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對邊遠地區頻繁發動戰爭,開疆拓土,這算侵略行為嗎?

於無聲處34


你自己軟弱、腐敗無能的時候,人家來打你,你說人家是侵略;等你強大了,你去打人家難道就不是侵略嗎?

你可以說,我們這是為了報仇。等你再拉稀的時候,人家再來揍你,人家也說是在報仇,你認可嗎?

日本為了掠奪資源,在亞洲到處侵略,今天誰要是說為了報仇去滅了日本,有幾個國家能說你不是侵略呢?

毫無疑問,漢武帝開拓疆域有的屬於收復國土,有的就是侵略行為,這個不能一概而論。

但豹眼認為,在那個時期,這樣的侵略行為越多越好,來得越猛越好。把他們徹底打趴下,才能求得幾十年、幾百年的安定和發展。可惜的是,這樣的侵略行為太少了。

即便史上出了幾個有作為的帝王,往往也是好大喜功,滿足於朝貢體系,賠本賺吆喝,不能根本上解決邊患、海患的問題,以致使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經常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中原王朝與匈奴的恩恩怨怨,遠的不說,就從漢高祖劉邦說起吧。

秦朝滅亡以後,漠北的匈奴趁機南下騷擾漢朝北方邊境。這也不是一回兩回的事,一方面劉邦忙著與項羽爭地盤顧不上這檔子事,另一方面邊疆有些小摩擦向來是家常便飯。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也就是劉邦登基的第二年,韓王信(不是淮陰侯那個韓信)反叛劉邦投降了匈奴,意圖依靠匈奴的力量與劉邦對抗。劉邦剛剛做了皇帝,哪裡能受得了這個。

於是,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決定親自北伐匈奴。結果,在白登(今山西大同),劉邦三十萬大軍被冒頓單于圍困。後採納陳平之計,賄賂匈奴閼氏也就是單于妻子,才得以脫險。又接受婁敬之策,以宗族女假稱公主,遠嫁冒頓單于,開始了與匈奴和親的政策。

說是和親,只不過聽起來好聽一些,實質上就是向匈奴稱臣納貢,年年進貢大量財物,買得脫身及暫時的苟安。

和親之後,匈奴一直沒有停止過對中原北方的騷擾和掠奪。

實力不行打不過人家,能有啥辦法呢?和親也不是劉邦發明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及北方的秦、趙、燕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都採納過這個辦法。就是把公主或者宗女嫁給敵國,再陪嫁一些財物,以求得苟安。

毫無疑問,敵國的威脅和掠奪就是侵略行為。

劉邦之後,”文景之治“時期,一直延續這種妥協的政策,以求得休養生息的機會。

漢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駕崩,年僅十六歲的漢武帝繼位,但朝政控制在漢武帝的祖母、太皇太后竇氏的手中。漢武帝儘管有許多的想法,但也沒啥作為,一直沿襲和親的政策,屈辱地與匈奴求和。

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西漢王朝的國力已經蒸蒸日上。漢武帝迫於無奈,繼續承襲這些政策的同時,積極積蓄軍事力量準備與匈奴決戰。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皇太后病逝,漢武帝掌控了大權。

在平定南方閩越國的動亂以後,派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奪回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陰山甚至更遠,把匈奴勢力趕出了漠北。

這一過程也不是順風順水,也經歷了許多磨難。如“馬邑之圍”興師動眾、耗資巨大卻無功而返。但經過策略調整,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

在漢武帝時期,南平兩越、北伐匈奴、經營西域、通西南夷、東定朝鮮,建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奠定了中華帝國的疆域版圖。

不可否認,漢武帝時期打出了國威,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在這裡不去探討戰爭帶給國家、民族的負擔,僅就題主的問題,說一下是否是侵略的問題。

在歷史上從沒有今天意義上國境邊界線一說,邊境的概念,就是憑實力說話。守得住就是你的,守不住就是人家的。

就說河套地區,遠在長城以北。即便是秦始皇,修築長城的目的也就是防禦匈奴的入侵。起碼在秦始皇的概念上,長城就是邊界。以北就是遊牧民族的地盤,秦始皇也沒想把他納入自己的領地,否則,他也不在這裡建築長城。

就今天意義而言,無論是誰,越過了長城,那就是侵略。

匈奴南下進入長城以內,中原王朝把他稱作入侵。無論是抵禦匈奴的入侵,還是去長城以北與之作戰都是民族英雄。

同樣的道理,主動進入長城以北與匈奴作戰,匈奴也認為是入侵。就中原王朝而言,也承認大草原是人家遊牧民族的地盤,是他們生存繁衍的地方。

今天說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歷史上也經常地稱兄道弟。但在靈魂深處,兄弟們還是各過各的日子,彼此之間就從沒有認作是一家。

中華帝國指得就是漢族人建立的中原王朝,無論如何強盛、繁榮,維繫的都是朝貢體系,與今天的國家概念並不是一回事。

不僅僅是漢武帝時期,在整個古代歷史上,都在平定四夷。彼此之間,征伐不斷。

既然承認了四夷是入侵,就等於承認了是兩個不同的民族、政體、國家。

在這種背景下,進入了對方的領地,豈能又不是入侵呢?

不管你是否是反侵略還是出境消滅敵對勢力,只要進入了對方的勢力範圍就是入侵。

只要翻開史書,就會經常看到齊國入侵魯國,趙國侵佔魏國的領土,秦軍來犯,趙括紙上談兵等等。齊國主動進入魯國交戰是入侵,漢武主動進入匈奴的大草原又何嘗不是入侵呢?

在豹眼看來,是不是入侵併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把他們打趴下。佔據了他的地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守住,能守住多久。

幾千年恩恩怨怨的歷史,不是一句入侵不入侵說得清楚的。

世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同住一個地球村。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那僅僅就是一個幻想,但有些事需要講清楚。就是因為千百年來,沒有把邊界劃分明確,光靠拳頭說話。歷史已經湮沒在長河中,說其是入侵能如何,說其是被入侵又如何?

那就是一句話的事,但能從這句話裡悟出歷史的真諦,能從那些糾纏不清的混鬥中汲取教訓,這才是正道。

是我的寸土不讓,不是我的分毫不取。說得很好,聽起來也仗義。可是,在你強大時該取的不取,等你落後軟弱時,人家未必不來取。

這是叢林法則,你不遵循但不能保證別人不遵循。獅子遇到大象,它知道迴避;但遇到了綿羊,它毫不客氣的下口。


豹眼看歷史


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年間,西漢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發展,其雄才大略,奠定了漢帝國的基礎。對他在軍事上的一系列對外戰爭,開疆拓土,應該算不算是侵略行為呢?

首先對外戰爭是清除外族對邊疆侵擾威脅的需要。西漢建立之初,就受到來自北部匈奴的巨大威脅,漢高祖出兵三十餘萬,前去抵禦匈奴人的入侵,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軍圍困,七天七夜,幸用陳平計,才得解圍。從此,漢朝感到了匈奴的強大,只好與匈奴和好,接受了屈辱的和親政策。呂太后當政時,面對匈奴的侮辱,也只能謙卑接受。後來經過文景之治,西漢通過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大增,也具備了對匈奴的打擊能力。為了結束屈辱性質的和親政策,阻止匈奴對邊疆的不斷侵擾,鞏固邊防,漢武帝發動了多次對外戰爭。漢武帝先平定了南方閩越國的動亂。接著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漢武帝通過一系列對外開疆拓土的戰爭,擴大了西漢疆域,遠播了漢朝對外的影響,“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正是從那時向世界傳出了最強音,使大漢帝國遠威震於殊俗。漢武帝通過大破匈奴,遠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復南越,吞併朝鮮,設置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西漢版圖東抵日本海、南吞交趾、西逾蔥嶺、北達陰山,為今天中國版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大大擴大了與匈奴的緩衝地帶,有利於邊疆的穩定。其次對外戰爭也是加強與外部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在對匈奴戰爭的同時,採取和平手段和軍事手段使西域諸國臣服。喪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區後,匈奴王庭遠遷漠北,這就基本上解決了自西漢初期以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為開闢絲綢之路,加強與西域各國溝通聯繫打下了基礎。西漢先進的農耕文化得以傳播,西域各國的蔬菜食物也得以傳入內地。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第一次將中國的目光投向了世界,漢使到達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即印度)、于闐、扜罙、犁軒等諸國,開拓了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其中最遠到達的犁軒位於埃及亞歷山大港,這是漢朝使節到達的最遠地區,歐亞非的絲綢貿易就此成型。其三開疆拓土是更好建設邊塞的需要。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派大軍深入匈奴腹地進行決戰的皇帝。通過多次征戰,西域南道諸國多臣服於漢,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匈奴不敢爭西域,罷僮僕都尉。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督護,管理西域南、北道諸國,西域諸國臣服於漢。至此,西邊直達裡海,都成為了漢朝的疆域。漢朝佔領這些地區後,通過大量移民西北邊郡屯田,利用內地先進的耕作技術和手工業技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促進了邊疆經濟文化的發展,進一步加強了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但是,有一得必有一失,漢武帝連年的對外征戰,窮兵黷武,幾乎耗盡了國力,讓人民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西漢經濟也頻臨崩潰邊緣,晚年的漢武帝,看到人民的貧困,國力的空虛衰弱,悲嘆不已,深感罪責沉重,不得已,才下了輪臺罪己詔。

在我國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封建時代,中原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都賴以華夏大地生存,最早都是華夏民族的一部分,同屬炎黃子孫,各自佔領區的邊界線並不明確,邊塞地廣人稀,人口居流不定。這種情況導致了各方勢力的你爭我奪,誰的勢力強大,誰就佔居更大的領地。強盛的西漢,開疆拓土,驅逐外族威脅,自然只能算是勢力範圍擴大,等到國內變亂,國力變弱,自然邊塞大片土地又淪落為遊牧民族佔領區域。這些邊塞土地,歸屬遊移不定,既不是遊牧民族的久居地,也不是內地民族的文化久化區,因此在那時只能憑各自實力,或佔居,或放棄,不能算是侵略行為。


sunjin6278


國家是近代才成立起來的。

古代的時候沒有什麼國家概念,中國比較好點,有個儒家天下觀,但也是以中土為主。

人本身就是動物的一類,弱肉強食本來就是天性,不如人的只有毀滅,多少民族早成灰燼,包括找爹族的親"爹″蘇美爾,古埃及。

誰不想當老大?

古人生存不過是你死我亡的運動,只准匈奴人來傷害大漢,就不能大漢去傷害他們?

傷害是相互的,沒有匈奴人的步步緊逼,怎麼讓一個農耕民族,反擊的如此歷害。

打你右臉應把左臉再神出,這種境界只有神!

過更好的生活是人類基本的理念,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世界裡,何來對與錯。

再說你不去消滅它,它就過來消滅你。

你現在法律頭都有自衛的基本條例。

當時漢對於匈奴是自衛,對西南夷也是為了開貿易,打開西南絲綢之路。

蓉作為一個雲南白族,我都沒認為在侵略。當時那種環境不是你是老大,就是我侵略你,誰是老大靠的是拳頭夠大。

對於老百姓來說,誰給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誰就是老大。

漢朝對於西南夷,並沒有出現殺戮,並帶去技術和人才,讓西南接觸了更先進的文化和生產。

對於統治階級可能是一種滅頂之災,對於老百姓來說吃飽穿暖才是最基本的。

所以說,所謂的侵略,本來就是無稽之談。

看歷史要站在歷史唯物主義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