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聊盞:揭開建盞工藝的祕密:從“泥”開始

建盞產自福建建窯,是我國著名的古窯之一,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在宋代極負盛名,建窯建盞燒製技藝是一種非常顧老的傳統手工技藝,建盞是在窯內通過1300度以上的高溫燒製過程中,通過火的藝術,使其釉面產生奇特的斑紋,其中以曜變盞,鷓鴣盞(油滴盞),兔毫盞為代表,其工藝特點是必須採用當地特有的鐵胎土,今天建盞工藝師曾旭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建盞神秘的“泥料”。


曾旭聊盞:揭開建盞工藝的秘密:從“泥”開始

首先,黃泥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鋁和氧化鐵,氧化鐵越多土質則越紅。黃泥含鐵及其他金屬元素多,雜質多密度相對較低,不耐高溫,不適宜淘洗過細。

建盞的燒製溫度普遍偏高,一般為1300度左右,且燒製時間長,若淘洗過細,胎體易在高溫環境中變形或炸裂。因此,黃泥的使用一般使得建盞的胎體較厚、較粗糙。


曾旭聊盞:揭開建盞工藝的秘密:從“泥”開始

其次,高嶺土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粘土礦物。作為非金屬礦產,所含的金屬元素少。主要礦物成分為高嶺石,耐高溫,泥料細膩,因呈白色軟泥狀,故又被稱為“白雲土”。其燒製出的成品顏色發白,胎體輕薄,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耐火性等物理性質。

古代的老盞早期呈白胎醬色,其胎體偏薄,底偏白,釉面為醬色,即高嶺土偏多,延展性好易拉薄,但卻缺乏鐵元素的表現。


曾旭聊盞:揭開建盞工藝的秘密:從“泥”開始

鐵胎的特質

由於建盞具有“鐵胎”及“高溫燒製”的主要特徵,因此胚泥調配的好壞,更是成為了評價建盞好壞與否的切入點之一。

建盞胚泥的含鐵量一般在7%-10%左右,含鐵量高不但可以使盞在燒成後,具有“鐵胎”特質,而且可以使燒製出的斑紋效果佳、變幻莫測,從而成就了兔毫、油滴以至曜變的驚豔!


曾旭聊盞:揭開建盞工藝的秘密:從“泥”開始

但是由於第二個特徵“高溫燒製”的限制,高鐵粘土在1300℃以上的環境裡更易出現變形、起泡等問題,若在此基礎上加入含鐵量較低的粘土如高嶺土,不僅可以提高耐熱度,反之黃泥土還可豐富斑紋效果,可謂一舉兩得,相輔相成。

因此,黃泥與高嶺土的適當配比,既保留足夠的含鐵量軟化水質,使胎體密度降低具有透氣性,又提高耐高溫性,增加成品率。泥料的結合同樣解決了以盞飲茶時高嶺土體現的軟化水質差透氣性弱的問題,防止了茶湯變味,保持良好口感,符合並保障了現代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態度。

用建盞飲茶,能喝出茶湯更為渾厚的風味,這是因為建盞的鐵胎會與水中鈣質產生反應,令茶入口更為柔和。建盞所使用的泥料為天然陶土,所以建盞對水質的軟化和吸附也具有有明顯的改善提升作用,又能夠保持茶湯的香與味,增添飲茶樂趣。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對於茶湯溫度的保持起到關鍵的作用。

曾旭聊盞:揭開建盞工藝的秘密:從“泥”開始

使用建盞的茶友,他們可能不在乎茶盞的外貌,但他們一定在乎茶盞的身份地位,他們無須刻意隱瞞自己對身份和地位的追求。


曾旭聊盞:揭開建盞工藝的秘密:從“泥”開始

建盞的美,需要靜心的品味,它不施濃墨重彩卻得以窯內自然形成的多彩炫斕,而這種炫斕卻深深的隱藏在它低調而恬靜的外表下,只有聚足與它的緣,方能深知它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