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就“共情”,孩子却越哭越厉害?是你“共情”用错了!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周末参加孩子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参观动物园活动,在参观之前,每个小朋友都可以从老师那里领一个小气球,可以将气球绑在手上。孩子的同桌小军,在参观期间他的气球带不小心松了,呼一下地飞走了。小军一见气球没了,非常伤心,一下子哭了起来。

小军的妈妈连忙停下来安慰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伤心,但是气球没了就没了呀,也不是什么大是,不用哭的。"但小军还是不听劝,仍旧大声的哭着,小军的妈妈也很无奈。

在这件事中,小军妈妈确实是想要对小军产生"共情",然而为什么小军还是狂哭不止呢?这主要是因为小军妈妈的"共情"方式用错了。

孩子一哭就“共情”,孩子却越哭越厉害?是你“共情”用错了!

越是"共情",孩子哭得越厉害?

在面对孩子的哭声时,"共情"越来越成为了父母用来安慰或稳定孩子情绪的方式,然而随之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父母反应越是"共情",孩子反而哭得越厉害,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越"共情",孩子哭声越大的原因如下:

1.父母机械式的话语,使得安慰没有效果

很多的父母知道当孩子哭的时候,无论是放纵式还是粗暴式教育都不可取,而慢慢懂得与孩子产生"共情"。但为什么会出现"越共情,越无效"呢?其实,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但我共情话语太过于机械化,导致安慰没有效果。

很多父母在"共情"的时候只会说:妈妈懂得你的感受,好啦,别哭啦,多大点事。然而,时间一久这样的话对孩子的哭声是不起作用的,因为这事在变相地"控制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话。

孩子一哭就“共情”,孩子却越哭越厉害?是你“共情”用错了!

2.家长将事情复杂化,过分解读孩子情绪

有些父母一见到孩子哭,就心急如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想要立马让孩子停止哭声。然而,有时候孩子哭是一种自然反应,并不是有情绪问题或遇到什么大事。

但如果父母过分解读孩子的情绪,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心理,爸爸妈妈这么着急,要不就顺势再多哭一会的心理。比如孩子走路不小心摔跤了,父母看见了立马跑过来嘘寒问暖,看上去比摔跤的孩子还要难受,反而让孩子产生一些自己很可怜的错觉,于是哭个不停。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而这三种教育方法在本质上都是缺乏共情的。缺乏共情或错误共情的教育虚假无效且而

没有温度的。

孩子一哭就“共情”,孩子却越哭越厉害?是你“共情”用错了!

真正的"共情",你真的懂吗

1.共情≠讲道理或说教

很多的父母虽说嘴上一直在讲着要对孩子产生共情,但事实上他们所用的共情方式背后

都是对孩子的说教或者讲道理,变相地控制孩子。

共情≠讲道理,讲道理这种方式对于十有八九的孩子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因为讲道理往往父母都是站在有理的一方,而孩子则变成了无理的一方。所以,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一味地说教和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2.共情≠同情

很多的父母都会错把共情当成了同情,这两个词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大径相庭。同情的另一个代名词叫做怜悯,一旦父母对孩子产生了怜悯之心,那么两者在地位上仍然是不平等,这就很难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很难与孩子产生共鸣。

在《妈妈是超人

》里有一集霍思燕的儿子嗯哼因为踩到玩具而大哭起来,霍思燕看到之后,立马跑过来拥抱孩子,并对孩子产生共情说"太疼了,踩到这么尖的玩具。"之后,她还自己轻轻的踩一下玩具,再一次体会孩子的情绪。所以霍思燕并不是口头上的同情孩子,而是通过实际的行动来肯定孩子的情绪,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态度。

孩子一哭就“共情”,孩子却越哭越厉害?是你“共情”用错了!

3.共情≠放任自流

很多的父母会把共情当做放任孩子,特别是那些脾气比较暴躁的父母,当孩子哭的时候,一想到要共情,他们就压抑住自己的情绪,然后放任孩子哭,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理解 和尊重。

父母的这种想法是将情绪与现实的情况相混合,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是说父母要完全的允许孩子的各种行为,如果孩子的行为是不恰当,父母也应该及时的指出,然后引领孩子改正错误。

共情其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父母的面部表情变化来感知父母的情绪。但往往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们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却在降低,这导致我们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感受。但是在亲子关系,有共情能力的父母万万为孩子有更加顺畅的沟通和交流,它是连接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桥梁。那么要如何做到不对孩子虚假共情呢?

避免错误的"共情"妙招,请看过来

1.先听后感受

很多父母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过度共情。孩子一哭,我们立马跑过来安慰孩子,而不是第一时间的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这看似非常关心孩子,但其实对孩子情绪是没有达到共情的效果。

当孩子产生情绪的时候,母亲是要倾听孩子的想法,感受孩子前后情绪的变化,在充分了解孩子之后再身临其境地安慰孩子,这才能真正的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而父母在倾听的时候要注意,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父母不妨与孩子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然后进行交流与对话,让孩子更加轻松地加入到与父母的对话中。

孩子一哭就“共情”,孩子却越哭越厉害?是你“共情”用错了!

2.将口头的"理解"转为行为上的"理解"

当一个人被情绪笼罩的时候,外界的声音对他来说是很模糊的,那是什么话对他们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我们只是口头的对孩子说,"我理解你",但孩子并不能够明确的知道父母是否真的理解自己。

所以父母不妨将口头上所说的理解转化为行动上的理解,如同明星霍思燕一样,她并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对孩子说"我理解你的痛",而是通过自己去踩玩具的方式,进一步的向孩子证明自己能够理解他,这也能更有效地缓解孩子的消极情绪。

3.模仿孩子的表情

如果模仿可以让父母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孩子的内心情绪,如果父母不确定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就可以通过模仿孩子的表情,模仿完之后,父母也能够较清楚地察觉孩子的情绪。

在许多的心理治疗中,咨询师会运用"生理同步"法则,换而言之就是从一个人的身体语言比如他下意识的姿势、表情、动作等,来获取相关情绪的线索。科学家们也证实,一个人面部肌肉的变化,也代表着你的自主神经系统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当父母想要更多共情孩子、调整孩子的情绪,不妨试一试模仿的方法。

孩子一哭就“共情”,孩子却越哭越厉害?是你“共情”用错了!

我是吴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