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知識資本融合,所迸發的倍增效應


昨天重磅!《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正式公佈。作為中央第一份關於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文件,《意見》的出臺有何深意,未來在哪些領域有重大突破?


筆者以為,這份《意見》明確了要素市場制度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改革任務,對於生產要素從低向高的流動至關重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優化配置的效率,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集聚。


“要素集聚”屬於經濟學的理論範疇。如果把發生支配效應的經濟空間看作力場,那麼位於這個力場中推進性單元就可以描述為集聚效應。法國經濟學家布代維爾認為,經濟空間是經濟變量在地理空間之中或之上的運用,集聚效應在擁有了“全要素生產率”的複合體中體現。


我們看到,生產要素的形態隨著經濟發展的時代特徵不斷變遷。土地、勞動力是農業時代重要的生產要素之後資本成為工業時代重要的生產要素。

隨著信息經濟發展,以數據為代表的信息資源正在朝著生產要素的形態演進。


《意見》分類提出了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個要素領域改革的方向,明確了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具體舉措。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的五個要素,強調的是“經濟的廣泛性”,而不是僅僅的“有形溢出”。


“經濟廣泛性”建立在“全要素生產率”的邏輯下,將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制度以及數據等,納入要素集聚的理論探討,突出了發展的內生增長,涵養了“全要素生產率”的要義。


筆者認為,“全要素生產率”,突出“知識溢出”和“數據溢出”。“雲大物移智”推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處於由導入期,向拓展期轉變的關鍵階段。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數據和連接,通過數據來反映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和多彩多姿的人類社會的本質,通過數據流把物質、生產、生活和網絡連接在一起。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意見》強調“數據”和其他要素一起融入經濟價值創造過程數據生產要素屬性的提升,關係著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關係著國家發展的未來,推進經濟數字化已成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


有著中國道路,體現出中國話語權的中國經濟主張使我們發現,與物質生產過程並行的還存在著知識生產過程。知識生產過程的產品,如技術成果、知識產權、發明專利、數據等,


而這有力地推動著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

,成為一種嶄新的資本力量,形成一個新的資本形態,即知識資本。知識資本對物質、貨幣等其他資本發揮著點石成金的倍增效應,它可以幾倍、十幾倍地擴大現有資本的作用,同時它將創造出比貨幣資本更高的利潤率。

(袁清,財經評論員,營銷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