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分级诊疗体系中的基层医疗如何发展?

疫情期间,人民的日常健康服务也似乎受到了到影响,家门口的社区医院、门诊部为阻断疫情传播而部分停诊,常面临无处求医的困境。不少学者提出,疫情过后,我们需更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满足人民不同的医疗需求。

分级诊疗制度是五项基本医疗制度之首,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就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的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能够有效地分流集中在大医院的患者,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起到“一子落下,满盘皆活”的关键作用。它不仅在日常运转中可以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大大延展医疗服务体系的承载力。在当前环境下,分级诊疗制度中的基层医疗机构如何提供患者需要的新型医疗服务?

国家肯定基层医疗机构发挥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医改的深入,在“强基层”的政策下基层医疗有了很大的改善。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全国从上至下的医疗卫生系统都调动了起来。面向基层,国家更是连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办医管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关于进一步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要求基层做好防疫控疫工作。

基层医疗机构是我国卫生体系的网底,是基层打赢这场防疫战的主力军。体温监测排查、发热患者筛查工作、预检分诊、转诊、密切接触人员管理、防疫知识的宣传这些都是基层医疗机构要做的防疫工作。在这段时间以来,全国百万基层医生也在为此默默奉献。国家也官方的角度肯定了基层医疗机构在防疫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场突袭的疫情对现有公共卫生体系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又何尝不是。在疫情爆发后,我们会发现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仍存在问题。

疫情对基层医疗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城乡居民防病治病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是城乡居民健康问题的第一接触点。2019年1月至11月,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达40.4亿,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的52.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基层医疗单位,在辖区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监测、防控知识普及、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预防性服务以及协助疾控部门调查处理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此次疫情,对基层医疗建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提高诊疗能力是刚需,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借助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医共体的进一步建设、医疗数据化的进一步完善、远程诊疗的升级、健康档案的数字化与云端化建设等手段,来提高诊疗能力,从而很好的与三甲综合性医院配合,做好辅助诊疗、有效转诊的工作。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实行了分级诊疗的方法,让病患从全科到专科,从初级别到高级别的医疗过程。例如美国的家庭医生制度,就很好地起到了病患分流的作用。

同时,在目前的特殊情况下,基层医疗机构还可承担患者的“疫情答疑”工作,具体可以通过“线上问诊咨询”来满足该需求。据有关统计显示,1月24日,支付宝上线在线义诊服务,截止1月28日已经有160万人次访问该服务,其中,约40%的用户关注应该如何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约25%的人询问,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是否意味着已经被感染;还有其他10%的用户关注如何有效杜绝被传染,凸显了群众的需求。基层医疗服务的是鲜活的人,以及每个人背后的家庭,要从感情的维度来设计产品。

此外,还需加强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体系应对疫情防控的综合能力。此次疫情中,基层医务人员或家庭医生任务繁重,不仅要对居民进行防控知识宣教、居家隔离指导,还要提供预防性服务、协助疾控部门调查处理等,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头绪繁多的紧急任务面前,体现出能力不足、储备不够、缺乏训练等普遍问题。针对此类情况,必须对基层医务人员及时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和能力培训,并进行针对性强的实战演练,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体系应对疫情防控的综合能力。

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从全国来看,基层医疗包括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在过去十年医改中得以发展,国家强调基本公卫服务注重慢病管理、疾病预防,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预防为中心。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仍是以大型公立医院为主体的,优质医疗资源仍相对集中,全国范围内的分级诊疗机制仍在建设中。

大型公立医院平时承受着很大的诊疗工作负担,仍能基本维持正常运行,然而一旦遇到疫情等突发事件,便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此次疫情就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我国现有医疗与公共卫生系统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的问题。实际情况是,除北上广深杭等发达城市外,许多大城市三甲医院数量不足、设施配置不到位,而中小城市各级医疗资源配置更是不齐全、不合理,医疗设施、医治水平参差不齐。这就是大城市、大医院往往应接不暇的原因。

此外,许多患者由于原有的就医习惯、对基层医疗机构不够信任,一旦生病就往大医院跑,自认为没什么大事时才会考虑基层医疗机构。疫情当前,患者们更不会考虑基层医疗机构。再加上居民少出门,考虑到交叉感染的风险也不敢轻易去医疗机构。已经开诊的机构门可罗雀,没开诊的照样背负着房租、人工、社保压力。疫情背景下,对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带来了新要求。

可借鉴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案例

1月31日上市的美国会员制基层医疗连锁诊所明星企业One Medical,其母公司为1Life Healthcare,经过13年长跑,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每股14美元,发行1750万股,募资2.45亿美元。One Medical是一个基于会员制的基层医疗平台,同时具有线下诊所和线上数字平台。患者每年支付199美元的会员费,就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咨询为患者提供当日预约和7×24小时全天候数字化支持,使人们轻松获得能够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

新型分级诊疗中,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可参考One Medical,推行会员制,提供线上线下两种渠道的家庭医生医疗服务。美国传统医疗行业的缺点是预约时间长、候诊时间长、环境嘈杂、费用昂贵,One Medical正在尝试解决这一痛点。在One Medical,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预约医生,甚至可以预约当天的医生。患者的候诊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但与医生的交流时间很长。患者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全天候24小时的远程医疗服务。One Medical的会员享受的医疗服务便捷、优质,价格也不过于昂贵,医患关系很融洽,医生更了解自己的“客户”,像朋友一样深入交流。

在中国,传统社区诊所由于技术、设备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患者信任度偏低,发展受到制约。邻家好医生团队经过艰辛的探索,对家庭医疗服务的经营理念、医生画像、诊疗质量、服务质量、环境外观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与重构,力图打造贴近社区和居民、受居民信任的新型社区诊所。在此基础上,通过精确锁定目标客户群,形成了区域内的品牌效应。邻家好医团队经营新型家庭医疗服务近三年来,已开设诊所近二十家,累计已为数十万人次提供家门口的优质医疗健康服务,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

在邻家好医,他们也在推行一种不交会员费的“家庭医生”服务,线上,邻家好医研发了一套适应新型社区诊所特点的SaaS系统“若邻云诊所”,这套系统包含了连锁管理、数据挖掘、预约挂号、门诊叫号、医生接诊、会员营销、进销存管理、随访管理、微商城等多种功能。

通过该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流程,诊所管理层可以进行集团化、标准化管理。在医疗质控上,邻家好医建立了标准化的病历、病史、健康档案、处方体系等框架,同时建立了严谨的诊前、诊中、诊后管理流程;在供应链管理上,优化药品采购流程,实现自动化核算功能,提升诊所医疗产品的利润率;在用户管理上,形成用户个性化健康专属标签,完善家庭档案管理,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在医疗合作上,打通与大型综合医院的HIS系统联结,完善上下游的双向转诊服务,实现电子病历的无缝对接。

线上,邻家好医团队通过微信公众号,将医生执业信息公开,患者可以很方便的了解医生的背景、履历和专长。线下,邻家好医在杭州、金华、义乌等地开设了门诊部和诊所,每位邻家好医的医生都会让患者加自己的微信,把每个社区建立一个病友群,做到医生对每位患者点对点服务,并有社群型的健康教育。

未来基层医疗七大变化

在本次疫情过后,不仅医疗制度改革将加快脚步,更重要的是加大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让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更好的疏导、管理群众的健康与安全。要建成能够覆盖全国居民的医疗体系,处在医疗体制中的基层医疗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01 诊所经营连锁化

“小病到社区、大病上医院”,这是新医改倡导的分级诊疗模式,也被视为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重要手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有限,个体诊所难获患者信任的情况下,连锁化经营诊所模式兴起。从国际大趋势看,个体诊所是在衰败的,以美国为例,诊所医生在向医院发展,或者以合伙人形式出现,信息化背景下,个体模式很难成功。这种品牌化、规模化的连锁诊所,在基层医疗中的全科、儿科、中医、口腔已初见规模。好的连锁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抢占市场,获得流量,从而做大做强,面对疫情等灾难也会相对从容一些。

02 技术上的更迭

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医共体的进一步建设、医疗数据化的进一步完善、远程诊疗的升级、健康档案的数字化与云端化建设等手段,这些技术都可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在防控疫情、日常医疗方面做好辅助诊疗、有效转诊的工作。阿里巴巴达摩院最新研发的“智能疫情机器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该机器人能答复大部分常规问询。上线第一天,浙里办的网上智能问诊服务对用户咨询的解决率超过92%。5G时代的到来,也将意味着信息传递的维度和速度将进入新阶段,接下来将有一批高新技术行业致力于医疗行业的探索。

03 专注于患者

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甲综合性医院不同,解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有为居民预防保健、普及健康知识的功能。所以,基层医疗要更专注于患者本人,从人的角度来关注健康,而不是看病治病而已,管理好居民的健康行为,帮助居民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这才是更长久更有获益的医疗服务。所以,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的产品应该是便捷的、可信的,更是有温度的。

04 保障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灵魂,居民愿不愿意来基层医疗机构单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诊所是否能够保证医疗质量。强基层,不仅应当表现为诊疗环境、服务设施设备的改善,还应升华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改变基层没有好医生的固有印象。夯实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根基,以一根准绳从头量到底,这是分级诊疗制度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让患者遵循分级诊疗的原则逐级就医,减少实施过程中的“摩擦力”,单纯依靠制度设计和医保报销引导还不够。

05 基层医疗需求旺盛

基层医疗市场是中国医疗的主战场,人口基数大,医疗需求极其旺盛。同时,基层医疗能力弱,基础设施差,高质量医疗服务供给缺乏。由于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强基层医疗水平建设一直存在如何切实落地的问题,有病就奔三甲医院已经成为许多患者的第一选择。政策的激励偏差、资本投入的匮乏、人才易走难留、患者信任缺失以及以上种种因素产生的强大惯性,都是摆在基层医疗发展道路前的一座座大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算法和AI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物医学技术的连续爆发,很多曾羁绊基层医疗发展的障碍正在消融,依托互联网等多方面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壮大,连同政策改革的春风细雨将极大程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双向流动。这些变化大家有目共睹,但基层医疗发展道路上的大山仍旧存在。

06 线上诊疗接受度快速提升

经此一“疫”,人们无疑会越来越认可线上诊疗这一个不算新鲜但远未普及的服务模式,尤其是在线咨询、远程医疗等业务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接受度。互联网医疗、AI医疗、医疗健康大数据等相关产业,不仅将得到政策更大的鼓励和支持,最重要的患者潜在需求被充分激发出来了。一旦患者形成消费惯性和路径依赖,这将彻底引爆长期被抑制的线上诊疗需求。

基层医疗在互联网医疗上也应有大作为,包括但不限于线上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宣教、就诊指导、慢病复诊和心理疏导等。可充分利用自建网站、公众号、微信群、健康热线等开展线上咨询和服务。还可鼓励机构和医生尽快入驻流量大的互联网平台,如好大夫在线、微医、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腾讯健康、春雨医生、丁香医生等。

07 社会资本加码

经过对比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美国、日本即使是小医院,配备的设施也是和大医院一样的,显然,中国没能做到这一步,这就需要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对基层医疗进行投入意味着人们可以在生活和工作的社区附近获得所需的卫生服务,这种卫生服务方式有效而且多数人负担得起,也是让人人享有健康的最有效、最高效的方式之一。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各个城市医疗防疫系统的补全以及高质量设备的投资,就是公共设施消费的具体内容,政府投入的每一台设备也就变成了方便民众的公共服务设施。国家要像修铁路、高速公路一样,修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设施,中国33000多家医疗机构可能会变成5万家、6万家,而政府主导的医疗机构的高质量设备投入就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能够极大带动经济的发展。

疫情仍旧胶着,这场战役进入攻坚战之后,家庭医生服务、在线问诊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可能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机会,而如何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构建有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也将是我国持续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