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曾拿出1100萬抗戰時的借條,經鑑定是真的,最後咋處理的

引言

誠信是人類的一種高尚品格,在現代更是一種“無價之寶”。如今,信用早已融入了大眾的生活,一些信用消費工具的運行使用,一部分是基於一個人的經濟能力,另一部分則是基於誠信了。在人類社會中,只有做到彼此互相信任,才能實現共同發展,共同進步,而取得信任最好的方式是什麼?當然就是表現出各方的誠信。《史記》中記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季布十分講誠信,也能夠領悟“一諾千金”的真諦。

古時,兩國之間若是許下承諾,則為了顯示出誠意,往往要遣派使臣去簽訂協議,而在民間,小老百姓之間若是達成協議,也會留下字據和證人,以此為證。古人認為,空口無憑,立下白紙黑字則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效力,在借條上摁下交易雙方的指印,若是作假也無從狡辯了。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來自山西的一位老人步履蹣跚地徘徊在市政府的大門口,他的手裡攥著一張陳舊而褶皺的欠條,彷彿有什麼要解決的問題……

老農曾拿出1100萬抗戰時的借條,經鑑定是真的,最後咋處理的

01

最終,相關工作人員與這位老人會面了,老人這才訴說了一段往事。據瞭解,這位老人的祖父一位是抗日英雄,而他手裡緊握著的,是一張1100萬法幣的欠條。經過鑑定,這張欠條真如老人所說,是抗日時期的借條,而開出這張借條的正是當時的戰士。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老人的名字叫郭建英,在上個世紀初期,郭建英的家族在當地十分有名望,是大戶人家。據老人所述,自己的祖輩們十分善良,經常慷慨解囊,為小鎮擺平一些困難,遇到外鄉人逃難,郭家也會好心地收留他們,街坊鄰居多受到郭家的幫助,對他們一家人都心存感激。

老農曾拿出1100萬抗戰時的借條,經鑑定是真的,最後咋處理的

而後,戰爭爆發,當時隊伍人數龐大,但是日子卻過得很苦。赴前線抗戰的士兵受傷之後會因藥品的匱乏而無法得到醫治,大部分上前線打仗的士兵也經常食不果腹,飢寒交迫……

得知戰士們的裝備與物資匱乏的情況後,郭家人自發地參與到為捐助的行列中去,郭建英的祖父在第一時間便帶上了1100萬法幣找到了當地的隊伍,希望將這些錢都捐給他們。

但是,眾所周知,部隊有著嚴格的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是戰士們的原則。在一番討論與說服之下,八路軍最後還是接受了這筆錢,並交給郭建英的祖父一張欠條,表示抗戰結束後,一定會將這筆錢歸還。

老農曾拿出1100萬抗戰時的借條,經鑑定是真的,最後咋處理的

但是,八年抗戰,硝煙四起,在戰爭中走了太多的戰士,而就在此時,郭建英家也家道中落,不再具有往日的光輝。當初寫下欠條的戰士也杳無音信,可能他也離開了人世,但郭建英的祖父寧可將這張欠條的故事永遠擱在肚子裡,也不願聽到這些戰士們的死訊。

就這樣,這張價值1100萬法幣的欠條在此後的許多年裡都無人拿出來兌現,直到傳到了郭建英的手中。郭建英一家生活十分窘迫,後來甚至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這才找到了市政府,希望有人對這張欠條進行一個合理的處理。

老農曾拿出1100萬抗戰時的借條,經鑑定是真的,最後咋處理的

02

欠條遞交給相關工作人員後,大家都不知道這張欠條是真是假,對於郭建英的故事也是半信半疑。隨後,他們請來了鑑定專家,經鑑定這張欠條確實是真的。那麼,這件事情的處理結果如何呢?

得知老人所述皆為事實後,當地部門十分感動,誰也不曾想這張欠條的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感人肺腑的故事!

按照當時的匯率,當地部門將這1100萬法幣摺合成八萬人民幣,遞交給了郭建英。得知郭建英的家庭十分貧困,當地部門還向其申請了資金補助。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不知道開出這張欠條的八路軍戰士們是否健在,但他們的諾言最終實現了,這份跨時代的誠信實在是令人動容。

老農曾拿出1100萬抗戰時的借條,經鑑定是真的,最後咋處理的

結語

一張小小的欠條,表現出了抗戰期間戰士們的作風,也體現出了軍民一家的親切團結,更體現了當時全國上下對抗戰勝利的渴望與信心。想必郭建英的祖父和戰士們在九泉之下看見祖國走向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也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與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