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地理標誌讓土特產品牌化,從而實現產業振興?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許多縣市都有著自己的特色產品,然而很多地方特產卻因為聲名不顯,或生產規模較小,淪為僅有少數人知曉的地方土特產,縱使品質優良,也無法在低劣競爭中獲得優勢,難以拓展外部市場。

但也有部分地方特色產品脫穎而出,比如陽澄湖大閘蟹、五常大米、平谷大桃、三門青蟹、清鎮酥李、寧夏枸杞……這些地理標誌產品無不以其顯著的天然地理特徵、特殊的商業價值和廣為流傳的口碑而為尋常百姓所熟知。地理標誌令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名聲大振”、價值提升,利用地理標誌讓土特產品牌化走向它該有的位置,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如何利用地理標誌讓土特產品牌化,從而實現產業振興?

地理標誌是鑑別原產於一成員國領土或該領土的一個地區或一地點的產品的標誌,但標誌產品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確定的特性應主要決定於其原產地。因此,地理標誌主要用於鑑別某一產品的產地,即是該產品的產地標誌。由於是國家級標誌,地理標誌也意味著該產品必然擁有著獨特的質量優勢,是一種高標準的品牌認證,值得被全國人民所認可。

以山東“章丘大蔥”為例, 作為地理標誌獲准註冊後的兩年間,產品單價增加2-5倍,產區10個鄉鎮農民收入增長了3倍,大蔥面積由不足10萬畝擴大到15萬畝,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地。

如何利用地理標誌讓土特產品牌化,從而實現產業振興?

我國第一個受到保護的地理標誌產品“紹興酒”,曾經在國際市場2/3的份額被產自日本、我國臺灣等的“紹興酒”所擠佔。得到保護後,紹興古越龍山酒廠銷往日本的紹興酒比上年增長14%,塔牌紹興酒銷量整體翻一番,女兒紅黃酒利稅比上年增長18.07%,東風酒廠出口日本的紹興酒比上年增長1倍以上。

如何利用地理標誌讓土特產品牌化,從而實現產業振興?

被譽為“川菜之魂”的郫縣豆瓣於2005年獲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2012年達58億元。

如何利用地理標誌讓土特產品牌化,從而實現產業振興?

吉林省蛟河市 “黃松甸黑木耳”於2013年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地理標誌商標,於2014獲得註冊。到2016年末全市從事黑木耳種植的農戶達1.8萬戶,蛟河全市實現產值24億元。在木耳種植加工產業發展的輻射下,與之相關的鋸末子、麥麩子制菌配料、塑料薄膜、壓縮包裝、澆灌設施製作和木耳飲料深加工等配套產業相繼形成,並促進當地交通物流、商貿服務等行業快速發展。在2016年的精準扶貧工作中,蛟河市僅種植黑木耳一項即帶動貧困戶2363戶4791人摘下窮帽子,佔全市脫貧總人數的53.8%。

如何利用地理標誌讓土特產品牌化,從而實現產業振興?

申報地理標誌後同時“促進了產品升級換代”,“推動了基地發展”,“帶動了運輸、餐飲業的發展”,讓原本的土特產一躍成為全國知名的農業品牌!

由此可見,使用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既有利於促進農民增收,又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還有助於形成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保持競爭優勢,可謂一舉多得!

那麼如何使用地理標誌讓土特產品牌化?

我們知道了地理標誌有利於助推土特產品走出當地,那麼該如何在今後的發展中讓產品獲得更多的消費者青睞呢?以下三個建議或許可以借鑑一二。

01 突出品牌特色和宣傳點

作為地理標誌產品,相對於同種類的產品來說本身就具備了特殊的地域性賦予的在品質、特色、文化內涵方面的獨特賣點,所以在同質化嚴重的農產品市場中,更應該凸顯自己的優勢,進一步挖掘能夠引起消費者關注的特色和宣傳點,加深消費者印象。

02 準確定位目標受眾

精準的品牌定位有利於突出個性,可以更快更直接地貼合部分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從而直接獲得部分忠實粉絲的擁簇,更有機會觸發爆發式的口碑宣傳,對於品牌的前期塑造非常重要!

03 拓寬品牌推廣渠道

品牌傳播渠道的選擇對於地理標誌產品的市場推廣和品牌傳播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由於產品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很少能夠引起消費者對於產品品牌的足夠重視。要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必須通過大眾媒體、人際傳播以及公關營銷多種傳播渠道和方式的有機結合,拓寬品牌傳播的渠道。以此來使消費者建立起對產品的深刻印象,進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擴大品牌的影響力。

據悉,2018年,我國將原產地地理標誌的登記註冊和行政裁決,劃歸為國家知識產權局主要職責。重新組建後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將積極促進相關專利研發利用,依託商標和地理標誌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助力產業振興,實現精準扶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