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聖人四弗、四不自、四我、四不之道

聖人四弗——

【出處】《道德經》第1章

【原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有道的人用“無為”的法則來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已有;撫育萬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勳而不自我誇耀。正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

聖人四不自——

【出處】《道德經》第22章

【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委曲反而能得到保全,屈就反而能得到伸展,低窪反而能得到充盈,破舊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貪多反而會產生迷惑。因此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治理天下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而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功勳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長久。正因為善於謙讓不與世人相爭,所以天下反而沒有誰能與之爭高低。

聖人四我——

【出處】《道德經》第57章

【原文】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①?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②;人多伎巧③,奇物滋起④;法令滋彰⑤,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譯文】以清靜無為的正道來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方法來用兵,以不擾害人民來治理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根據在這裡:天下的法禁多了,百姓就越加貧困;民眾的銳利武器多了,國家就越混亂;人們的心智和機巧多了,邪風怪事就越容易發生;法律越是森嚴,觸犯法律的人便越多。所以有道的人說:“我若‘無為’,百姓就會自我化育;我好靜,百姓自然就會走上正道;我若無事,百姓自然富足;我無慾望,百姓自然就變得淳樸。’

聖人四不——

【出處】《道德經》第58章

【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治理天下以寬大為懷,百姓就會忠厚淳樸;治理天下過於嚴酷,百姓就會狡詐。災禍啊,幸福就倚傍在它裡面;幸福啊,災禍就暗藏在其中。這種得失禍福循環,誰能知道它們的究竟?它們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為邪,善忽然轉變為惡。世人看不透這個道理,迷惑的時間已經太久了,因此,有道的人處事方正而不顯得生硬,雖有稜角也不會傷人,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耀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