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貸款引發的危機與變體


小額貸款引發的危機與變體

原創/蓋斯特 珊珊


小額貸款從國際流行觀點定義,小額信貸指向低收入群體和微型企業提供的額度較小的持續信貸服務,其基本特徵是額度較小、無擔保、無抵押、服務於貧困人口。小額信貸可由正規金融機構及專門的小額信貸機構或組織提供。


 小額擔保貸款最早起源於孟加拉國。上世紀70年代,穆罕穆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國創辦了孟加拉農業銀行格萊珉(Grameen,意為鄉村)試驗分行,格萊珉小額信貸模式開始逐步形成。


尤努斯發現,把錢借給那些在孟加拉社會里沒什麼賺錢機會的婦女們,通常會給家庭帶來更大的收益:這些婦女們對她們的貸款會更為小心謹慎。


小額貸款引發的危機與變體

不論非營利性質的小額貸款模式秉持多高的目標、取得多大的成就,其他一些小額貸款方顯然是衝著盈利而來的,在發展中國家遍地開花。有了成功楷模,亞洲和拉丁美洲開始跟風效仿。目標崇高的小額貸方有了大批追隨者,可惜後者是為了收取高額利息。

從表面上看,營利性的放貸機構與孟加拉國鄉村銀行的結構頗為相似,都有小組會議、按周償還、借方保險等。放貸官員在指派的社區來回尋訪,每週與借方開會收取還款,在更加發達的銀行市場,這些意味著額外成本,而且要由借方承擔。這一想法使得小額貸款頗具誘惑力。在投資者看來,小額貸款既做到了大愛無私的利他主義,又能收取高額利息。然而,這種兩全的結合並沒有那麼容易。

小額貸款誕生不久,貸款濫用便出現了。這類濫用問題已有數百年曆史,而其在印度引發的窮人貸款問題成了首次出現的全國性危機之一。營利動機被認為是這類問題的罪魁禍首。21世紀的頭五年,私人投資者瞄準了小額放貸,對高收益的渴求很快就破壞了放貸程序。


小額貸款引發的危機與變體


2010年,一家大型放貸機構在孟買的證券交易所上市,籌集資金總額約為3.5億美元。以傳統銀行的標準來看,總額可謂少之又少,但由於平均貸款額度約為200美元,因而能分解成大批量的貸款。

早些年這股浪潮的勢頭就已經不小了。很多主要的國際發展銀行進入小額貸款領域,在自己已經開展業務的國家提供小額貸款。它們也是非營利性質的,但是私人貸方卻成為了其競爭勢力。對此感興趣的歐美對沖基金為數有限,而小額貸方手上有充足的貸款資金。印度貧困人口眾多,因而成了最佳市場。安得拉邦是印度最貧窮地區之一,吸引了近75%的貸方。數量巨大的窮人是貸方的潛在客戶,自然,最窮的地區也是最具吸引力的目標市場。不論依照哪種銀行標準,小額貸方的增速都令人眼前一亮。2006年,小額貸方在印度的分支達到80家;2009年,分支超過1350家。其中,SKS金融公司(上市公司)在同一時期的年增長率為90%。收益之高令花旗銀行眼饞,於是2005年,它也進入該市場。


小額貸款引發的危機與變體

貸方的慣常做法是收取30%的利息,這完全不是伊斯蘭做法,而是傳統意義上的收取利息的貸款。某印度小額貸款貿易組織的主席表示:"絕大多數人認為,這一利率對作為接受者的窮人不會帶來什麼幫助。"很多小額貸方還向那些未償還別家小額貸款的婦女提供貸款,也不管她們是否有能力償還。這就導致很多年收入約為200美元的婦女,揹負的債務卻是該數字的5-6倍,因此,她們幾乎沒有償還債務的可能性。有關借方自殺身亡的報道層出不窮,這些人中,有的是貸方的投保人。很多時候,貸方會暗示她們,自殺是擺脫困境的出路。若某位婦女被逼的走投無路,只好自我了結,那麼,貸方就能領到人壽保險金。安得拉邦的立法機構不得不出臺法令,以監管小額貸方。法令一出,立即有人抱怨這將阻礙窮人的經濟發展。20世紀20年代,美國提高重利上限時,也曾出現過類似的言論。


小額貸款引發的危機與變體

尤努斯如此批評印度的小額貸款:"(印度)問題的癥結之一在於,部分小額金融項目方向有誤。它們將小額信貸視為謀利工具,完全出於一己之私。這破壞了那些對此事業堅信不疑的人的信任感。"但是,營利性貸方依舊大量出現,因為絕大多數潛在借方並不瞭解小額貸款機制。而且,這一現象也不侷限於發展中國家。21世紀頭十年末期,在美國開展業務的小額貸方約有250家,其中包括孟加拉國鄉村銀行美國分部,該分部在紐約設有數個辦事處,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也有一個辦事處。該銀行在美國的貸款總量超過了其在發展中國家的額度,這也讓美股銀行家們注意到一個自己長期忽略的事實:本國部分人口很難甚至壓根兒無法獲得信貸。

2009年,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發佈的一份報告揭露了這一現象。該報告指出,據估計,美國900萬的家庭"無銀行賬戶";2100萬的家庭"未享銀行服務",總體約有大約6000萬的成年人屬於這兩類,佔總人口約20%。在那些認為美國擁有全球最發達的銀行市場的人看來,這些數字高的離譜,顯然超出了預期。這組數據的出爐與早期小額貸款的成功幾乎是同步的,前者正好可以為後者提供佐證,因為小額貸款正是面向那些被傳統貸方忽視的人群的。

小額貸款引發的危機與變體


被歸為"未享銀行服務"的家庭使用了其他金融服務,包括髮薪日貸款、當鋪、支票兌現服務和退稅預期貸款。其中,81%採用了匯票而非支票,16%使用了發薪日貸款和當鋪,30%使用了支票兌現服務。

他們多數是低收入人群,來自少數民族或移民社區,很多是有老有小的單身女性。很多小額貸方都有過往經驗,婦女是小額商業貸款的最大人群,是美國"無銀行賬戶"和"未享銀行服務"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報告中並未提及這類替代性銀行服務究竟收取多高的利息。發薪日貸款數十年來總是處於風口浪尖上,即便按照"二戰"之後愈加自由的標準,其利率依舊高的離譜,可是卻能在絕大多數州的監管之下安然無恙。"未享銀行服務"的群體偏愛發薪日貸款,每年約有11.4%的人使用該服務。"無銀行賬戶"群體則偏愛當鋪,其中14.3%的人一年之中至少會光顧當鋪一次,該群體認為發薪日貸款不切實際,當鋪才是窮人最後的救命稻草,這和幾百年前別無二致。


小額貸款引發的危機與變體


在1999年美國放鬆金融監管的影響下,21世紀之初,證券化和結構性發展起來,進而在傳統商業銀行體系之外催生了一個影子銀行體系。信貸市場危機之後,該體系日漸式微,然而小額貸款卻逆流而上。信貸緊縮影響了傳統信貸市場,很多銀行小型企業客戶急需信貸,而鑑於時局慘淡,銀行又不願放貸給高風險借方,因此,小額貸款在落後的金融環境中反而朝氣蓬勃。

儘管按照其他商業銀行標準,美國的小額貸款利率偏高,但是比起當鋪和發薪日放貸者收取的利息,這完全是小巫見大巫。單是這一點就吸引了那些渴望獲得運營資本的小企業創業者。2007年年末,信貸市場危機襲來,美國小額貸款利率仍舊低於信用卡利率。信用卡往往是小企業的資本源泉,危機升級後,信用卡公司開始提高利率,很多小企業受創,只好關門歇業。

小額貸款引發的危機與變體


美國小額貸方提給借方的貸款額度普遍為500-30000美元之間,期限為六個月到五年不等。利率區間從個位數跨越到約15%,但是有關放貸率的數據收集卻零散不一。多數貸款發生在2007年之後的信貸危機時期,而且並非全部面向低收入群體。很多貸款是針對那些失業人員的,他們下決心要開拓出一方事業,可是由於小型企業信貸的普遍缺乏,他們無法從銀行那裡申請貸款。除了私人貸方之外,美國小型企業管理局也居中協調小額放貸機構,為選定的貸方提供資金,然後再由這些貸方貸給借方。

美國的小額貸款與最初的小額貸款原形存在質與量的差異。該國600家小額貸方中,儘管很多出於非營利目的,但有不少與銀行掛鉤的大型機構明顯為了盈利。美國的小額放貸歷史不長,然而比起發展中國家,其違約率更高,自然,貸款額度也更大。那些被認定為小企業家的人群中,只有不到1%是其真實客戶。小額貸款的不少原始做法卻在美國一路碰壁。孟加拉國鄉村銀行等組織的做法對於美國貸方而言過於蠢笨,成本太高,後者早習慣了高速交易。原始模型在面對渴望貸款的單個窮人時大獲成功,然而面對利潤為先,借方在後的其他機構貸方,該模式就黯然失色了。

小額貸款引發的危機與變體


小額貸款原型和其後續變體還存有許多本質性差異。對前者而言,歷史是一面鏡子,借錢額度一定要務實,要考慮究竟能帶來多少收益。借錢償還債務不受鼓勵,但難以執行,因為很多發展中國家過往的記錄實在槽糕。通過人壽保險,債務不會留給下一代,如果原借方去世,債務將會終止。這是因為,債務人監獄以及把債務留給子孫後代的漫長曆史讓小額貸款的推動者意識到,要想幫助貧困國家實現現代化並提高生產力,就必須杜絕此類行為。

銀行在歐洲已成長了三千年(在美國則相對短暫),然而其悠久的歷史卻往往被扭曲變形,無法回答放貸和利率所提出的許多基礎問題。發達國家已經有了成熟的信貸,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也造成了令人目瞪的週期性盛衰變化,經常將先前的經濟進步打回原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