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創時期,一切從仿製起步
說到上世紀30年代末蘇聯坦克的真實情況,我想很多人都會把場景自動帶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或者冷戰那會。誠然,那確實是蘇聯坦克最為輝煌的時候;但是不得不說,30年代末的蘇聯坦克狀況和後面兩個年代完全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至於說網絡上對諾門坎戰役中蘇軍坦克部隊表現的否定態度就更加靠不住。要是那些人知道當時蘇軍坦克部隊的真實情況就不會那麼說了。因為儘管蘇聯花費整個30年代的時間建立起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坦克部隊。然而,數量的龐大並不意味著戰鬥力的的強大。實際上,直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坦克部隊的狀況都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裝備精良。
坦率的說,蘇聯的坦克工業開啟於1928年。當蘇聯的第一種坦克MC-1正式投產以後,這意味著蘇聯正式的擁有了自己的坦克工業。但是毫無疑問,蘇聯坦克工業真正取得進展還是在進入30年代以後。隨著外國樣品源源不斷的引進和自身技術的提高,1930年到1932年間一批新型的坦克被蘇聯軍事工業部門陸續的製造出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蘇軍坦克部隊也從一個坦克團迅速的擴充到5個團甚至更多的部隊。坦克也從最開始混用繳獲的英、法戰利品發展到只用數以百計自己生產的產品。甚至由於國家的支持,很多西方都沒有的坦克也被蘇聯設計師們變成了現實。可以說,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蘇聯的坦克工業已經完成了跨越式的發展。
這一時期的水陸/輕型坦克
毫無疑問,在30年代初水陸兩棲坦克和輕型坦克曾經風靡一時。不像今天這兩種坦克已經難得一見了。自然,當時蘇聯的坦克產品序列中也少不了它們的存在。不過作為蘇聯第一種水陸兩棲坦克,T-37及其改進型T-38在戰爭爆發前的戰備情況並不好。例如生產出來的2300輛T-37中,需要修理高達800輛,能夠正常使用的只有1500輛,而T-38的情況也相差無幾,1130輛T-38當中需要修理的有400輛。至於說T-40,儘管它設計於1939年,但是直到1941年才開始生產,嚴格的說已經不是30年代而是40年代的的坦克了。當然,換句話說因為生產的晚,所以狀態也好,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基本都處在可以正常使用狀態。
相對於水陸兩棲坦克,輕型坦克在蘇軍中無疑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不過像T-27這種30年代初的產品幾年之後在技術上就不值得一提了。儘管蘇軍在1941年還保有2500輛T-27,但是能夠正常使用的只有1100輛;不過這裡說的正常使用也不過是能開出去跑兩圈,在戰鬥中發揮不了什麼作用。相對來說當時蘇聯坦克部隊的基石是T-26,整個生產週期產量超過12000輛。當然最早的T-26是雙炮塔的,和我們大家印象當中的單炮塔T-26形象還是大相徑庭。至於說BT系列,到1941年,它們的累計產量已經達到了7500輛,其中4400輛是新式的BT-7。不過它們也存在使用過度的情況,1400輛亟待修理。
難堪重任的中型坦克
在整個三十年代,和蘇軍數目龐大的輕型坦克相比,中型坦克無論是品種還是數量都顯得微不足道。具體的說,當時蘇軍只裝備了T-28這一種中型坦克。不過T-28是一種多炮塔坦克,其25噸多的重量其實在當時來說都可以算是重型坦克了。從1933年到1940年,T-28的總產量接近600輛。遺憾的是T-28在1939年的冬季戰爭中表現並不好,出現了大量的非戰鬥損失情況。以至於到了1941年6月初,蘇軍僅剩下了481輛T-28中型坦克,其中189輛還不能正常使用。至於說開戰以後,T-28的表現就更糟了,到莫斯科戰役以後就基本不再出現在前線,都改行做了履帶式牽引車。
說到蘇聯的中型坦克,我想大家更願意談及的是T-34而不是T-28。因為兩者比較起來,T-28知道的人太少啦,而且還很容易和美國那個相同編號的重型坦克混淆。不過遺憾的是,儘管T-34確實是在30年代末期研製的,但是正式投產則要等到1940年。所以除了一些原型車,蘇聯在30年代並沒有過T-34坦克。其實,即便是1940年T-34的產量也並不多,只有115輛。雖然按照蘇聯軍事工業部門的計劃,在1941年T-34的產量將會大幅提升,但是蘇德戰爭打斷了這一切。根據最近幾年俄羅斯方面公佈的資料,在1941年上半年,蘇聯的坦克廠一共生產了大約1100輛T-34坦克。但是其中有多少裝備到了作戰部隊,即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不到1000輛,其餘的不是在工廠裡就是在倉庫裡。
獨樹一幟的重型坦克
作為蘇聯第一種重型坦克,T-35的生產幾乎是與T-28同時進行的,並一直持續到1939年。不過和T-28生產了將近600輛不同的是,由於價格昂貴,導致T-35的數量很少,即便是產量最高的1936年也沒有超過15輛,至於說總產量更是隻有微不足道的59輛,大約是T-28產量的十分之一。生產出來的T-35坦克在幾經轉手之後,在戰爭爆發前有55輛分佈在作戰單位,但是可以使用的只有44輛,其餘的都需要修理。和T-28類似的是,T-35在戰爭中的表現並不好,簡直可以說是更糟。打完莫斯科戰役之後T-35就從前線部隊中消失了,只有少量保存在科研單位的T-35才倖存了下來。
KV-1是作為取代T-35的候選項目出現的。但是由於它在冬季戰爭中的出色表現,使得它戰勝了它的競爭對手成為了蘇軍的新一代重型坦克,並以它為基礎衍生出了KV-2。當然,也許會有人說KV-1是在1940年開始生產的,所以它也不算是30年代的坦克。這話沒錯,但是和T-34情況不同的是,KV-1的原型車在1939年參加了和芬蘭的冬季戰爭。這使得說它是30年代的坦克也勉強說得通。到戰爭爆發之前,KV坦克的詳細產量是KV-1生產了370輛,KV-2生產了134輛。不過和T-34相比,蘇軍坦克手們明顯更喜歡後者。因為KV坦克實在是太不可靠了,除了裝甲厚點,沒有啥地方比T-34更好。
不是坦克的坦克
在整個30年代,蘇軍始終難以掩飾對裝甲汽車的熱愛。這部分是因為源於20年代的戰爭經驗,部分是因為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的個人喜好。不過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很快就證明了製造這些裝甲汽車純屬浪費資源。不過在當時,還是很少有人看到這一點。蘇聯軍工部門也不厭其煩的研製了一系列裝甲汽車。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BA-10及其衍生型號。它們先後生產了大約3000輛裝備蘇軍。除了BA-10,這一時期蘇軍使用的還包括BA-3/6/20/27等諸多型號。不過它們之中很多到30年代末就已經很落後了,把它們留在部隊純屬是為了紙面上好看,在戰鬥中沒有任何作用。
總的說來,在經過差不多10年的不懈努力之後。到了30年代末,蘇軍已經擁有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坦克部隊。不過遺憾的是,這種大規模擴充帶來的只是表面上的強大。就像我們在上邊不厭其煩提到的那樣,蘇軍的坦克有相當一部分是不能正常使用的,只是一個紙面上的數字。當然,本文並不是要貶低蘇聯在30年代建設坦克部隊上付出重大努力。實際上,如果不是蘇聯擁有這些坦克,他們早就被德國人幹掉了。這裡只是想說,30年代的蘇軍坦克部隊遠沒有大家看起來那樣強大,他們的裝備裡充斥著大量陳舊和不能正常使用的坦克。而這種坦克在戰爭中和廢鐵並沒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