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萬國數據董事長兼CEO黃偉:一線城市數據中心建設仍有缺口,各地避免盲目上馬資源浪費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數據量的爆發式增長,作為數據的承載平臺,中國的數據中心建設正步入快車道。

在新基建加碼的背景下,政府有望出臺更多鼓勵措施,各地對數據中心建設更是熱情高漲,並有望掀起新一輪數據中心投資熱潮。

作為國內最大的中立第三方數據中心運營商,萬國數據董事長兼CEO黃偉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指出,並非所有區域都適合建設數據中心,其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目前這些區域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

他認為,作為重資產行業,數據中心投資回報週期長,也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各地應遵循市場規律,考慮自身稟賦與中長期的技術趨勢,避免盲目上馬、重複投資,造成新一輪資源浪費。

專訪萬國數據董事長兼CEO黃偉:一線城市數據中心建設仍有缺口,各地避免盲目上馬資源浪費

黃偉。資料圖

需求集中在發達地區

《21世紀》:從行業來看,數據中心在國內的整體佈局是怎樣的?是否有地域分佈特點?

黃偉:中國的數據中心在地域分佈上有一定規律,大部分數據中心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華北地區。從市場份額上看,華北佔據全國市場約30%,華東約25%,華南約25%,西部佔比約20%。

這一地域分佈格局基本與需求分佈相吻合。數據中心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及華東長三角、廣深及華南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這些地方的人口和經濟消費水平,尤其是數字消費水平遠遠領先中西部地區,其互聯網用戶密度最大,且大型互聯網、雲計算、科技創新類企業、政企用戶數也遠遠領先其他地區。

由此可以看出行業內的一個基本邏輯,數據中心的分佈與經濟、人口以及數字消費情況緊密相連,圍繞著不同的數字消費數據,形成了區域的數據中心集聚。

《21世紀》:數據中心是否一定要貼近需求市場?新基建加碼之下,數據中心建設可能會提速,目前中國數據中心的供需情況如何?

黃偉:目前,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數據中心資源最為集中,其上架率達到60%-70%,但其供需缺口仍有擴大的趨勢。

此前,有人認為應該鼓勵數據中心平衡發展,向西部地區傾斜。除政策利好外,這些地區再生能源比較多,氣候涼爽、土地及能源價格相對適宜。不過,要素優勢並不等同於市場需求,從成本上看在西部建設數據中心有一定合理性,這些遠程數據中心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網絡是一個很大的制衡因素。這些區域網絡不穩定且部署成本高,對一線城市在數據中心訪問時延、運維便捷以及安全性的較高要求方面往往難以滿足。

整體而言,中國數據中心建設保持供需平衡,但區域間存在著供需失衡的情況。北上廣深等核心城市的數據中心持續出現20%到25%的供需缺口,西部包括內蒙古等地區總體供大於需。

《21世紀》:隨著數據中心被列入新基建範疇,可能又會迎來一輪建設高峰,請問對此你有何看法?

黃偉:首先並非所有地方都適合建設數據中心,尤其是大型數據中心。

大型數據中心建設在選址上必須考慮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客戶中長線的應用需求是否能支撐數據中心的建設,二是必須跟隨技術趨勢的變化來佈局數據中心。

各個地方在談新基建時,如果不遵循這些邏輯,不考慮自身稟賦,大規模建設大型數據中心的話,重複投資、盲目建設的情形就會發生,這一定會造成數據中心資源的浪費。

同時,新基建的本質是以5G為主導的新一輪數字化革命的基礎建設。每一代新的通信技術都將對整個生態鏈帶來巨大影響,5G更加強調物的連接,而萬物互聯將會帶來B端業務的革命性變化,這將催生出一大批基於物聯網、自動駕駛、VR、高清視頻等的應用,也將對數據中心的建設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未來數據中心建設將會有兩個走向。第一個走向是集中,即數據中心持續走向大型化、規模化,這也是過去15年間的一個重要趨勢。

第二個走向是下沉,為適應5G與物聯網的發展,邊緣計算應運而生,邊緣計算的載體會下沉到社區、工廠等邊緣側,以滿足低時延和更高的傳輸速度要求,未來部分數據中心或將呈現出碎片化、小型化的趨勢。

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將會分成邊緣型和集中型,“大的更大,小的更小”,“近的更近,遠的更遠”。

此外,5G時代網絡架構的變化也催生出新的需求。此前中國網絡架構與鐵路線相似,橫縱交替形成幾大骨幹網絡,在有限的節點上交換,而非落地在所有省會城市。不過,5G時代運營商正在進行新的規劃,這或許為在西部地區發展數據中心產業創造條件。

資本與技術門檻較高

《21世紀》:數據中心行業的競爭現狀怎麼樣?

黃偉:在競爭格局上,中國三大運營商一直是數據中心行業最大市場份額的擁有者。同時,近年來第三方數據中心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也分兩個梯隊,第一個梯隊是以數據中心為主營業務的公司,第二個梯隊的企業業務則要複雜得多,其收入結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網絡業務和雲業務,數據中心佔比較小。

隨著專業化分工的持續,第一梯隊與第二梯隊的差距正在快速拉大。這一行業有點像房地產業,資源儲備量大、在建工程量大未來就更具增長潛力。

萬國數據已經投入運營的數據中心機房面積約為22.6萬平米,增速超過了40%。同時,還擁有約32萬平方米的可開發數據中心面積,可滿足未來三年的銷售需求。

《21世紀》:數據中心入圍新基建,是否會吸引更多的市場參與者加入,從而加劇這個行業的競爭?

黃偉:數據中心被納入到新基建,說明大家對數據中心的認知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中心在大家印象中正在從成本中心轉變為價值中心。

以前影響數據中心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土地和稅收政策,以及能評與電力政策的變化。我相信被納入到新基建版圖之後的半年到一年裡,從中央到地方與此相關的利好政策會陸續出臺,數據中心會從相對受到政策制約的行業變成一個被鼓勵發展的行業。

在新基建的號角下,將有新一波參與者進入這一市場,這是毫無疑問的,但這其中不乏對行業不瞭解、不專業的盲目資本或玩家的進入。

《21世紀》:如何看數據中心行業的參與門檻?怎樣避免同質化競爭?

黃偉:雖然湧入的人很多,但不少人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行業有著很高的門檻。

首先,數據中心有很高的資本門檻。因為數據中心是一個重資產行業,回收週期很長,對單體數據中心而言,真正做到盈虧平衡需要很長的時間,基本都要8-10年不等,這還需要綜合考量數據中心的建設效率和成本,以及針對客戶的定價能力。

比如,在萬國數據40多個數據中心裡,有三分之一是已經成熟、開始盈利的,三分之一是仍在爬坡、尚未盈利,還有三分之一的數據中心在建設中。我們從第一批投資到現在已經11年了,2019年淨收入5.9億美元,增長了47.6%;EBITDA(調整後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增至2.6億美元。如能保持目前這種勢頭,資本擴張不太大的話,未來兩年就能越過盈虧平衡點,但並非所有公司都能如此。

第二是技術性門檻。如果數據中心佈局不合理,將來使用效率就會下降。很多十多年前在西部、北部投資的數據中心現在的空置率依舊很高,如果單從投資角度來看,這是失敗的。一旦數據中心投入使用,就會不斷髮生折舊,但由於並沒有那麼多客戶需求從而大量空置,再加上運營成本與可能發生的低效使用,就會帶來大量浪費。

第三是產品設計上的門檻。數據中心的需求方是不同的,比如基於AI、物聯網、雲計算等的企業,對數據中心的產品規格有著不同的訴求。對新參與者而言,必須根據細分產品精準對接客戶,兼顧設計的通用性和變化性,同時又要考慮到成本適用性和運營安全性。

此外,成本與規模上的門檻也是新玩家所必須面對的。目前,行業領先的數據中心運營商一年要建設數十個數據中心,其建設規模要遠大於眾多新玩家,而規模會帶來採購成本以及運營技術上的優勢。在精細化設計與規模效應上,上述兩者的成本差異可能高達30%,這會直接影響一些企業的投資回報以及競爭力。

因此,擁有足夠的資金並非各地投資建設數據中心的充分條件,入局數據中心還需更加專業的服務能力和豐富的資源與經驗。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