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支撐了印度文明的興起與發展

導語:

公元前6世紀,印度還不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它從政治上分為許多王國、諸侯國以及貴族共和國;在文化上,早期雅利安人的後裔並沒有同被征服的黑色人種的本地居民完全融合。尖銳複雜的種族界限把人們分裂成了不同的社會團體,使民族的融合受到阻礙,並且不同的種族之間不得通婚。這為以後的印度聖人階層的崛起,與佛教的發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佛教文化支撐了印度文明的興起與發展

種姓制度示意圖

印度宗教的興起與發展

婆羅門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古老宗教,許多古代的印度人都信奉婆羅門教,並且接受婆羅門教中關於神劃分人等級的粗俗概念、使人變得越來越不滿和貪婪,致使人們形成陰鬱的人生觀。隨著文明的發展,促使一批有思想的人對舊思想發出疑問和挑戰,印度在這一點上和希臘與羅馬是相似的。有些智人試圖專心致力於宗教的冥想,他們隔絕塵世的一切奢侈和生活的享樂,使自己變為苦行僧來尋求救贖和心靈的安慰。而有些智人則嘗試得更遠,他們敢於捱餓,還以種種的痛苦和不適來折磨自己的肉體。於是,產生了許多的者宗教僧侶和聖人,他們到處宣傳自己的思想,使受苦的人們尋求自己心靈的安慰。

佛教文化支撐了印度文明的興起與發展

《婆羅門之女》油畫

喬達摩王子是宗教大師之中最著名的,也是唯一載入史冊的聖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他的一生,全身心的致力於宗教的傳播。喬達摩是一個年輕的貴族,這注定了他要過一輩子安逸享樂的生活。可是他卻看到命運悲苦的人過著艱苦的生活,他看見了生活的陰暗面。當他看到那些窮困潦倒的乞丐,被疾病折磨的病人,他悟出了人生的真諦:一切的世人都必須受苦受難,並且遲早要死去。

佛教文化支撐了印度文明的興起與發展

喬達摩畫像

關於喬達摩的一則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喬達摩年輕美貌的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當晚,整個家族為喬達摩的兒子舉行了一場極為歡樂的慶賀舞會,而喬達摩卻沒有任何的喜悅。當全家人都進入夢鄉之後,他卻從床上起身,悄悄走進妻子的房間,看了他的兒子最後一眼,趁著仲夏的月光,偷偷地離家出走了。他與大多數同時代的印度教徒一樣,要想得到心靈的寧靜,唯有變成一個苦行修煉者。為此他穿上破爛衣裳,虛心而忠誠地傾聽著婆羅門僧人們的宣講,但他卻依然沒有領悟到世間的真理。從此他開始絕食,任憑自己的身體因絕食而衰弱的狀態,摒棄了一切生活的享受和世俗的困擾,但依然沒有悟出這其中的真理。某天,正當喬達摩在一棵大樹下乘涼時,他的心中回想著他是如何捨棄了財富、家庭、愛情以及人生的一切享樂,他忽然感覺把一切事情都看透了。他滿懷喜悅地站起來,告訴他的朋友們,他得到了真理的啟示,人們開始成群結隊地站在他的面前聽他的講述。人們虔誠地讚頌喬達摩為"佛陀"也叫釋迦摩尼。

佛教文化支撐了印度文明的興起與發展

喬達摩傳教圖

從此他和他的門徒們穿著黃衫到處乞食,行走在恆河流域,傳播新的佛教教義。後來佛教以不同的形式風靡印度大部分地區,甚至跨越巍峨高大的喜馬拉雅山進入中國,並且又遠渡重洋傳到了錫蘭(今斯里蘭卡)、日本和馬來群島。

印度與近東地區的文明交融

在佛陀宣告他的八正道之後的兩個世紀裡,亞歷山大開始侵入印度。當亞歷山大自西北方侵入印度時,印度的政治權力分散,由雅利安人的小諸侯國構成;印度掌握了從近東傳入的字母,而印度本土的文化發展基本處於停滯階段。公元前327年,此時亞歷山大帝國已經成功征服了馬其頓,並用他們的長矛攻擊波斯全境,他的士兵久經沙場,驍勇善戰。亞歷山大率領士兵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兇悍地從山上殺下去,開始猛烈襲擊印度,最後成功到達印度河流域。第二年初,亞歷山大大帝想趁著勝利的喜悅繼續征戰印度,但是由於士兵們的長時間征戰,造成了士兵們的極度疲勞,最後亞歷山大被迫撤軍。亞歷山大讓馬其頓總督直接統治印度河以西的廣大區域,使原有諸侯國國王作為他的副王來管轄河東被征服的狹長領土。然後他卻順著印度河揚帆入海,心中略感惋惜,當艦隊沿海駛行的時候,他又率軍登陸,返回波斯。他這次的入侵時間很短,範圍也不廣,僅僅碰到印度的西北邊緣。

但是它卻是印度與希臘世界接觸的開端,具有深遠的影響。自此,希臘的工業製品、美術與思想,都經過印度河輸入印度。印度建築開始流行採用石頭,連佛像也開始用石頭來雕刻;希臘化的宗教信仰也滲入了印度。

佛教文化支撐了印度文明的興起與發展

亞歷山大大帝油畫

印度諸侯王國的建立

印度有一位叫旃陀羅笈多的國王,他建立了

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對亞歷山大的事蹟十分敬仰和熟悉他急切地想模仿這位馬其頓偉人,成為一名了不起的征服者和統治者。這位孔雀國王招募了好戰兇殘的蠻族,組成了一支強大的擴張軍隊,並且宣佈成為中印度北部地區的領袖。當這個消息傳到敘利亞,亞歷山大的手下將軍之一,被稱為"征服者"的塞琉古,感到十分憤怒,他立即率軍迅速東行,準備來撲滅這個狂妄的旃陀羅笈多。意料不到的是,這個印度狂人竟把塞琉古打敗了。因此,旃陀羅笈多不但贏得了印度河和河西岸山嶽地帶,成為了這一地區實際的統治者。不僅如此,他還娶了一位白色皮膚的妻子,也就是塞琉古的女兒。

這次侵略戰爭的勝利,旃陀羅笈多依靠一生最為重要的事業是為他的孫子阿育王的帝國功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印度歷史上,阿育王是一個典型的古代專制帝王,他長期進攻鄰國,進行軍事征服的擴張戰爭,這是一種專制帝國公認的執政方式。從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32年,阿育王以強權的手段維繫著帝國統治。

佛教文化支撐了印度文明的興起與發展

阿育王柱

那麼阿育王為什麼又把佛教發揚光大?為平民尋求心靈的安靜的呢?相傳阿育王在一次戰爭之後描述了他的內心感受:"這場戰爭讓十萬人死於非命,並且俘虜了十五萬平民,當發現一次征服戰爭竟然造成如此巨大的屠殺和死亡時,阿育王感到深深的內疚和驚恐"。幡然醒悟的阿育王從此以後極力避免戰爭。此時,他統治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只有印度半島南端脫離他的統治,但他不再企圖使用刀劍擴張領土,他決定從精神上征服這一地區,也正因為如此,阿育王的功績始終被後人所紀念。

他對佛教的儀式作了一些修改,大大地促進了佛教的發展。他命人把皇帝詔示刻在全國各地的石頭上,告誡自己的臣民不要說謊,要服從孝順父母,不要屠殺一切富有生命的動物,不以殺生為職業,主人要善待苦難的奴隸,富人要接濟窮人。他在印度境內建造了許多壯麗的佛教寺廟,雕刻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佛陀塑像。他號召臣民學習佛陀的教誨,安分守己,遵循佛教的戒律。不僅如此,他還派遣一批佛教的傳教僧到錫蘭島上傳播佛教,併成功勸化了錫蘭島上的居民。佛教徒們還將灌溉技術和刻石技藝傳入錫蘭,直到現在,錫蘭全國仍然以信奉佛教為主。與此同時,阿育王也派遣傳道者到緬甸去,使緬甸成為另一個迄今為止仍信仰佛教的地方。

印度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隨著阿育王派遣使節到波斯以及歐洲的其他地方宣傳佛教的教義。印度與希臘世界之間已經建立了密切文化交流,並且我們可以確定,這樣的文化接觸顯然影響著印度佛教的發展。從此佛教徒把

佛陀的理論體系變成真正的宗教,進一步把佛像作為神明來崇拜,佛教因此成為一個擁有僧侶、寺廟和儀式的宗教。埃及人和希臘人也逐漸熟悉佛教,並認為佛教與他們崇拜的宗教有很多相似之處。佛陀的雕像甚至隱藏著希臘美術的痕跡,而希臘和埃及關於神靈的各種概念也常常在佛教中出現。這樣,印度的佛教文明開始進入世界文明發展的大舞臺之中。

公元4-5世紀,印度的一位帝王建立了新王朝,這就是著名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重新統一了阿育王時期的領土。印度進入了歷史上被世人稱頌的著名的"黃金時代"。笈多王朝期間,出現了許多十分精美的印度雕刻以及精美的佛教繪畫藝術品。美術家們的壁畫傑作被稱為"歷史上最美的藝術"。當時,印度致力於促進科學發展,像數學、天文學之類學科,漸漸被人們所熟悉。此時期印度的成就遠不止如此,還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詩人,留下了諸多不朽詩篇,這個時期的印度不愧是一個古典的時代。

這個時期印度文化的昌盛、古梵文的復興,和印度教派中的古婆羅門教的恢復有著緊密的聯繫。而印度本土發源的佛教卻漸漸失去了人們的信仰與崇拜,慢慢地已無立足之地,最後,逐漸消亡。但是,在公元67年佛教傳入中國,並在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佛教在日本、中亞、西亞、緬甸、錫蘭等國家和地區也佔據重要的位置。佛教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宗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印度古典時代文化興起發展促進的作用。

佛教文化支撐了印度文明的興起與發展

深受印度佛教影響的中國佛塔

結語:

印度聖人階層的崛起促進了印度佛教的發展,印度佛教文化的發展在古代印度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穩定與經濟的繁榮發展;同時,對印度本土的國家統一有著促進作用。當今印度的佛教文化也是世界文明大花園中一朵璀璨的文明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