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療的原則(下)

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療的原則,應在於恢復和保持食管下端括約肌的抗反流功能,以達到結構與功能統一。

上篇講到了“手術原理應符合食管下端抗反流機制”這個論題及相關補充內容,現在接著繼續.......

(二)食管裂孔疝手術的關鍵是括約肌功能的恢復或重建

食管裂孔疝手術的目的不僅在於修補缺陷,更應關注如何恢復食管下端高壓區或食管下端括約肌的作用,重建胃內和腹內壓力抵抗或屏障功能,這依賴於3個因素:

(1)呼吸變換點(respiratory inversion point,RIP)壓力;

(2)食管下端括約肌的長度;

(3)食管下端高壓區或食管下端括約肌的位置。

呼吸變換點壓力與食管下端括約肌的長度協同工作、相互依賴,以維持食管下端括約肌的抵抗阻力,保持括約肌功能。括約肌抵抗阻力可通過括約肌壓力矢量體積表示。

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療的原則(下)

圖 4 食管下端括約肌的三維計算機集成成像

注:RIP 為呼吸變換點

圖4為測量施加在整個食管下端高壓區的徑向壓力,集成為食管下端括約肌的三維計算機成像圖,該圖像的體積即括約肌抵抗阻力。

由圖可見,為了保持足夠高的抵抗阻力,當食管下端括約肌的總長度越短時,所需的RIP壓力要越大。而就像氣球膨脹時氣球頸部會縮短一樣,當胃充盈時,食管下端括約肌長度會縮短。如果食管下端括約肌的總長度過短,即使胃發生輕微擴張甚至在空腹狀態下,正常的RIP壓力都不足以維持抵抗阻力,不能保持正常的括約肌功能,反流隨之發生

食管下端高壓區域部分通常也稱為括約肌的腹內段。食管下端括約肌保持高壓,必須暴露在腹腔內正性壓力作用下。在腹腔內壓力增高的情況下,如果腹腔內壓力沒有等比例作用於高壓區和胃,食管下端括約肌的阻力作用會被逆轉;此外,在腹腔內壓力增高的情況下,如腹內段的長度不夠,括約肌就不能充分塌陷,反流就更容易發生。

所以,總結一下兩篇文章,在食管裂孔疝發生的情況下,無論是食管下端括約肌變短,還是進入胸腔,或是His角度發生改變,均容易導致胃食管反流的發生和加重

深入瞭解這些機制後我們應該明白,無論手術是從胃底的前方包繞摺疊還是後方包繞摺疊,無論是360°還是270°,關鍵原理是通過手術摺疊恢復食管胃結合部的結構、食管下端括約肌正常的解剖位置以及摺疊後食管下端括約肌的長度,並且妥善縫合固定,防止其再次向胸內的移位,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恢復、保持食管下端括約肌的抗反流功能,使手術達到結構與功能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