,在未來的某一天,你會發現,焦慮和抑鬱早就從你的生活中消失了。

當然,並不是“一書在手,焦慮全走”。《我是怎樣如何擺平焦慮的》是一本指導性的書,但並不代表有了這本書,焦慮和抑鬱就會自動消失。在病情嚴重的時候,專業的醫生指導、服用藥物,也是必須的。不過,最重要的,是你要勇敢地走下去,只有邁出了步子並且堅持走下去,你才有可能擺脫焦慮症的困境。

相信你,能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