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紋究竟有怎樣的歷史內涵?它是由良渚文化神徽演變而來的嗎?

“饕餮”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呂氏春秋》等先秦的文獻中,但在這個詞出現之前在商周青銅器上有一類紋飾被後來的北宋金石學家稱之為“饕餮紋”。我這麼說有些人可能有點懵,但我肯定很多人一定見過這類紋飾。


饕餮紋究竟有怎樣的歷史內涵?它是由良渚文化神徽演變而來的嗎?

饕餮紋


饕餮紋是商周青銅器上最常見的紋飾主題,沒有之一。這裡要多說一句,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上古神獸“饕餮”。

北宋時,金石學興起。當時的金石學家便如現代人一般開始了“考古”,他們的主要研究對象就是古代的的青銅器。宋代的金石學家也注意到了青銅器上這類長著一雙巨目的動物紋飾,並以“饕餮紋”來命名,此後“饕餮紋”就從宋代一直沿用到了現代。這就是“饕餮紋”之名的由來。

  • 劉松年《博古圖》上正在“考古”的宋代人
饕餮紋究竟有怎樣的歷史內涵?它是由良渚文化神徽演變而來的嗎?

但是現代更為科學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方法使得人們得以重新認識這類紋飾,首先提出質疑的是李濟,他認為《呂氏春秋》中所說的“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並不符合這類圖像的形象,應該以“動物面”來稱呼這類紋飾。後來馬承源在《中國古代青銅器》一書中以“獸面紋”代替“饕餮紋”來稱呼此類紋飾,認為“獸面紋是由各種動物拼湊而成的幻想”。這種叫法在此之後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學者堅持稱呼其為“饕餮紋”。直到現在也沒有個一致的定論。因為很多人習慣沿用“饕餮紋”來稱呼這類紋飾。


饕餮紋究竟有怎樣的歷史內涵?它是由良渚文化神徽演變而來的嗎?

實際上,叫獸面紋會更符合這類紋飾的形象,因為這是一類紋飾,有牛首、龍首、羊首的,還有單體的、雙體的,還有變形的等等,他們的共性是一雙大眼、有鼻、獸形首,有角或無角,整體對稱。但饕餮紋或許更符合其歷史內涵(本文沿用“饕餮紋”這一稱呼)。

饕餮紋的起源很早,在二里頭的夏朝遺址內也曾發現鑲嵌著綠松石的饕餮紋,只是此時的饕餮紋還比較簡單。在此之後的商朝青銅器上饕餮紋就成為了最主要的紋飾。就連以造型古怪著稱的三星堆青銅器中也有類似的牌飾發現。由此便可見饕餮紋的流行程度。


饕餮紋究竟有怎樣的歷史內涵?它是由良渚文化神徽演變而來的嗎?


饕餮紋的歷史內涵

那麼,問題來了,饕餮紋究竟表達了什麼歷史內涵呢?

《史記——五帝本紀》中記錄了:“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

縉雲氏那不才子因為貪食噎死,後部落裡便以此警醒後人,流傳到商代,演化成一類圖形,用以提醒:勿貪食、勿貪杯,所以饕餮紋才多出現在青銅食器、酒器上。但是商朝時,青銅器何等的珍貴,其上的紋飾肯定不會僅僅是為了提醒商人不要貪食。況且,這類紋飾乍看之下很有些威懾力,尤其是那一雙格外突出的獸眼。


饕餮紋究竟有怎樣的歷史內涵?它是由良渚文化神徽演變而來的嗎?

都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再聯繫到商朝時濃厚的神巫文化,“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青銅器或許也與此有關。因此有人說這類饕餮紋實際上是蚩尤的形象,

“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象,為貪虐者之戒。其狀率為獸形,傅以肉翹。”就連《史記·五帝本紀》中也有:“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

所以,這類紋飾很可能是在夏商之前就出現了,其目的就是用蚩尤,這位戰敗者的形象來警醒世人的。也因此有人想到了良渚文化的“神人獸面紋”。


饕餮紋究竟有怎樣的歷史內涵?它是由良渚文化神徽演變而來的嗎?


饕餮紋與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的關係

首先是構圖上的相似性,左右對稱的結構及中間尤為突出的獸眼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其次便是功能上的相似性,都與神巫文化有關。良渚先民藉助刻有神徽的玉琮來通天祭祀神靈,而商人同樣也會以帶有饕餮紋的酒器、食器來祭祀先祖,供奉神明。

饕餮紋究竟有怎樣的歷史內涵?它是由良渚文化神徽演變而來的嗎?

圖為反山玉琮王,重達6.5公斤,高8.9釐米,孔徑4.9釐米,射徑為17.1釐米-17.6釐米。 在這件玉琮上4個正面直槽內上下各有1個神人獸面紋,共計8個。

那麼,既然饕餮紋很有可能是蚩尤的形象,而這類紋飾又很有來自良渚文化,那蚩尤與良渚文化會不會存在某種聯繫呢?因為沒有相關的文字記錄,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商周時期的饕餮紋其紋飾的形成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肯定也像甲骨文一樣經過了漫長的演變,而其源頭未必就不是良渚文化的“神人獸面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