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真的只是上火了嗎?

口瘡是口齒科常見病,老幼皆可發病,以青壯年較為多見。

臨床見證,分虛實兩種類型。實證分脾火上蒸,心火上炎兩類;虛證又分心陰虛,脾陰虛,腎陰虛三型。

在治療上,脾火致病,以清熱涼血消腫為法,選用清胃散;心火上炎,以清心利尿導熱為治,用導赤散;

心陰虛,宜滋陰清熱,養血安神,選用歸芍天地煎;脾陰虛,宜滋陰清熱利溼,多用甘露飲;腎陰虛,宜滋陰補腎,清降虛火,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

上述分型論治諸法,迄今仍相沿用。


口腔潰瘍真的只是上火了嗎?


但在臨床診治中,因陽虛而發口瘡者也屢見不鮮。

1 脾胃虛寒口瘡

主症:患處潰爛色白,周圍不紅腫,數量少,時發時愈,伴有舌質淡苔膩白,四肢不溫,大便稀溏,脈沉虛等。

脾胃屬土,同居中焦,主運化為後天之本。若脾胃虛寒,運化失調,乃生溼邪,上潰於口,溼腐肌膜而成口瘡。

《外科大成》:“口瘡,肢冷腹痛,便溏食少,中焦虛寒也,附子理中湯主之”。

治以溫中健脾,益氣化溼,收斂潰爛。

方用理中湯(《傷寒論》)。

症見潰爛久不愈者,加蒼朮、茯苓健脾去溼,收斂潰爛;大便溏瀉,兼口內潰爛,加白扁豆、炒山藥健脾去溼;肢冷腹痛,兼口內潰爛,加制附子以增陽補火,溫化溼邪,收斂潰爛作用。

2 脾胃寒熱錯雜口瘡

主症:患處潰爛面色白,周圍不紅腫或微紅,數量少,時輕時重,久不癒合,伴有口渴,嘔吐酸水,脈象遲弦等。

脾屬陰土主升,胃為陽土主降,兩者調和,相互為用,化生氣血供養全身。若脾胃升降失調,溼濁上漬,腐蝕肌膜,則發為口瘡。

治以溫中散寒,清熱燥溼,癒合潰爛。

方用連理湯(《證因脈治》)。

若見潰爛周圍不紅腫,加茯苓健脾滲溼;潰爛面周圍紅腫,加苦參清熱燥溼;腹瀉而發口瘡,加白扁豆、炒山藥以健脾止瀉,癒合潰爛。

外吹陰陽散(《外傷大成》)方:乾薑、黃連各等份,共研極細面,吹撒患處,每日2~3次。可使患處陰陽調和,除溼化濁,潰爛癒合。

口腔潰瘍真的只是上火了嗎?

3 中氣不足口瘡

主症:潰爛周圍不紅腫,或微紅腫,數量少,時輕時重,勞倦則加重,氣虛發熱,口渴喜冷飲,少氣懶言,脈洪虛軟。

脾胃同屬中焦,為升清降濁之樞。若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升降失調,溼濁上漬,淫於口舌,發為口瘡。

《外科大成》:“口瘡,如發熱飲冷者,上焦虛熱也,補中益氣湯”。

治以健脾補中,益氣昇陽,癒合潰爛。

方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症見潰爛周圍發紅,加梔子、丹皮清熱涼血;潰爛周圍不紅,加茯苓健脾滲溼;潰爛面色黃,加苦參清熱燥溼。

外吹柳花散(《醫宗金鑑》):黃柏、青黛各3克,肉桂1.5克,冰片0.3克,共研細面吹撒患處,每日吹3次。

4 腎陽虛口瘡

主症:患處潰爛面色白,周圍不紅腫,數量少,久治不愈,舌苔白膩,腰脊痠痛,大便溏,小便清長,下肢不溫,脈沉弱,尺脈更甚等。

腎為陰陽之宅,主命門之火,能溫煦五臟六腑。若腎陽虛弱溫化失常,寒溼上泛於口舌,溼腐肌膜,則成口瘡。

《外科大成》:“口瘡,腰脊痠痛,形寒,下肢欠溫,小便反多,脈沉弱,桂附八味丸治之”。

治以溫補腎陽,以資化源。

方用桂附地黃湯。

症見潰爛不癒合者,加蒼朮、石菖蒲醒脾化溼,收斂潰爛;潰爛周圍發紅,兼有下肢常覺冷感,屬浮陽越於上,陰寒伏於下(上熱下寒),減去制附子,用肉桂引火歸原,復入其宅。


口腔潰瘍真的只是上火了嗎?


5 口瘡局部辨證要點

實火口瘡:發病急,病程短,口瘡周圍紅腫突起,瘡面大小不等,數量多,甚則融合成片,疼痛劇烈,進食、說話時尤甚等。

虛火口瘡:發病緩,病程長,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口瘡面大小不等,周圍微紅微腫,數量少而分散,疼痛較輕等。

陽虛口瘡:發病緩,病程長,久治不愈,口瘡色白量少,周圍不紅腫,或暗紅微腫,一般無痛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