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这首词表达出怎样的意境?

春城花草香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扣人心弦。  

这首《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上片记事,从“病起”写起,记服药调息的场景;下片议论,写素日里读书、作诗、写词、赏景,消闲百无聊赖的光阴情事。她用这些貌似欢快的日常活动掩饰内心不可描摹的悲痛隐忍,意味深长,看似聊以自慰,实则痛楚难安。

慢诵全词,我隔着大宋朝旖施的旧时光,仿佛窥见李清照曼妙婀娜的身姿,玉貌花容,齿白唇红,梨涡浅笑,彼时,她的美好与闺怨,让人怜惜,惹人疼爱。

但是时值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李清照已49岁,人老珠黄,昔日的娇艳已是昨日黄花,此时,赵明诚离世已经有3年了,这一年,李清照生了两场大病。正是在病中,李清照写下了这首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既然不能饮茶,又不能出门散心,于是她便卧床读书,试图在那些温暖而清淡的事物之中找寻自己所需要的暖色。清欢难得,尤其是读书时的闲静幽雅,这是人生难以捕捉的浮萍岁月。此时,大雨过后,洗刷了尘世的污垢,窗外一片明净清凉,景物也十分好看。于是,她信手拈来,写了耳熟能详的一句“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俞平伯曾评价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雅,情味深长。





唐朝寅公子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是李清照《摊破浣溪沙》中最有名的句子。这句话因其意境之美,多被用来形容个人闲适、悠然、自在的生活状态,或表达人们对这种状态的向往,实则与李清照本意有所违背。

一、李清照的“两场大病”

这首《摊破浣溪沙》的第一句是“病起萧萧两鬓华”,大致可以看出,

这是李清照老病之时的作品,也就是说,是李清照一生后期的作品。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先后生过两场大病。第一次,是建炎三年(1129年)的秋天,与李清照相知相惜、琴瑟和谐的丈夫赵明诚终因疟疾不治而命归西天。挚爱之人离世,巨大的悲恸和无尽的怀念,让李清照始终难以自已,整日郁郁寡欢,最终因悲不自胜、劳累过度而卧病在床,活脱脱消瘦了一大圈。

第二次,是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李清照已经到了49岁的本命年,美貌已经消失,心态也已经渐老,并逐渐意识到天命难违的意味。而这时,赵明诚离世已经3年。李清照对赵明诚和过往的美好日思夜想,最终还是生了一场大病。

在《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中,李清照详细记载了这次生病:“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由此看来,李清照时常会想起与赵明诚在一起的浮生清欢,以至于到相思成疾难医治的程度。

“牛蚁不分,灰钉已具”这几句甚至说明她已病入膏肓,连牛和蚂蚁都已经分不清,甚至准备好了钉棺材的灰钉子。想想,老之将至,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而学者王仲闻先生在《李清照事迹编年》记录:“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49岁。春,清照赴杭……秋八月,丙辰……清照与张汝舟离异,清照作启谢翰林学士綦崇礼。

加上这首《摊破浣溪沙》中最后提到的“木樨花”,可以看出这阙词创作的时间是八月份桂花开时,这也与王仲闻记载的李清照第二次大病的时间不谋而合。所以说,这首《摊破浣溪沙》是李清照在49岁这年病后初愈时所作。

二、词意解读

先看一下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这首《摊破浣溪沙》的全文: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藉藉,木犀花。

病起,说明作者之前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起床,下地活动了。

萧萧,原意指风吹过树梢和树叶的声音,这里形容年老时头发花白、稀疏的状态。

第一句是相对病前而言,说是因为大病一场,头发花白了许多,而且变得稀疏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老之将至,韶华不再,但也不用去管它了。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因为还没有完全康复,加之又是夜里,李清照无所事事,只好躺在床上看月亮。“卧看”,一则说明作者大病初好,身子略有乏力,同时也说明她心情较为闲适,不再如患病时那么苦闷、无着,两字极为传神。

“上”字说明月亮是从东方刚刚升起的月,又说是残月,按照月相推演,此月当为下弦月,表明入夜还浅,夜还没有深浓。

豆蔻,本草药物名。连梢,就是指豆蔻的花连着枝干和叶子。

熟水,当时的一种药液。陈元靓在《事林广记》别集卷七之《豆蔻熟水》 记载: “夏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盏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倍矣……白豆蔻壳拣净,投入沸汤瓶中,密封片时用之,极妙。每次用七个足矣。不可多用,多则香浊。”

“分茶”是一种巧妙高雅的茶戏,类似于现在的茶艺。其方法是,用茶匙取茶汤分别注入盏中饮食。“莫分茶”的意思即不饮茶。茶性本凉,能解药性,所以说作者喝药如饮茶一般频繁,并且已经习以为常。

通过上片这几句,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缕缕的药香,年近50岁的李清照斜卧在病榻上,望着窗外初初升起的一轮残月,轻轻抿了几口豆蔻熟水。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是闲适的,安静的。所以写出下片的“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雨来风景佳”这两句,也就自然而然。

“闲处”,可以理解为“赌书消得泼茶香”的那类闲情逸致,意思是韶华不再,只能从诗书中读那些风趣雅致的生活,去回味和揣摩让人心生向往,迷恋不已的生活状态。而在入夜时的一场秋雨,却让门前正繁盛的木樨花等草木陷入一片朦胧之中。那风景,如在一场梦里,美丽得无以复加。

最后她写“终日向人多藉藉,木犀花”,说是桂花树整日对着自己,婆娑树影和淡淡清香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慰藉。其实这是李清照以最喜爱的桂花自比,一是来表明自己如桂花一般高洁的品格和精神追求,二是来说明花寂寂对人,人又何尝不是默默对花,表达了自身处境的孤独和无着。

三、这阙词的意境

作为婉约词代表的李清照,写的这阙词也是极尽委婉和含蓄的,甚至可以说是克制的,隐忍的。看似平和、闲适的心境背后,其实是李清照不愿被人看穿的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深深怀念和割舍不下。

为何这样说呢?据《李清照传》记载:

“易安性强记,每饭罢,与明诚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赵明诚在世时,曾与李清照朝夕相处,琴瑟和谐、红袖添香,生活在一片欢快、幸福和岁月静好之中。

可是现在,身边既少了一个人陪自己读书论画,更少了那些喝茶的世间清欢。只有一个人躺在床上,把药当成茶水喝,又望着窗外的一勾残月,回望已经握不住的岁月深处的吉光片羽,借以温暖而今处处清凉的处境。

俞平伯曾评价“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这两句,说是“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

由此可见,李清照孤独、寂寞的老病状态,已不是一日两日,而是累积了很多年月,加之对赵明诚和过往岁月的无尽怀念,虽然李清照这阙词看似安适恬淡,实则是苦中作乐,悲中寻欢,用力捕捉着当时和之前岁月里的一丝温暖,慰藉残年。其背后,是对岁月的感慨和生命老去、生活残缺的无力。


顾南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