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失败教育",学会袖手旁观,细节处提升孩子"逆商值"


缺失的

在小区里面溜娃,经常能看到一些"神操作"父母,今天上午在沙池旁边围观孩子们玩沙。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正往自己的城堡上插树枝,眼看这样操作他的沙子城堡肯定要倒。

缺失的

我都忍不住想要上前去制止他,结果身边悠悠想起他爸爸的声音:"别管他,让他试试。"果然那座沙塔应声而倒,小男孩愣了,随即哇哇大哭起来。爸爸连忙过去说:"我们重新搭起来,换个小点树枝试试?"

明知道孩子插上树枝城堡会倒,为什么不去提醒一下他呢?没想到这位爸爸却告诉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体验失败"。

缺失的

缺少失败体验和"习得性无助"

不知道是资讯太发达,还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隔三差五我们就能看到新闻中因为被父母批评跳楼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就轻生的学生。教育专家表示,现在的孩子,被父母长辈保护的太好了,缺少"失败体验"。

最近在看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史托兹的《逆商》,发现其中对于"习得性无助"的观点,正好能够解释,为什么孩子体验不到"失败"就没办法拥有"逆商",超越困难处境。

缺失的

作者在书中举例:父亲为女儿包办各项事宜,不让女儿应对自己的难题,无意间就将无助感教授给了她。

就像我在沙池旁边遇到的那对父子一样,如果爸爸在孩子第一次插小树枝之前,就阻止他,并且告诉他安全的插树枝的方法。那么孩子可能会在这次游戏中获得满足,但是却丧失了学习如何面对失败,并且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化失败为成功的机会。久而久之,他很有可能会觉得,反正这件事儿我做不成,我得去向我爸求助。

缺失的

做个"袖手旁观"的父母

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与其积极跑位,将孩子的方方面面照顾的很周到。小心保护他们在生活中不遭受到失败的打击、避免让他们失望、保护他们远离焦虑和恐惧。不如学学在适当的情况下"袖手旁观",给孩子一些自己处理的机会和空间。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等等再管呢?

1、 孩子能力足够

举一个非常简单也很常见的例子:孩子独立吃饭。6个月的婴儿不可能独立吃饭,无论怎么激励他,他也没办法吃到饭。但是对于一个2岁的小孩而言,自己吃饭就不是能不能,而是愿不愿意了。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袖手旁观"了。

缺失的

2、 孩子意愿强烈

还说吃饭的例子,孩子8个月其实吃饭的意愿已经很强烈了。如果能克服困难,把食物放进嘴里,那么宝宝就会获得一种"掌控感",因此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手指食物,然后随他自己练习,即便第一天、第二天都吃不进去,也不要忍不住去帮他,练习的久了,自然就能吃到了。

缺失的

3、 试错成本低

试着不好好复习,体验一下考砸的感觉,试错成本远比不好好学习,导致大学无法毕业小得多。在试错成本小的事情上,真的不妨放手让孩子"浪"一把,并且体验一下因果律的效果。然后再从失败中,领会到自己的责任,以及学习如何做出改变,最终翻盘。就像长辈说的:"有些事儿告诉你,你也不会听,还是要自己体会。"

缺失的

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方面,失败风险高的事情,我们要及时阻止。让孩子体验积木被推倒和掉进游泳池完全是两种不同级别的风险。孩子的某个操作马上要撞倒积木,我们可以坐等他们失败,再告诉他你可以重头再来。而走在游泳池旁,却需要妈妈马上出手阻止,这相当于告诉孩子,人生中有些失败是不能轻易去尝试的。

缺失的

另一方面,孩子想要尝试,但是能力达不到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解释一下,他面对的情况。然后再引导孩子找到面对的方式

前阵子儿子的小姨给他们买了一套兵乓球玩具,但是对于他而言可能有点超龄。他和姐姐玩耍的过程中,就体会到了深深的挫败感。发不出,接不到,插在底座上玩都很难打到。于是每次玩这个球的过程都是:开开心心拿出来,崩溃倒地大哭。

我只能过去给他解释了一下,这个运动的复杂性。并且还给他看了世乒赛的录像,告诉他好好锻炼,几年后也能像姐姐这样打到球。并且建议他,可以先进行挥拍练习。儿子听了果然开开心心拿着拍子练习去了。

虽说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应该让他们获得某种自主权,去体会失败和战胜失败的感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放手"。那无疑是很不负责任的,正确的做法是在评估孩子的能力和意愿,以及失败的风险后再决定该如何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