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方法不当适得其反

日常生活中,“共情”可以促进各种关系良好发展。作为父母,尤其希望通过共情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

还有很多家长热衷学习“共情三部曲”,但会很快发现,刻意的共情,非但缓和不了关系,还有可能引发新的危机。

芳芳的儿子小飞六岁,刚刚上一年级,不太适应新环境,情绪有些不稳定。

有一天小飞放学回家很不开心,也不愿意写作业。

芳芳坐在她旁边: “妈妈知道你不愿意写作业,想出去玩儿,妈妈能理解;上一年级后一直都能认真写作业,已经很了不起了;宝贝,妈妈相信你坚持下去,一定会慢慢爱上写作业的。 ”

共情三部曲“唱”完,小飞非但没被触动缓和情绪,反而不耐烦的把头转向一边,不愿意看妈妈。

芳芳不得加强语气换套说辞再来一次,并起身去拥抱儿子,想深入共情。

谁知儿子一把推开她,气冲冲跑回房间摔上门不再和她交流。

折腾一通下来,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儿子还毫不领情,这让芳芳狂躁不已,想冲进儿子房间教训他一顿,哪知房门锁上,怎么敲都不开。

共情,方法不当适得其反

小飞是个辛金的孩子,当天在学校被同学误会,很生气。

当辛金的孩子心情不好时需要独自疗愈的空间,独处的过程,他们可以很快调整状态,恢复轻松愉悦的状态。

这个阶段他们会抗拒任何形式的交流,特别反感带有明确目的和要求的虚假共情。

“共情”往往被当作一种手段来拉近距离或引导对方服从自己,辛金的孩子最敏感,能第一时间敏锐的捕捉到这其中的“虚伪”。

“虚伪的共情”很容易引起敌意和反抗,而主动共情一方因为期待得不到满足更容易出现焦虑性暴怒,就如同芳芳的表现一般。

我们日常学习和了解的“共情”,常用“乙庚合”的方式,若遇到带“甲己合”、“丙辛合”的孩子会适得其反,更容易出现被拒绝和强烈反感,从而出现愈加难以调和的矛盾。

借助孩子“时间局”特点,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才是有效共情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