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產消亡史

美國中產消亡史

導語:美國窮人們的故事,就更加值得我們去揣摩和總結。

財大易晟

商學院

來源:浪潮百年(ID:LANGCHAOBAINIAN)文章經授權轉載

作者:百年先生

美國中產消亡史

每天早晨,當陽光越過美國西部的內華達山脈,灑向太平洋沿岸的時候,居住在加州最南端聖地亞哥市的瑪利亞像往常一樣醒來。

但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是,瑪利亞睜開眼睛,看到的不是自家臥室的天花板,而是空蕩蕩的汽車頂棚——因為租不起公寓,瑪利亞每晚睡在車裡。

和她處於類似境況的,還有同一個停車場裡的30多位“鄰居”。整個停車場,只有一個移動廁所,和幾張木桌。他們由一家慈善組織捐贈,是瑪利亞和鄰居們僅有的共享設施。

整個聖地亞哥市,有3000人以車為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號,“無家可歸者”。

美國中產消亡史

(以車為家的生活)

與很多人印象不同的是,這些無家可歸的人並不是好吃懶做的流浪漢,相反,他們大多數人都十分拼命的工作,試圖擺脫當前的困境。

例如瑪利亞就在醫院裡做清潔工,一天9小時,一週7天無休。同一個停車場裡的“鄰居”,有日夜兼程的Uber司機、身兼數職的餐廳服務員,甚至還有拿著高薪的程序員。

包括瑪利亞在內的很多人,也曾擁有過優渥的中產生活。在她人生的大多數時間,瑪利亞一直住在帶花園的獨棟別墅裡。長久以來的體面生活,讓她養成了愛乾淨的習慣。儘管現在住在狹小的車裡,瑪利亞每天早晨睡醒後,還是會仔細整理床鋪。

“這裡很多人的車廂一團糟,但我會把它整理乾淨。因為這是你的家,它很重要”。面對“德國之聲”記者的採訪,瑪利亞略帶哭腔的訴說著,這是她對體面的中產生活最後的留戀。

住在停車場裡一年了,瑪利亞對過往的生活記憶越來越模糊。她一直在試圖逃離,但沒想卻越陷越深。

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自己會落入階級滑落的陷阱?瑪利亞和他的鄰居們,也曾不斷思索。

階級的起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和見解。但是對於瑪利亞這群人的遭遇,美國的歷史會告訴我們線索和答案。

01 世外桃源“人人生而平等”——托馬斯·傑斐遜

1607年,三艘大帆船載著500名乘客,從英國南部海岸出發,前往了剛剛建立的北美大陸殖民地。

4個月曆盡艱辛的遠洋航行後,這支船隊最終停靠在了今天的美國弗吉尼亞州沿岸。船上乘客建立了英國在美洲的第一個定居點——“詹姆斯鎮”,美國的歷史就此展開。

在17世紀移民美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500名乘客上岸定居後,其中400個人因為經受不住寒冷和飢餓,沒能捱過第一個冬天。

不僅如此,即使這些移民們能夠存活下來,也不得不時時面對當地印第安人的敵意。

1675年,英國移民與印第安部落間爆發了著名的“菲利普國王之戰”。起因是美國新英格蘭地區一位印第安酋長因病而亡,他的弟弟將酋長的死怪罪到移民們頭上。緊接著,3000名印第安戰士衝入移民們建立的農莊中燒殺搶掠,600名移民被印第安人殺害,無論男人、女人還是孩子。

自此之後,殖民者與印第安人的關係由友好轉為敵對,印第安人的零星偷襲,成為了移民們揮之不去的夢魘。

正因為移民新世界有著極高風險,所以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只有流浪漢和破產者,才會選擇去美國尋找出路。

在這之後的100多年中,有許多一無所有的貧民,在歐洲的碼頭上登上了遠洋帆船,開啟他們未知的旅程。他們之中有的人葬身於大西洋的風暴之中,有的人則敗給了新大陸的疾病侵襲。

而那些倖存下來的人,則成為了美國建國前最主要的人口來源。而他們賴以求生的行當也十分單一,就是從事農業。

美國中產消亡史

(早期北美殖民地)

在地廣人稀的北美大陸,移民們獲取土地遠沒有像舊歐洲那般困難。為了鼓勵移民,殖民地政府會撥給每個移民家庭50英畝(0.2平方公里)土地供他們開墾,以至於建國前,擁有土地的自耕農成為了美國最為龐大的階層。

移民背景的純粹和產業結構的單一,讓殖民時代,成為了美國曆史上貧富差距最小的時期,歐洲式血腥的階級革命得以避免。

美國國父托馬斯·傑斐遜甚至讚歎:“自耕農們是地球上最珍貴的人。”

今天曆史書上所介紹的美國開國元勳們,他們除了政治成就斐然以外,其實也是當時美國最富有的一批人。然而他們和普通農民的財富差距,和今天比起來不過爾爾。

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退休後擁有的土地面積達到了8000英畝,他同時豢養了300名奴隸,被歷史書描述為“大地主”。

然而,華盛頓的土地資產不過是當時美國普通家庭的160倍,以今人的眼光看來,連億萬富翁的標準都達不到。這些土地資產流動性極差,後來華盛頓成為總統時,甚至需要借錢才得以搬家到首都紐約。

當時美國最富有的人,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資助者、《獨立宣言》的第一位簽署人,約翰··漢考克。

作為美國的船運大亨,漢考克去世時的資產達到了30萬美元,約等於當時美國GNP的1/714,換算到今天,大約價值300億美元。然而與傑夫·貝佐斯、比爾·蓋茨上千億美元的淨資產相比,仍屬於小巫見大巫。

為了進一步追求民眾間的權力平等,傑斐遜等開國元勳們,還說服國會廢除了繼承自英國傳統的長子繼承法,讓土地等財產可以在子女間平均分配。

自此,沒有封建領主、以自耕農為社會主體的美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收入分配最為均衡的樣本,遠好於歐亞各國及新世界殖民地。

然而,美國農民們“天下大同”式的寧靜生活並沒能持續多久。這個新世界的世外桃源,很快將會被蒸汽與鋼鐵的洪流所淹沒。

02 狂潮“我應該是富翁,我沒有權利當窮人”——約翰·洛克菲勒

1859年,也就是美國南北戰爭兩年前,24歲的年輕人——約翰·洛克菲勒創業了。

洛克菲勒的童年與少年生活十分困苦。他的父親,是一個賣假藥的騙子,並且生活作風浪蕩,每日不著家,在外與人偷情。家裡全靠他的母親把六個兒女拉扯大。

因為生計艱難,洛克菲勒16歲就離家打工,第一份工作是給農產品批發商做會計員。

洛克菲勒當會計員的幾年,正是美國工業化起步的時期,鐵路、煤炭、鋼鐵、石油行業逐漸興起。這些新興行業風險巨大,但是利潤豐厚、前景廣闊,讓“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們趨之若鶩。

面對時代賜予的寶貴機會,忍受夠了貧窮的洛克菲勒,也主動投身於創業浪潮之中。

他把擔任會計員8年所積攢下來的全部工資拿出來,與人合夥成立了經銷公司,並立下了掙10萬美元(今天價值200萬美元)的“小目標”。

而時代也獎勵了洛克菲勒的勇氣。

創業後不久,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戰爭中,北方政客全面把持了聯邦政府的決策權。為了回報支持他們的工廠主,聯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新興工業,補貼工業品的政策,其中就包括洛克菲勒後來賴以成名的石油業。

在戰爭與政策的刺激下,北方工廠開足馬力生產武器、軍需品,供應前線將士。尚處於萌芽的美國石油業一飛沖天,每桶石油的價格由0.35美元直衝13.75美元,上漲近40倍。

嗅覺敏銳的洛克菲勒,果斷決定投身於石油行業,開了一家煉油廠。在他高超的運營手段下,煉油廠生意一本萬利。

通過在煉油行業裡摸爬滾打,洛克菲勒用了短短3年時間,就實現了他掙10萬美元“小目標”;他又花了3年時間,讓自己成為美國最大的煉油商。

這時候的洛克菲勒,還不到30歲。然而他掌中的石油帝國,已具雛形。

在美國大踏步走向工業化的時代,還有許多像洛克菲勒一樣出身貧窮的年輕人,藉著時代的紅利,白手起家,一舉成名。

例如“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因為家境貧寒,13歲就去當紡織童工,然而他在30歲的時候開了自己的鋼鐵廠;同樣是13歲,“發明大王”托馬斯·愛迪生在火車上賣報紙,31歲卻創辦了電燈公司;16歲的亨利·福特在底特律的船塢當鉗工,37歲創辦了福特汽車;克里斯·亨廷頓則在16歲是挑扁擔的旅行小販,39歲卻組織建設了世界七大工業奇蹟之一——美國太平洋鐵路。

從美國南北戰爭,到20世紀初的這50年裡,這些教科書般的創業故事,不僅激勵了很多夢想階級躍升的底層民眾,時代弄潮兒們獲得的財富與權力,甚至令舊歐洲的貴族們也感到眼紅,以至於後者酸溜溜地嘲諷他們為“暴發戶”。

然而對於同一時代下的大多數美國人來說,他們的故事卻並不精彩,甚至帶著些許悲劇。

在工業浪潮的席捲下,近半數的美國人丟失了田園生活,被裹挾著進入到了熙熙攘攘的城市中。然而由農民向工人的角色轉變,並沒能為他們的境遇帶來什麼改善。

儘管這些人工作在新興行業中,但行業紅利與他們無關。大多數工人們過的是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中,一天12小時、勉強餬口的螺絲釘生活。道德淪喪與犯罪,在城市的貧民窟中滋生。

工人們也曾不斷地通過抗議、罷工的手段向資本家們討要利潤,要求改善福利,但通常等來的只有警察和拘捕令。

因為南北戰爭之後,美國政府曾一度淪為資本家的代言人,美國總統派遣聯邦軍隊鎮壓工人罷工的事情也屢見不鮮。

美國中產消亡史

(壟斷資本家們控制了國會)

在資本與權力的雙重加持下,少數大資本家攫取了空前的財富。組建了美國鋼鐵公司、控制了美國一半以上鋼鐵產量的“鋼鐵大王”卡內基,其資產可達3800億美元;壟斷石油產業的洛克菲勒,本人資產約等於今天的4200億美元,這一數字幾乎是當今美國首富傑夫·貝索斯淨資產的4倍。

但與此同時,美國的階級矛盾也空前尖銳。從1877年的鐵路工人罷工,到1919年的鋼鐵工人罷工、再到1934年的紡織工人罷工,參與罷工的人數由10萬上升到35萬、40萬,無產階層反對大資本家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

目睹了這一切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失望的說,“沒有什麼能比極度的貧窮和極度的富有,更能帶來罪惡。”

而卡爾·馬克思更是斷言:“資本主義必將滅亡。”

03 覺醒“評價政府的標準,不在於能否為富人錦上添花,而在於能否為窮人雪中送炭”——富蘭克林·羅斯福

1904年的一天早晨,時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正在吃早餐。他一邊吃著盤子中的香腸,一邊打開了一本最近十分流行的、名叫《屠場》的小說。

看著看著,總統突然大叫一聲跳了起來,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香腸殘渣吐了出來,又把盤中剩下的一截香腸用力拋出了窗外。

在一旁的侍者十分驚訝,他從未看到總統這樣失態,忙上前詢問原因,是不是香腸味道不好。

結果總統把手中的小說指給他看。他剛剛看到的小說章節,正在描繪肉類屠宰場的衛生環境,“凡是已經腐爛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場的臭肉,連同地面剷起的渣滓一道,用來製成罐頭,或者剁碎製成香腸。”

屠宰工人的工作狀態更堪稱悲慘。“(醃肉工人)指頭的關節會被鹽酸腐蝕,一個個地爛掉。”

這本小說,是由一名叫做厄普頓·辛克萊的調查記者,在芝加哥的牛肉屠宰場臥底工作了七週後,撰寫而成的。

因為吃早餐的雅興被一掃而光,羅斯福總統懊惱地給這個記者起了個綽號——“耙糞記者”。指他是手拿糞耙,埋頭打掃地上穢物的清潔工。

美國中產消亡史

(20世紀初的肉類屠宰場)

然而,其他讀到小說的民眾們,情緒可比總統憤怒得多。

小說裡資本家為了利潤欺壓工人,毫無道德底線的做派,像一顆深水炸彈,引爆了民眾的輿論。

為了回應民眾們的憤怒,《屠場》出版後不到半年,美國國會便通過了管理食品安全的《純淨食品及藥物管理法》。

受到了辛克萊的成果鼓舞,一批“耙糞記者”湧現出來。如撰寫了《叛徒之州》的紐約記者林肯··斯蒂芬,他在文章裡揭露了新澤西州政府官商勾結的內幕。女記者艾達·塔貝爾,則記錄了壟斷巨頭標準石油公司黑暗的發家史和不當得利。

在這些“耙糞記者”的奔走呼籲下,美國廣大民眾終於看清了資本家們的醜陋嘴臉,不再盲目崇拜金錢和造富神話。人民參與政治的也熱情空前高漲了起來,他們要求政府有所作為,約束脫韁的資本,縮小收入差距。

為了回應輿情,聯邦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反腐敗、擴大民主化的法案——國會議員的任命權,由地方政客交還給了民眾。壟斷巨頭標準石油公司則被髮起反壟斷調查,並最終於1911年被肢解為30多家地方公司。

這類政治運動的洪流,最終在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子——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時期,達到最高峰。

1933年,當美國在名為“大蕭條”的經濟寒冬中掙扎時,民主黨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上臺了。

藉著蕭條時期廣大民眾對現狀的不滿和憤怒,羅斯福開始向資本家“動刀”,大幅提高富人所繳的個人所得稅、資本利得稅等稅率,劫富濟貧。

羅斯福總統對於工會的堅定支持,更是具有革命性。在他執政時期,通用汽車等大型企業的工人,紛紛自發組建工會,通過罷工等鬥爭形式,向僱主爭求福利待遇。

1948年,在17萬工人歷時113天的罷工之後,通用汽車和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簽訂了《底特律條約》,這份條約成為了戰後30年,各大企業薪酬福利的模板。

《條約》規定,在5年時間內,通用汽車每年按一定比例為工人們增加薪水。同時公司還將承擔員工的醫保費用和退休金。

《底特律條約》,標誌著歷時長達一個世紀的工人運動,終於以無產階級的全面獲勝而告終。

美國無產階級從此像資本家一樣,有了資本紅利的分配權,從而躍升成為中產階級。

羅斯福“新政”以及工會運動的成功,讓福利社會理念在二戰後播撒到美國民眾的心中。到50年代中期,美國工會規模已經較羅斯福新政時期翻了三番,每三個企業僱員中,就有一個是工會成員。

為了討好這股巨大的政治勢力,即使是最傳統保守的共和黨人,也不敢違逆“福利社會”的理念,二戰後的共和黨總統艾森豪威爾,甚至還將富人的最高稅率進一步上調至92%。

在收入分配與稅收政策的強力調節下,戰後30年,美國的階級差異史無前例地縮小了。這種橄欖型的社會結構,讓美國重新找回了建國初期“世外桃源”般的感覺。

1959年,當時為艾森豪威爾擔任副總統的理查德·尼克松,在莫斯科與赫魯曉夫上演了一場著名的“廚房辯論”。

美國中產消亡史

(尼克松與赫魯曉夫的廚房辯論)

為了諷刺蘇聯所宣傳的“共產主義社會”下的普遍貧困,尼克松列舉了一系列美國中產階級所享受的物質好處:四分之三的家庭擁有自己的房屋、5600萬輛汽車、5000萬臺電視機、1.43億臺收音機……

他說:“美國才最接近無階級社會、是所有民眾共同繁榮的典範。”

04 反撲“富人階級發起了戰爭,而我們正在贏得戰爭”——沃倫·巴菲特

1987年,位於俄亥俄州諾伍德市(Norwood)的通用汽車工廠,永久的關上了大門。門外面,4200名工人和他們的家屬在聚集抗議著。

美國中產消亡史

(通用汽車諾伍德工廠)

這座工廠,曾經是通用汽車勞資糾紛的爆發地。15年前,這裡的工人掀起了長達174天的罷工,打破了通用汽車最長罷工時間的記錄。

在長時間的罷工中,1100輛裝配中的雪佛蘭轎車因為質量標準過時,不得不被淘汰拆解,造成了千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自此之後,通用汽車的高管們便謀劃著搬遷這座工廠。15年之後,兩個因素終於促使他們的計劃得以成行。

一是80年代,更為便宜好用的日本、德國汽車,衝進通用汽車的大本營——美國攻城略地。在多年的勞資糾紛與妥協中,通用汽車的員工工資上漲太多,以至於相比外國公司,通用汽車毫無成本優勢,在競爭中節節敗退。

業績壓力下,將工廠搬遷至人力成本更為廉價的海外,被通用高管們重新提上了日程。

第二個因素,則是政治風向重新吹向了商業和資本家們。

1971年,即將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劉易斯·鮑威爾,為美國商會提交了一份私人備忘錄。作為權貴階層和保守派人士,鮑威爾在備忘錄中,批評美國的企業領袖們向勞工階層獻媚,採取“綏靖、不作為、忽略問題”的態度。

他為美國企業家們制定了一份奪取政治話語權的路線:由商會領銜,把所有相關企業組織起來,利用巨大的資金優勢,共同向華盛頓進行遊說。

鮑威爾的宣言,吹響了商界向政治領域反攻的號角。10年時間內,遊說機構在華盛頓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代表商界利益的的說客猛增到1.7萬名,平均每位國會議員都有130名說客為其服務,這一人數是代表勞工利益說客的幾十倍。

杜邦公司、通用電氣、通用汽車、花旗銀行等美國大型企業的CEO,更是創立了著名的商業圓桌會議,創造與國會大人物們見面的機會。他們用集體的影響力,推動反工會、反稅收、反監管等各個領域的政治進程。

美國中產消亡史

(奧巴馬在商業圓桌會議上演講)

而普通民眾的政治聲音,就這樣被淹沒在了金錢的汪洋大海里。

在商界的共同努力下,80年代一個親商業、反勞工的總統——羅納德·里根上臺了。

1981年裡根上任僅3個月,就鐵腕鎮壓了一場罷工行動,開除了1.2萬名參與罷工的空中交管員,給工會立了一個下馬威。

正是在里根的支持下,通用汽車高管們實現了拋棄諾伍德工廠這一個“燙手山芋”的夙願。

隨著80年代美國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東亞、墨西哥,昂貴的人力成本得到削減,企業利潤突飛猛進,股票市場一路長虹。

里根由此自信地宣告美國進入了“新經濟時代”,而自己則是帶領美國走出70年代通脹泥潭的大功臣。

然而他隱而不言的是,這種做法的代價,卻是美國製造業崗位的快速流失。

失去大企業的高薪崗位後,曾經的中產階級工人們,只得像住在停車場裡的瑪利亞一樣,尋找清潔工、服務員這樣的底薪服務類工作,不但時薪掙扎在最低工資標準附近,醫療保險、養老金等福利更是奢望。

1999年3月29日,在20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美股道瓊斯指數收盤突破了10000點大關。《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了這一喜訊。

華爾街的投資人們舉起香檳,慶賀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他們向19年前,開啟這場歷史性大牛市的里根總統致敬。

遙想里根總統宣誓就職的時候,道瓊斯指數才剛剛站上1000點。後來,因為這場10倍的大牛市,不少人飛黃騰達,巴菲特、比爾·蓋茨等名人富豪,在這場牛市中登上了《福布斯》排行榜。

但是華爾街上舉杯慶賀的人應該不會知道,此時在美國的老工業區,失業的中產階級正如雨滴般無聲滑落。財富故事與底層悲劇再度碰撞,時間彷彿又倒回100年前,那個依靠資本、而不是勞動致富的鍍金年代。

05 陷阱“貧富差距是美國最危險的事情。”——艾倫·格林斯潘

在俄亥俄州諾伍德市隔壁,車程僅40分鐘的地方,有一個叫代頓(Dayton)的城市。

通用汽車諾伍德工廠關閉20年後,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通用汽車在代頓工廠也關閉了。不過幸運的是,這裡的工人在幾年後等到了“玻璃大王”曹德旺來此開廠,後來便有了紀錄片《美國工廠》裡的一幕。

但是對於這些幸運保住工作的人們來說,未來的中產生活,依然處處充滿危機。

在他們的人生週期當中,教育、住房、醫療,將會成為他們不得不跨越的“三座大山”,稍有不慎,就有階層跌落的風險。

隨著美國產業的升級換代,高薪崗位越來越集中於金融、互聯網等少數行業。面對日漸抬高的工作門檻,中產家長們不得不大手筆投資於子女教育。

其中,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美元的私立大學學費,成為了讓所有家長頭疼的一筆支出。

要知道在美國,儲蓄並不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看著即將走向大學校園的子女,大多數美國中產家長深感囊中羞澀。

但與此同時,有錢人家卻在子女教育上,向中產階層發起了大舉進攻。除了人們所熟知的大學捐贈通道,可以將子女輕易地送進名門高校以外。去年年初,斯坦福、哈佛等頂尖大學還爆出電影明星、華爾街銀行家賄賂大學體育教練、購買體育特長生資格的醜聞。

在金錢的左右夾攻下,中產家庭如果不能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機會,其後代必定難以找到體面工作,代際間的階層跌落,將成為定局。

這是中產家庭面臨的“第一道陷阱”。

而中國人普遍關心的住房問題,也美國中產家庭所面臨的“第二個”陷阱。

80年代開始,為了促進經濟繁榮,美聯儲在新一屆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的領導下,大開印鈔機,向市場投放過量貨幣。其中很大一部分美元流入了房地產市場,推動東西海岸大城市的住宅價格連番上漲。

在工資上漲與房價上漲的賽跑中,80%的美國人都輸掉了這場比賽。對於還在租房的中產家庭來說,租金上漲將成為了難以承受之痛。

在美國科技企業最為集中的舊金山,當地居民攔截科技公司班車,抗議這些公司推高當地房價和租金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

美國中產消亡史

(舊金山居民對科技公司的抗議)

而在高通公司的總部所在地聖地亞哥,不少像瑪利亞一樣的人,成為了少數大公司發達背後的犧牲品。他們在加重的租金壓力下,不得不離開曾經的舒適家園,退縮進停車場裡。

即使有些美國人工作在新興產業,趕上了21世紀財富列車,他們還要面對最後一個“階級陷阱”——醫療。

這一點,瑪利亞的鄰居、同樣接受了記者採訪的埃裡克深有體會。

在停車場的眾位鄰居中,作為程序員、曾經每年賺10萬美元的埃裡克顯然是個異類。

因為過重的工作壓力,埃裡克不幸患上了心臟疾病。隨之而來的醫療賬單,很快就燒光了埃裡克的所有積蓄,讓他也不得不退掉房子、住進停車場裡。

在美國,因為醫療、製藥企業遊說力量的存在,醫療價格居高不下。美國人每年花在醫療方面的開支高達GDP的12%,比其他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高出了一倍。

昂貴的醫療服務,讓無數身患疾病的中產者節衣縮食,甚至變賣家產。為了省下看醫生的錢,住在停車場裡的埃裡克,每天還要去披薩店裡,向店員討要免費的邊角料吃。糟糕的生活境遇,不僅折磨著他的身體,更折磨著他的自尊。

一個小小的停車場,記錄著30多個人不同的經歷和故事,但卻有一個主題——中產階級的消亡。

在2020年的美國,這樣的停車場還有成千上萬個。因為聚光燈照不進這裡,他們的身影很難引起公眾的注意。

但是,與聚光燈下創業致富、升官發達的勵志故事相比,這些被捲入歷史車輪下的小人物,他們的經歷或許更加重要。

今天的中國,正在沿著美國走過的路飛速地前進。這些美國人曾經遭遇過的歷史浪潮、掉落過的財富陷阱,今後我們大多數人也將會遇到。

通常太多人在思考成功,但卻忽視了怎樣避免失敗。這個時候,美國窮人們的故事,就更加值得我們去揣摩和總結。

雖然個人的力量不足以扭轉歷史的大勢,但是一個小小的選擇和轉身,或許就會帶來不同的人生結局。

美國中產消亡史

點擊“圖片”進入開戶詳解流程

美國中產消亡史

注意!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已經開跌!

對於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資產泡沫,人們的觀點已經廣為流傳,一個是美國股市,另一個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生活中有兩種幻覺,一種是美國股市會下跌,另一種是中國房價會下跌。

今天,美國股市大跌成真。短短一個月,美國股市下跌40%,道瓊斯指數暴跌1萬點,10天內連續4次破發。美國股市的暴跌似乎已經超過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

而房地產市場形勢如何?最明顯的是房企開始倒閉。人民法院公告網站顯示,截至3月23日,已有98家房地產公司宣告破產。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很多地方的房價已經開始下降了!恆大、貴碧園率先發力,不少開發商都在打折。

文章僅為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文中內容僅供參考交流,不作為投資建議。

版權聲明:財大易晟商學院(ID:Ethan-BusinessSchool)除發佈原創乾貨以外,致力於優秀文章精選、精讀與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將盡快處理。聯繫電話:4006010026

美國中產消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