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青點校:最早的一篇中國書法理論東漢崔瑗《草書勢》

楊牧青點校:最早的一篇中國書法理論東漢崔瑗《草書勢》

按: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古代的書法理論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我國文藝理論中最寶貴的遺產之一。作為書法家、國畫家,如果不認真研究中國古代的書法理論和繪畫理論,那麼想在書法、繪畫藝術上有所作為,這是痴人說夢話的事情,不學無術這是對不學者的告誡!

楊牧青點校:最早的一篇中國書法理論東漢崔瑗《草書勢》

疑為崔瑗書法《賢女帖》(選自《淳化閣帖》)

釋文:賢女委頓積日,治此,為憂懸。惟心,今已極佳,足下勿復憂念。有信來,數附書知聞,以解其憂。(參考清代嚴可均《全後漢文.卷四十五.崔瑗》)

草書勢》原文:

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爰暨末葉,典籍彌繁;時之多僻,政之多權。官事荒蕪,勦其墨翰;惟多佐隸,舊字是刪。

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兼功並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

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或行筆點畫,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鬱,放逸後奇。或凌邃惴慄,若據高臨危,旁點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絕筆收勢,餘綖糾結;若山蜂施毒,看隙緣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

是故,遠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幾微要妙,臨時從宜。略舉大較,彷彿若斯。

草書勢》白話文:

文字的產生,開始於蒼頡,他描繪那鳥獸蹄迒之跡,用來制定文字。到了後世,典籍越來越多;時世有許多不常見的事,政治有許多權變;官事荒疏了,對古代的文字翰墨就有中斷的現象(按通行文譯為抄襲等,頗為不妥,與前“管事荒疏”四字和崔瑗為什麼要寫這個草書論述的原由不為對應。);有很多輔佐書寫的隸人,刪簡舊文字。

草書的法則,大概還要簡略;順應時勢表明意思,用於倉促緊迫之中;功效加快,與篆隸同樣地使用,愛惜時間節省了精力;這純粹是簡略方面的變化。為什麼一定堅守古老的體式呢?

觀看它的形象,低昂都有它特有儀態形勢;方呢不合量方形的曲尺,圓呢不合量圓形的圓規。抑左揚右,看去象是傾斜的。像獸踮起腳鳥聳起身子,想在飛走離去;像狡兔突然受驚,將奔馳還未奔馳。有的行筆點畫之間的樣子,形狀像似連珠,筆畫完了而墨跡相連。蓄積壯氣心情悒鬱不快,縱放出來就會發生奇異的情景。有的像迫近深邃而恐懼戰慄,抵據高處面臨危難;旁點偏斜相附,像螳螂抱著枝條。筆畫完了要回收筆勢,有如將餘剩的線縷纏繞起來。有的如山蜂施放毒氣,沿著那罅隙進行;有的像那騰蛇入穴洞,頭進去了尾還垂在外面。

所以遠看它們,那摧崩的氣勢呀像洶湧的波濤傾岸奔涯;湊近去察看它們,畫也不可移。它的要妙之處,就在於當其時其畫採取的適宜的做法。這裡略舉大概,彷彿就如此吧!(上白話文中部分文字選自“黎克明新浪博客”2014年發出的譯文。)

注1:或行筆點畫,在通行文本中行筆、畫三字散佚缺失,今據上下文關係和詞語表達內容與方式,予以補註。

注2:對個別字進行拼音標註。

勦,音jiǎo,同剿,意思是滅絕、消滅、中斷。如,南朝梁沈約《恩倖傳論》:“構造同異,與樹禍隙,帝弟宗王,相繼屠勦。”

巇,音xī ,意思是縫隙、乘機、伺機。如,韓愈《釋言》:“不能奔走乘機抵巇以要權利。”

漼,音cuǐ,意思是水深。如,《詩·小雅·小弁》:“有漼者淵。”

注3:崔瑗(77年-142年),字子玉,東漢涿郡安平(今屬河北)人。年輕時遊學京都洛陽,與張衡、馬融等為伍,官至濟北相。崔瑗書法師法杜度,擅長章草,在書法史上地位顯要,人稱崔、杜。後來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草聖”。對於崔瑗的草書,後世評價很高。“草聖”張芝自雲“上比崔杜不足”。三國時魏人韋誕稱其“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雲:“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絕望之意。”作品疑見於清代嚴可均《全後漢文.卷四十五.崔瑗》,著有《草書勢》。

注4:《草書勢》是談論草書技法的,用比喻的手法加以描述,其詞藻之麗開後世唐代孫過庭《書譜》之先河,原文見於《晉書列傳·第六·衛恆傳》。這是中國歷史上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篇書法論文,是專門論述草書的,記錄了崔瑗對草書藝術的審美與感受。

注5:本“點校文”參用了《書法空間》、《古今文字集成》、《360doc個人圖書館》等圖文和網絡上的相關作者文字,在此一併鳴謝!2020年4月26日楊牧青於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