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類人易氣虛血虛,5招調理好氣血

我們形容一個人身體好,通常認為其“氣色好”

,反之,氣血不足則是不夠健康的表現。那麼,氣血到底是什麼,氣血不足時又該如何調理?

氣血是對雙胞胎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滋養著身體,使身體能夠正常的協調運作。氣與血誰也離不開誰,二者和諧,身體就會平安,它們一鬧矛盾,人的身體就會出現危機。

氣血不足的臨床表現非常廣泛,氣虛血虛可單獨出現,也可合併出現:


氣虛則人體陽氣的溫煦及氣血推動作用不足,表現為畏寒肢冷、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等。

血虛則器官缺乏濡養,可見面色萎黃無華、皮膚乾燥、毛髮枯萎、指甲乾裂、視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精神恍惚等。


這3類人易氣虛血虛,5招調理好氣血


不得了,感覺疫情期間,好像中槍了幾條!

三類人最易氣血不足


很多時候,人體已經出現了氣血不足的症狀,但體檢並沒有發現器質性的疾病,即通常所說的亞健康狀態。以下三類人最易出現氣血不足。

兒童


兒童氣血不足若未及時糾正,生長髮育就會遲緩甚至停滯,一旦錯過此階段將很難補回來。


兒童氣血不足多表現為臉色發暗、發青或發白,頭髮稀少、發黃,眼睛不明亮、目光散亂,手腳

不溫,食慾變差,運動後也不想吃飯,精神不振,不愛說笑等,家長們可以照此多加觀察。


這3類人易氣虛血虛,5招調理好氣血


女性


女性以肝血為本,所以氣血不足時常常出現雙目乾澀,肢體肌肉麻木,月經量少,舌體瘦薄,或舌面有裂紋,苔少,脈細而無力等症。婦女氣血不足會影響月經、白帶、懷孕和生產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甚至導致早衰,更年期提前到來。

老年人


老年人的體質處於下滑階段,氣血運行趨於緩慢,代謝能力下降,也容易形成氣血不足


人體的正氣不能運行周身、氣血的濡養功能不夠,會首先體現在四肢末梢部位,其次還會造成肩頸腰背等出現麻木、疼痛、活動不利等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偏癱

因此,想要健康就要補足氣血,氣血暢達才能精神百倍。下面給大家介紹些簡便易行的補氣養血的方法。


Top1調脾胃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內經中的《靈樞•決氣》中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謂之血”之說,認為血液是通過脾胃運化生成的,脾有統攝血液

的功能,所以治療血證必須重視調理脾胃。


這3類人易氣虛血虛,5招調理好氣血


飲食調養可多吃南瓜、山藥、蓮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此外,還可煎服“參芪術茶”。

Top2養肝血


肝藏血,主疏洩,調氣機,有助脾胃運化,因此養肝血是調氣血的根本。中醫認為“肝鬱則脾虛”,鬱悶暴怒的情緒會損傷肝、脾,導致氣血耗傷。


此外,“人臥血歸肝”,科學研究發現,人在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氣、熬夜,也不要讓身體過度勞累。


Top3藥食並用


針對氣血不足,中醫有經典的補益方劑。其中,氣虛多用四君子湯,方劑組成為人參或黨參、白朮、茯苓、甘草。血虛用四物湯,方劑組成為地黃、當歸、白芍、川芎


這3類人易氣虛血虛,5招調理好氣血


氣血雙虧的可以用以上兩個方劑組合而成的八珍湯。嚴重氣血不足的還可以在八珍湯基礎上再加黃芪和肉桂,就組成了十全大補湯。

如果採取食療的辦法,建議氣虛者可以選擇黃芪、白扁豆、大棗、山藥、百合、蓮子、薏米等煮粥;血虛者可以常食當歸生薑羊肉湯,做法是以羊肉一斤,當歸及生薑各三兩煮湯。

Top4勤疏通


中醫認為,“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邪會讓血液瘀滯,經絡不暢,氣血生化受阻,極易導致關節病變、腸胃不適或誘發咳嗽。經常

泡腳、經常做頭部、面部、足部保健按摩消散瘀血,並堅持按揉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等重要穴位,對補氣養血也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這3類人易氣虛血虛,5招調理好氣血

Top5多運動


運動也是調養氣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平時可練習瑜伽、太極拳、養生操等。另外,中醫認為“久視傷血”,所以,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工作、上網課、看手機,應該特別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因為過度用眼而耗傷身體的氣血。


總之,血是氣之根,氣血充盈、顏值高、身體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