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共享致富果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肖洋桂 通訊員 楊淳 文政

再過1個多月,藠果將集中上市。4月26日,津市白衣鎮紅光村69歲的貧困村民馬金武在藠果扶貧基地忙著施肥。看著藠果長勢良好,馬金武臉上溢滿笑容。他說,妻子所在的藠果加工廠這個月才復工,但他已在基地做事賺了3000多元,採摘期還可賺一筆務工費。加上基地分紅、妻子工資、土地流轉費,僅藠果產業,便可給全家一年帶來1萬多元收入。

白衣鎮是有名的“中國藠果之鄉”,當地獨特的土壤和氣候孕育的藠果品質優,遠銷日韓等國。去年,全鎮種植藠果近1萬畝,每畝產量約2250公斤,每畝純收入達5000元。藠果成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首選產業。去年,白衣鎮黨委、鎮政府整合150萬元產業扶貧資金,委託紅光村、鍾靈村村集體與合作社打造藠果扶貧基地,以委託幫扶方式讓貧困戶共享致富果。在鎮紀委監督下,基地所得利潤70%分給貧困戶,30%歸村集體和合作社。

藠果扶貧基地中,紅光村有300畝、鍾靈村有200畝。產業扶貧資金主要用於流轉土地、僱用機械和勞力、購買種子和農藥化肥。白衣鎮黨委書記劉波介紹,紅光、鍾靈兩個村原本就有種植藠果的傳統,新開發的藠果扶貧基地產量高,與加工廠簽訂保底收購合同,收入穩定。今年藠果扶貧基地預計可創利潤100萬元以上,全鎮276戶800餘名貧困人口有望人均分紅近1000元。

據介紹,白衣鎮還以同樣模式發展生態採摘園,今年下半年將掛果產生效益,預計可為57戶150名兜底扶貧對象人均帶來1000元左右的二次分紅。這兩個產業項目,可幫助貧困人口與村集體持續增收。“考慮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今年全鎮還開發公益崗位34個,再建扶貧車間1個,確保貧困戶穩定脫貧。”劉波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