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真的是尊劉抑曹嗎?說出你的觀點?

山河明月


熟讀三國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站在尊劉抑曹的立場上,其實《三國演義》就講了三類人:一是奸雄曹操,一個是假正統劉備,一個是軍閥孫權。作者在對三個人的描述基本上都做到了很精細化處理不管人性格還是特點都給人以直觀的感受。之所以給人這種尊劉抑曹的感覺,其實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以劉備為漢室正統,以曹操為朝廷之賊。正是這種人物身份上的差異化,更好的表現小說裡的矛盾衝突,勢必要選出兩個正反兩個對立面,使讀者感到善惡分明,立場明確,有更深刻的印象。

劉備雖出身皇親,但是到這一代已經屬於沒落了。靠賣草鞋為生。曹操的出身怎麼說呢!曹操雖然是宦官之子。當然這裡的子肯定不是親生的,收養的。其父據說也用錢捐來個太尉之職,可以說家中很有財勢。曹操的家庭來說確實經濟條件上要好得多,但是奈何出身下賤。這就與劉備形成了鮮明對比。書中把曹操描寫成“奸臣”:奸詐、刻薄、謀逆、殘暴、這是因為曹操的奸雄是外向型的,他什麼醜話壞事都敢說敢為,殺朋友啊搞女人啊,打打殺殺並無遮攔,喜怒哀樂率性而為滿足私慾不擇手段等完全是為了襯托劉備。而劉備的假正統是虛偽型的,“喜怒不形於色”,說話做事都假仁假義,卻把真實的醜惡暗藏在骨子裡,所以瞞過了無數天涯過客,也讓一般讀者看不出來。這就是為何說曹操是奸雄。

事實上,“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為有關三國的各種文藝作品的基調,羅貫中只是順應廣大民眾的意願,繼承了這種傾向。

單若以這一思想去貫穿全書的話,確實喲點說不過去。作者其實就是用這種表現手法對當權者進行了深刻的諷刺與揭露。

創作不易,不喜勿噴,謝謝


一憶一


不應簡單地“尊劉抑曹 ”。人們常常談到《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有人還把這稱為“封建正統思想”。事實上,“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早在宋代就比較廣泛。當時,有關三國的各種文藝作品很多,但的基調,便是“尊劉抑曹”,羅貫中只是順應廣大民眾的意願,繼承了這種傾向。羅貫中之所以“尊劉”,並非簡單地因為劉備是漢室宗親,而是由於劉備一開始就提出“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口號,為恢復漢家的一統天下而不屈奮鬥,不懈努力,被宋元以來具有民族思想的廣大群眾所追慕。同時,劉備的“仁”、軍師諸葛亮的“智”、大將關羽張飛等人的“義”,也都符會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識,也合羅貫中的道德觀。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羅貫中把劉備集團理想化而予以熱情歌頌。另一方面,羅貫中之所以“曹”,是因為曹操作為“奸雄”的典型、不僅不忠於劉氏王朝,而且常常戮百姓,摧殘人才,作品對其惡德劣行的描寫大多於史有據,並非有意“歪曲”。

但《三國演義》並沒有簡單地“尊劉抑曹”,對曹操統一北方的巨大功績,對他在討董卓、擒呂布、掃袁術、滅袁紹、擊烏桓等重大戰役中所表現的非凡膽略和智謀,以及曹操善於識人用才,羅貫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寫,並沒有隨意貶低。

由此可見,“尊劉貶曹”主要反映了廣大民眾對封建政治家的選擇,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對此不應作片面的理解,更不應將“尊劉抑曹”簡單


藺化林


東漢末年天下形式分崩離析,國家急需要安定人民需要統一。從這個意義上來將,這個時期的只要是利於國家統一的我們都能稱為英雄。從表面上來看卻實有尊劉抑曹的意思,其實公道自在人心褒貶後人自知。

受多年正統思想的的影響,中國人心目中總是認為天下姓劉不應該姓曹。就是說姓劉的就算是白痴也是正統,外姓再能幹也不能越位。其實凡是推動國家統一的都稱為英雄,孫權是英雄劉備是英雄曹操更是英雄。曹操一人統一了北方是三國之中勢力最強的,而劉備是相對弱小的。中國人一直是比較同情弱者的,劉備又是滿口的仁義道德對人謙卑禮賢下士。其實,禮賢下士的又何嘗知劉備一人,孫權也是禮賢下士,曹操更是禮賢下士。

曹操是名至實歸的漢相,而劉備打著大漢皇叔的旗號。我們看問題總是曹操為大漢江山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立下不世功勳,而劉備卻是打著皇叔的旗號為自己拉山頭佔地盤。這就像我們有些父母一樣,在身邊的天天茶湯飯水、衣食住行父母卻不滿意。在外面的子女,回來看一看就感覺好。因為曹操在統治中心做好事是應該,你但凡有些差錯就會招來唾罵。反觀劉備在外面卻是一片的讚揚聲。

看待歷史我們要有大歷史觀,以客觀公正的態度來看。褒貶功過自在心中,見仁見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