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全羊是一道地方特色菜餚,是內蒙古地區少數民族膳食的一種傳統風味肉製品。色、香、味、形俱全,別有風味。
據考古資料證實:在發現河套人(鄂爾多斯人)牙齒化石的附近地區,發現了古代人類使用火的灰燼;而且還有(元史)記載,12世紀時期的蒙古人"掘地為坎以燎肉";到了13世紀(即元朝時期),肉食方法和飲膳都已有了極大的改進。《樸通事。柳羔羊》對烤羊肉做了較詳細的記載:"元代有柳羔羊",於地做爐三尺,周圍以火燒,令全通赤,用鐵箅盛羊,上用柳子蓋覆上封,以熟為度。"不但製作過程複雜講究,而且還用了專門的烤爐。至清代,各地蒙古族王府幾乎都以烤全羊宴招待上賓。
烤全羊的傳說
傳說上古時有個獵豬能手,平時以獵取野羊為生。他的妻子為他生了個兒子,兒子稍長大後,父母每日上山打獵,兒子在家飼養羊羔。有一天偶然拾得幾塊火石,便在羊圈的茅棚附近敲打玩耍,忽然火花四濺,茅棚著火,引起一場大火。孩子到底是個不知事的孩子,平時也沒有見過什麼好玩的,見茅棚起火,不但一點兒也不擔心害怕,反而感到很開心。他驚奇地聽柴草的劈啪聲和羊羔被燒死前的嚎叫聲音。待叫聲停止了,這場由火災也自行熄滅了。在被燒過的廢墟中一股聞所未聞的香味飄散而至,是什麼東西這麼香?撿開雜物,循味探尋。他找來找去,驚奇地發現,這誘人的香味發自皮燒焦肉烤熟的羊羔。那誘人的色澤,饞人的香氣,早已垂涎三尺。他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提那羊腿,卻被吱吱作響的油猛燙一下,他忙用嘴唇去舔那燙疼的指頭,卻意外地嚐到了香美的滋味。
父母親狩獵回來,見草棚化為灰燼,羊羔全被燒死,正要喊來問個究竟時,只見兒子向父親呈獻上一道美味菜--一隻燒烤得焦紅油亮、異香撲鼻的烤羊羔。父親不但沒有責備兒子,反而高興得跳了起來,兒子發明吃烤羊肉的新方法了!據說,人類最早得知動物燒熟更加美味可口,便是從這種因意外起火而燒死動物後,烤熟的肉體散發濃郁香味誘人品嚐食用後開始的。
因地域與飲食習慣上的差異,中原大地上盛行烤全羊要比蒙古及新疆來的晚些,應該說以前是皇家達官貴人才能享受的佳品,而現今普及廣大百姓餐桌亮點特色美食罷了,所以說食風之迅猛是其他所不能及的。
因此在中原大地上,每到華燈初上時,部分城市飲食區以烤羊為主,勤勞 的中原人各顯神通,有的烤整隻的全羊、有的烤大塊的羊大塊、還有的烤制便於婦女兒童食用的小串串的;總之整個街區炊煙裊裊、沉浸在烤羊的香味之中,在燒烤攤過於集中,加之燒烤手法混雜和一些業主的從業素質低的問題,使得部分城市的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喜愛食客的飲食健康得不到有力的保障。所以在城市裡,提倡專業的燒烤餐飲機構,以專業的技術,嚴謹的科學衛生管理,強大有力的質量保障體系,努力為業界的健康、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探索的道路。
烤全羊之所以如此馳名,除了它選料考究外,就是它別具特色的製法。內蒙羊肉質地鮮嫩無羶味,國際國內肉食市場上享有盛譽。技術高超的廚師選用上好的兩歲阿勒泰羯羊,宰殺剝皮,去頭、蹄、內臟,用一頭穿有大鐵釘的木棍,將羊從頭至尾穿上,羊脖子卡在鐵釘上。再用蛋黃、鹽水、薑黃、孜然粉、胡椒粉、上白麵粉等調成糊。全羊抹上調好的糊汁,頭部朝下放入熾熱的饢坑中。蓋嚴坑口,用溼布密封,燜烤一小時左右,揭蓋觀察,木棍靠肉處呈白色,全羊成金黃色,取出即成。
菜品特色
烤全羊是目前肉製品飲食中最健康最環保最綠色的美食了,烤全羊外表金黃油亮,外部肉焦黃髮脆,內部肉綿軟鮮嫩,羊肉味清香撲鼻,頗為適口,別具一格。烤全羊是草原上接待重要嘉賓的一道美食!
閱讀更多 榮九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