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環能2020年一季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中建環能(300425)2020年一季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業務回顧和展望

報告期內驅動業務收入變化的具體因素。

報告期,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741.79萬元,同比減少11.8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292.98萬元,同比增長15.66%。

業績變動主要原因如下:

1、報告期,為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至最低,公司上下一心、共克時艱,保障了公司現有汙水處理運營項目(包括湖北及

武漢在內)的正常運轉;同時按照“精準復工、分批覆工”的要求,組織公司及下屬各生產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多措並舉保障經營工作的有序開展,公司經營穩定。

2、報告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上升,主要受以下因素綜合影響:

(1)因設備銷售項目工期受疫情影響,報告期主營業務收入略有下降。

(2)疫情期間,公司員工採用在線辦公方式,日常費用支出有所下降。

(3)增值稅退稅收益同比減少約為900萬元。

(4)本期非經常性損益約為1000萬元,主要為公司全資子公司收到搬遷補償款;去年同期非經常性損益約為200萬元。

對公司未來經營產生不利影響的重要風險因素、公司經營存在的主要困難及公司擬採取的應對措施。

1、行業競爭加劇的風險

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環保行業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廣闊,隨著市場的進一步健全開放和政府相關政策的出臺,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多,大型企業集團和國有資本紛紛進入環保領域,行業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促使環保市場結構加速調整,新興業務模式加快形成,環保行業正逐步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變。在此情況下,缺乏競爭力和核心優勢的企業將會被市場淘汰,如果公司不能緊跟行業發展形勢,在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客戶服務等方面進一步增強實力,未來將面臨市場競爭加劇、盈利水平下降的風險。

公司將立足於整體戰略定位,充分發揮裝備製造優勢,堅持“技術創新”策略,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緊密跟蹤行業發展趨勢,探索更符合資源化的先進技術方向,研究開發更豐富的先進汙水處理技術和產品,做到產品多元化、質量極致化,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公司的核心競爭優勢,夯實公司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2、管理及人力資源風險

隨著公司資產規模、業務規模、人員及管理團隊的進一步擴張,對公司的治理水平、組織結構、管理水平和人才引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公司不能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實施有效控制和持續引進高素質人才,將對公司的高效運轉及管理效率帶來一定影響,進而影響公司未來業績。

公司將持續優化整體管理能力,強化內部管理的流程化、體系化,使企業管理更加制度化、科學化;持續加大對核心技術人員的引進力度,不斷壯大核心人才隊伍;重視員工培養,定期組織各類型的培養計劃與技術分享活動;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加企業凝聚力,並通過包括薪酬、員工福利在內的激勵措施來穩定和擴大人才隊伍,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加速組織變革與賦能,有效促進公司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3、新產品拓展不及預期的風險

公司以超磁分離技術產品為市場和客戶所熟知,隨著公司業務規模的擴大和應用場景的增加,為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公司研發生產了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產品,具有良好的市場競爭優勢,但如果出現客戶需求和接受程度不及預期、產品被競爭對手仿製等情況,則會對公司新產品的市場推廣產生不利影響。

公司將繼續深入瞭解產業技術發展動態及方向,制定相應的戰略規劃,從戰略高度充分重視新產品市場推廣工作,持續提高創新能力,同時根據客戶反饋不斷改進產品水平,提升產品品質,進一步推動銷售規模。一方面調動分子公司積極性,充分發揮營銷網絡的市場拓展作用,有效整合資源,擴大新產品市場範圍。公司還將進一步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在業內的影響力。

4、安全生產的風險

公司業務涉及設備製造、組裝集成、運輸安裝、工程施工、項目運營等環節,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容易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儘管公司配備有較完備的安全設施,制定了較為完善的事故預警、處理機制,發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很小,但仍然不排除因操作不當或設備故障等其他因素,導致意外事故發生的可能。

公司建立健全了安全保證體系,積極推進安全標準化建設,重點加強安全機構與隊伍建設,嚴格落實一崗雙責,強化安全培訓和重點領域安全監督,深入風險識別和隱患排查治理等,確保安全生產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為公司業務發展營造安全穩定環境。

5、其他不可抗力風險: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擴散,對各個國家和各行各業都產生了造成了衝擊,儘管政府不斷出臺關於修復經濟發展的寬鬆利好政策,但潛在的避險情緒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不利因素,這對公司順利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提出了挑戰。雖然該疫情對公司整體的生產運營影響不大,但因為無法對疫情的後續發展及政府相關政策進行準確的預判和評估,所以該種不可抗力的因素,需要綜合分析和評估。

公司通過等多種方式,將疫情對公司的影響降至最低。發揮設備技術、研發創新、品牌團隊及客戶資源等優勢,積極協調供應商及物流渠道,緊跟市場和客戶需求,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加快研發創新速度,提高經營工作質量,保證年度經營計劃正常有序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