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米高山上的德軍被全殲,蘇德山地部隊決戰歐洲之巔

5000米高山上的德軍被全殲,蘇德山地部隊決戰歐洲之巔

不少通俗類的書籍當中,都把阿爾卑斯山的勃朗峰視為歐洲最高峰。然而實際上,歐羅巴洲的最高峰乃是位於歐亞交界處的厄爾布魯士山。

這座山峰位於今俄羅斯西南部,屬於高加索山系的博科沃伊支脈。厄爾布魯士山是一座死火山,主要由安山岩構成。山體呈現高一矮的“雙峰並峙”態勢,海拔分別為5642米(主峰、居西)和5621米(輔峰、居東)。因此又有“雙頂巨人”的稱號。根據旅行者記述,從野外實地遠眺,巍巍而聳,凜凜而立,超然群倫,凌逼霄漢,墩實中顯現出一種難以描述的威嚴……

厄爾布魯士山屹立於歐亞兩洲的交界處,因而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十九世紀時,沙皇俄國的埃馬努耶爾將軍就帶領士兵攀登主峰,以確定軍事制高點,由此“歐洲之巔”被視為扼守高加索山脈的重要據點。而在二戰時期,德國人也盯上了這座山峰,並與蘇軍在此進行了一場惡戰。

5000米高山上的德軍被全殲,蘇德山地部隊決戰歐洲之巔

01

1942年初,剛經歷了莫斯科戰役失敗的德軍,決定捲土重來。他們這次的戰略目標乃是在蘇聯南方,希望打通高加索山脈,從而進軍巴庫等地,獲得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德軍只要進入高加索地區,就可藉此進入中東地區,切斷英法在此的殖民地,獲得大量資源,並對英國進行側後攻擊,以支援北非前線。

由於蘇聯最高統帥誤判德軍動向,將主要兵力放在莫斯科一線,這讓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得以長驅直入,蘇軍在五、六月節節敗退,先後在刻赤半島、哈爾科夫遭遇慘敗。德軍攻佔羅斯托夫後,打開了進入高加索地區的大門。於是在7月23日,德國最高統帥部發布第45號訓令,實施代號為"鼠麴草"的作戰計劃。“企圖圍殲部署在羅斯托夫以南及其東南的蘇軍,攻佔北高加索。成功後再以1個集團軍群從西面迂迴高加索山主脈,奪取新羅西斯克;另以1個集團軍集群從東面進行迂迴,攻佔格羅尼、巴庫;隨後前出到第比利斯、庫塔伊西、蘇呼米等地域,與部署在蘇土邊境的26個土耳其師建立直接聯繫。”

當時南方集團軍群兵分兩路,分為A、B兩個集團軍(這次分兵是個錯誤,是導致後來斯大林格勒失敗的重要原因)。一路進軍高加索,另一路直撲斯大林格勒。A集團軍在李斯特元帥率領下,向高加索地區撲來。負責主攻的克萊斯特大將並不主張奪取高加索山脈,而是想快速通過奧爾忠尼啟則直入格魯吉亞的第比利斯。但是德軍最高統帥部卻堅持要部署山地兵團,突破西高加索山口。德軍的山地部隊,主要由來自奧地利蒂羅爾的山民構成,他們不但裝備精良,又是山地戰的好手,這意味著蘇軍將面對一群可怕的對手。

5000米高山上的德軍被全殲,蘇德山地部隊決戰歐洲之巔

02

8月15日,在庫羅馬和蓋馬拉兩位上尉的率領下,德軍山地部隊開始向厄爾布魯士山發起進攻。德軍一舉穿過了高加索山脈的克魯霍爾山口,從側翼襲擊駐紮在山口的蘇聯軍隊,迅速獲取了厄爾布魯士山南麓的主動權。8月18日,德軍攻佔了海拔5300米附近的“11號休憩地”登山營地。這座營房,是三十年代蘇聯為攀登厄爾布魯士山的登山者們修建,有一個休息地和一個可以過夜的營房,從外表看是一座堡壘狀的兩層水泥建築,人們稱它為“高山旅館”或“厄爾布魯士大飯店”。旅館被修成堡壘型,窗戶很小,牆壁厚而且外形是圓形,這是為了抗強風和嚴寒。佔領高山營地後,德軍在那裡升起了一個高空載人的氣球,以觀測蘇軍的動向。

而在8月21日,德軍山地部隊登上歐洲之巔,升起了兩支山地部隊的軍旗以及納粹德國的萬字旗。這件事被德國媒體大肆炒作,視為取得高加索戰役勝利的標誌。當然在厄爾布魯士山插旗只是一個外在形式,殘酷的戰鬥遠遠沒有結束。就像硫磺島戰役中,六名美軍在島上的折缽山豎立星條旗,照片被廣為流傳,可實際上這場恐怖戰役才剛剛開始。

5000米高山上的德軍被全殲,蘇德山地部隊決戰歐洲之巔

03

不久克萊斯特進軍遭到攔阻,蘇軍開始了反攻。為了獲得戰略主動,就必須拔除厄爾布魯士山上的據點。加上德軍登頂插旗的宣傳,讓蘇軍感到不快,於是開始了奪回歐洲之巔的行動。9月28日,蘇軍派出100多人組成的山地部隊翻越險峻的高山,冒著嚴寒來到11號休憩營地。但蘇軍缺乏山地戰經驗,加上補給不足,這支部隊很快就被德軍全殲,無一人生還。

但是由於戰事吃緊,未能獲得有力支援,高山上的德軍成了強弩之末。而蘇軍則開始招募曾經登頂厄爾布魯士山的士兵,將他們組織起來,建立了一個2000人的團隊,並裝備了先進的山地戰裝備。

一切準備就緒後,蘇軍開始了奪回歐洲之巔的戰鬥。這些戰士雖然戰鬥技能與德軍有差距,但更熟悉、適應高加索山脈的自然環境,加上他們擁有人數的優勢以及頑強的鬥志。經過浴血奮戰,他們將厄爾布魯士山上的德軍全殲,拔除了納粹卐萬字旗。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鼓浪隱士 製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