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澥方言與生活中的禮節及尊稱。

方言和我們的生活緊密連在一起的,學學方言,有助如人們瞭解地域文化的歷史發展,對現在光谷文化的整合大有補益,驗證了,對傳統文化的原則:取其精華,剔除糟粕。

一、方言中的禮節和尊稱。

豹澥方言裡面包含著大量的禮節和對人的尊稱,對不同身份和不同人如何用方言準確地表達,是有講究的,如果表達不準,一是會被人看不起,二是被人認為無知和無教養,甚至會扯皮鬥毆。瞭解和正確使用具有現實意義的方言,有時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這裡列舉常用幾條來。

1、方言“有偏了”。在吃飯途中,或者在酒店、或在家中,來了客人,又不方便請客人吃飯,為了表示尊重和客套,主人要立即說“又偏了”。意為“真不好意思,我們已經先吃飯了。”

2、方言“靈醒”。相當如現在的帥和靚一詞。此方言使用頻率較高,可實用於不同的群體。小孩和年輕人穿著整齊或長相俊秀,有時指事情辦的圓滿。可以這樣說“這個人穿的好靈醒”、“這個人長的好靈醒”、“這個事辦的好靈醒”。

3、方言“緊廣”、“撩亮”。此方言專門誇獎和稱讚中老年婦女。不能用現代白話語言“漂亮”、“俏皮”表達,一是認為不恭。二是會招人罵,甚至會招來禍事。例如,稱讚中老年婦女打扮時尚,漂亮,要說“緊廣”,如果說漂亮,對方會罵你的,絕對不能說俏皮。如果稱讚她們頭腦靈活,辦事利索,則要說“撩亮”。絕不要用誇獎的方言“賊”,或者聰明之類的詞。那樣是大不敬的。

4、方言“張董”。此方言是專門對年長者、老年婦女和自己的父母說的。老人說話做事犯糊塗時所稱謂。絕不能用方言“韶”、或者“苕”,現代白話,傻子等用語。那樣是大不敬的。

二、、方言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豹澥方言小到生活細節,大到為人處事都有準確的言表。用普通無法表達其意,主要是它形象生動,準確傳神。

1、稱某人容易被人糊弄或者做事外行。稱其為“洋盼”。楚劇《洋盼招親》就是例證。

2、稱某人辦事無計劃、無規矩無頭腦瞎搞。稱其為“歪掰”。

3、稱某人態度傲慢、對人不熱情、不易接近。稱其為“坤”。

4、稱某人聰明、辦事有板有眼。稱其為“賊”,或者口(讀作koú)。

5、稱某人有靠山或者有後臺。稱其為“抱大跨”(即大腿)。人在幼童時代,由於恐懼,常常抱父母的大腿。

6、稱某人做事不穩重、不踏實。稱其為“東打雷。西扯霍(閃電意為扯霍)”。

7、稱某人喜歡佔便宜。稱其為“佔香盈”。開玩笑為“逗散方”。

8、稱某人對別人表示感謝。稱其為“勞萬”。

9、稱某人壞為“拐”;稱罵人為“通人”。稱開始為“尬試”。

10、稱小孩吃奶為“吃嗎”。稱某人氣量小為“氣卡”。

四、方言的溝通和使用一點探討。

豹澥的方言和口語一直延續至今,誰也無法準確地說出豹澥方言和口語有多少條,有些方言和口語無法用普通話正確讀出和正確寫出。隨著歷史文明的不斷髮展,豹澥的方言和口語將越來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同時有些方言和口語、習俗也會隨著小區的建設,城市化的進程,漸行漸遠。但是有些方言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無法退出傳統文化空間,如何有效利用,豐富地方文化。增補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是一個值得拷問的議題。以下列舉四個例子探討:

1、方言也可國際化:世界網球冠軍李娜,地道的武漢人,她在賽場上抱怨老公姜山的那句“譴遠點”。潑辣、嬌嗔的形象躍然紙上,入木三分。武漢方言原來可以這樣國際化。其實此方言的帶有強烈不滿遞進相關的方言是:“譴遠點”、“滾開點”、“爬開點”。

2、方言包含歷史發展的過程:“不服周”。據考證,此方言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上就說過;戰國之後,楚國屈敗於秦,至此周、楚之間近千年的積怨遂告完結。“不服周”就是指不服周朝的管理,世代相傳。保留至今。現在“不服啄”是誤讀誤解了原意。

3、方言中的溝通、教育、應用和價值取向標準的探討。一對小兩口在北京打拼,女孩隨奶奶在武漢生活,奶奶只會說武漢方言。孩子去了趟北京,媽媽讓她上廁所時蹲下來,孩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原來她只聽得懂奶奶說的方言“跍倒”(蹲下)。媳婦埋怨婆婆教女兒一口武漢話。奶奶也覺得委屈,未來的武漢人不會說武漢話,將來在武漢生活買東西甚麼的,把你當“外碼子”(外地人)會吃虧。這說明普通話和方言是否要“雙語”學習呢?

4、方言中的刑法制度。如“對墨子”。據考證,秦代制度殘酷,凡是違法亂紀者,小偷小摸者等等,只要抓住,就會在臉上、額頭上,手上,耳朵上刺字或者做標記,有點像今天的紋身。這就叫做“墨子”。古人不像現在有規範的身份證和戶籍找人、識別人。凡是做了“墨子”的人不論走到何方,一眼就識。後來人們用“對墨子”引申為找人、識別人。此方言流傳至今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