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變革,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企業文化變革,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企業因文化而美好

文化變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研究表明:一家企業要真正實現從舊文化向新文化的轉變,需要5~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比如,通用電氣公司前總裁傑克·韋爾奇實施的文化變革工程歷時12年;IBM前CEO路易斯·郭士納也花費了5年的時間才將舊有的文化體系打破,建立起新的IBM文化,讓大象跳起舞來。

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是不斷更新的過程,這也是文化本身的要求。

一、阻礙中國企業文化變革的五個傳統觀念和行為

無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還是佛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主要構成部分,我們看到的其實都是積極入世、關心世事。儒家強調內聖外王,君子當自強不息;道家強調以無為而有為;佛家強調立地成佛,普度眾生。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的精髓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但是,傳統文化折射在企業文化變革行為上,又有著另外一種狀態。

1.重討論不重行動

喜歡討論,喜歡尋找問題,喜歡評判和發表看法,但是不願意做出承諾和行動。在管理中,發現問題可以說人人都會,但是解決問題卻是人人都躲。如果讓大家討論問題,會得到無數的問題;如果讓大家給出解決方案,會發現什麼也得不到。特別是當人們發現這些方案需要自己去做的時候,就更加不會得到什麼。

2.重他人不重自己

我曾經在很多場合說過這樣一句話:「在中國,大家都活得很辛苦,因為我們用一生一半的時間看別人怎樣活,用一生另一半的時間活給別人看,我們自己該如何活,沒有想過。」可見,我們是以別人為標準的。

3.重形式不重內容

比如,我在看一個行業資料時,業內人士很高興地給我描述:美國排第一,中國排第二。我告訴他:第一、第二之間的差距非常大,不可以第一、第二的形式來看,而應該關注其內容。第一是第二的十倍,第二還有意義嗎?又如,我們很多人都關心中國進入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這個數字自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看什麼樣的中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這才是最關鍵的。

4.重權力不重責任

對權力的崇拜可以說是到了極致,無論是在稱呼上還是在行為上都無法淡化權力的概念。如果注重權力能夠與責任相匹配,也不是什麼壞事,只是可惜人們只是關注權力,並不關注責任。典型的例子是在稱呼上,中國習慣免掉「副」字。更多的人要待遇、要權力,不要責任,甚至在社會上流行,做官要做副的。而人們只對領導者給予關注,用傑克·韋爾奇的話說:「每個人都是臉對著董事長,屁股對著顧客。

5.重綜合不重分析

大部分人的習慣中,喜歡綜合和歸納,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決策都是一個綜合決策,一個折中的選擇,人們不會做原則性的爭論,更不會做嚴謹的分析和論證,因此我們得到的往往是可接受的報告,而不是可行性的報告。

二、企業文化變革流程

企業文化變革歷時長久,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工程。文化問題不會自行得到解決,僅僅實施零星的努力,並不足以支持一個全面、長久的文化變革。文化變革需要時間、耐心和堅持不懈,需要從領導者到員工的徹底努力,需要擁有一套系統的變革流程和步驟。

1.描述現有的企業文化

企業家要意識到企業的文化是如何影響自己和員工行為的,別人對這些行為又是如何接受和反應的。這意味著要學習一些成規,然後再超越它們。文化變革必須在瞭解企業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盲目地進行文化變革有時候甚至會把自己殺死。所以,進行企業文化變革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現有的文化體系。

2.構建新的企業文化體系

每個企業都有自身的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環境的支持,但很多企業對兩者的聯繫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僅僅從環境的要求出發,制定了一些漂亮的、時興的、但與自身不適應的價值觀體系。結果,價值觀成了擺設,人們僅僅記住了這些口號與標語,實際工作中卻依然如故。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那些「我們賴以生存的價值觀」的口號,員工們甚至採取嘲笑的態度。為此,構建新的文化體系時,一定要與企業戰略、企業環境相匹配。

3.制定文化管理計劃

文化變革應該是一種事先做出的考慮成熟、計劃周密的努力,而不是等問題發生時作為補救措施的些許努力或權宜之計。管理者必須預計和考慮現有制度中,哪怕是一個微小的變化將會如何影響到企業中的其他方面。一旦決定進行文化變革,就要制定一個標準的變革計劃,從而規範和指導變革中人們的行為。同時,變更模式的選擇、變革應該牽涉到哪些部門、變革的階段與進度、變革中的計劃人員和執行人員安排等都會在計劃中明白地列出,以保證整個變革工程的連貫性,同時也讓企業明瞭變革所到達的階段。由於文化具有阻礙變革的天然傾向,在制訂變革計劃的過程中,企業家一定要清楚哪些是支持變革的文化因素,哪些是阻礙因素。

4.執行文化管理計劃

新系統的實施給企業文化變革帶來了新生力量,而文化的形成需要強有力的灌輸。僅僅制定一些標語和口號,在企業各種場合甚至員工的T恤衫上貼上口號,並不能讓企業的文化真正發生改變。想要變革成功,必須付出艱辛的文化方面的努力。

執行文化管理計劃之所以困難,在於:

(1)規模本身就是問題所在,尤其是那些規模比較大的企業,讓成千上萬的人共享同一個價值觀、標準是一項艱鉅的工作。

(2)許多企業並不是首次進行文化變革,員工可能已經參與了太多沒有系統規劃的文化變革活動,對於不斷變化的文化體系,已經疲於應付。

(3)信仰、價值觀是非常難以改變的,而這些又是變革企業文化時必須改變的。正是這三點原因,佔用了企業的大量資源,尤其是時間資源。

文化變革是一個全員參與的過程,雖然決策在於企業家和高層管理人員,但執行和鞏固在於全體人員,因此,一定要注意員工行為和觀念上的更新。這就需要系統的培訓,這些培訓包括企業文化理念培訓、員工行為培訓等,目的是讓員工儘可能對新的企業文化系統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最終達到心理上的認同和行為上的一致。

5.文化監控

文化的迴歸性和慣性有時會破壞先前所做的努力,因此,必須對變革後的文化加以保持和鞏固。很多企業有過這樣的經歷:下定決心改變並制定了完善的變革計劃,可是不久就發現兜了一個圈又回到了原點。企業不僅沒有變得更好,反而可能不如從前。

新企業文化系統的實施需要企業家和員工改變現有的工作方式、程序、習慣和傳統,不僅緩慢且具有迴歸性,因此,對新文化進行調控和追蹤,以確保它繼續發揮作用並獲得預期的成果是至關重要的。整個監控工作可以由一個專門的管理團隊負責,也可以動員全體員工互相監督。

三、衡量文化變革成果的標準

1.達成共識

文化的根本功能是凝聚力的功能,簡單地講就是達成共識。很多人認為達成共識是很困難的事情,但關鍵是你是否關注為達成共識所必須做出的努力。達成共識只需要做到四件事情:共同的事物、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舉動、共同的感受。達成共識不是太難的事情,只要我們善用工作環境、工作服裝和工具以形成共同的事物,善用管理制度和激勵手段以形成共同的舉止,善用公司用語以形成共同的語言,善用公司的形象以形成共同的感受,企業的共識也就達成了。

2.形成企業員工的行為習慣

企業文化的個性是一個企業的工作行為、工作氛圍、價值觀、信仰等各方面,但最終會體現在員工的行為習慣上。企業文化對員工的行為具有很大的約束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行為能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處於相同的環境中會有不同的反應,企業新進的員工也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周圍的環境,這些都是企業文化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約束的表現。長期的約束,導致了人們的行為慣性。企業文化影響員工的行為,而員工的行為影響利益相關者的感受,對內,導致了部門、個人之間的互動方式;對外,影響了企業商業活動互動的方式。這兩種互動的方式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率和效益,從而對企業的經營業績產生直接的影響。

3.承擔企業責任,實現社會的期望價值

多年前,我曾經把企業的責任概括為四個方面:

(1)提供好的產品服務;

(2)要有利潤;

(3)不斷提供就業機會;

(4)實現社會的期望價值。

企業責任就是企業得以存在的理由,正像其他的有機體一樣,企業的存在是要有理由的,要麼產品特別好,要麼能提供就業機會,最終是能實現社會對你的期望價值。企業能夠實現社會期望價值的時候,企業文化的價值觀就會形成。換個角度說,企業實現社會期望價值的途徑,內化為企業的價值觀。所以,只有承擔了社會的期望價值,企業文化才有了歸宿。企業文化就是社會期望價值的結合,找到這個結合點,企業就能生存。

總體而言,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文化過程。雖然短期的經濟行為可以用經濟邏輯來解釋,但長期的經濟行為一定會進入文化邏輯。一個人、一個企業都是如此。企業要獲得長久的競爭優勢和永續的發展,必須有企業文化作為支撐,必須培育一種長青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對企業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伴隨企業的歷史而生。自然形成的企業文化大多對企業經營沒有明顯的作用,有的甚至限制和影響了企業的發展,況且,過去成功的因素並不代表未來的成功,甚至之前曾經成功的因素也會變成未來成功的絆腳石。因此,一定要關注企業文化的保持與更新,不斷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只有主動的導入和塑造,才能形成一個深具企業個性和競爭力的企業文化,這樣的企業文化才能對企業經營產生更積極的影響。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企業文化變革道路雖然有阻礙且歷時漫長,也不能短期見利見效,但如果真正得到企業的重視,並有效利用它的特性,在文化變革上保持決心和耐心,堅定不移,堅持去做,就能幫助企業構建新的競爭優勢,獲取新的市場地位。(文章來源:網絡 作者:陳春花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BiMBA 商學院院長 採編:袁財民)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號系信息發佈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