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 | 疫情下的食品安全

深析 | 疫情下的食品安全


深析 | 疫情下的食品安全


“不敢點外賣,不吃三文魚、肉、水產海鮮、豆製品、涼拌菜,除了炒蔬菜,已經不知道該吃什麼才好。”北京的劉女士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短短兩週之內,很多家庭的餐桌飲食已經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而這一切源於6月11日起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發生的集聚性疫情反彈。

  • 6月11日,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結束了連續56天沒有本地報告新增確診病例的狀態。


  • 6月12日,當日北京確診的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的活動軌跡中,包括北京新發地牛羊肉交易大廳,新發地牛羊肉交易大廳停業。


  • 6月13日,新發地市場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北京的主要商超企業連夜下架全部三文魚。


  • 6月15日,北京市朝陽區、豐臺區、門頭溝區、大興區等地區相繼啟動戰時機制,重返“戰時狀態”。


  • 6月19日,新聞發佈會上介紹,在新發地市場環境採樣中,豆製品局部售賣區域陽性樣本較多,建議市民妥善處理。


  • 6月20日,北京市通報百事食品(中國)有限公司磁魏路分廠監測到新發地批發市場輸入型病例。


  • 6月24日消息,據媒體報道,近日百事公司大興分廠再次報告3例確診病例。


這一波針對北京新發地的市場所引發的食品安全討論,大家從對從三文魚開始、到牛羊肉、豆製品、薯片可樂,甚至有人在談論蔬菜和瓜果梨桃...

生產薯片的車間有工人感染,薯片還能吃嗎?

三文魚案板發現病毒,海鮮還能吃嗎?

採樣陽性樣本多,豆製品也不能吃了嗎?

肉製品加工企業感染率會更高嗎?

隨著疫情的控制與發展,秦小皇今天和大家聊聊:食品、我們和病毒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病毒是怎麼傳播感染的】

在新發地市場的綜合交易大廳,確實發現在很多的部位都檢測到了病毒。證明了病毒在特定的環境裡邊,發生了比較嚴重的汙染,那所以出現了很多的確診病例。

但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調查,主要可能性仍然是人接觸了被汙染的物體表面,把病毒沾染到手上,然後又接觸到自己的口眼鼻,使黏膜感染病毒。

這種方式在傳染病的流行病學上,叫汙染物傳播

其次,病人的飛沫直接噴濺,導致跟他近距離接觸的人也感染了,這是飛沫傳播。

深析 | 疫情下的食品安全

還有就是感染者打噴嚏、咳嗽、說話等行為,把某些公共物品沾染上了病毒,如扶手、玩具、餐具等,然後其他人又接觸被汙染的這些物品表面。把手弄髒再接觸口眼鼻這些部位,導致另外一個人的感染,這個是間接接觸傳播。

也變相的造成了另一輪的汙染物傳播,因為感染者接觸過的東西都成了攜帶病毒的汙染物傳染體。

據此,多位專家曾推測,此次的新冠病毒傳播,一個可能性是,病毒經由通過冷鏈運輸的進口三文魚傳播至國內。其中,三文魚本身不會是中間宿主,它很可能是被汙染物。

此處需要注意,宿主和攜帶是兩個概念,切三文魚的案板上攜帶新冠病毒並不等於三文魚就是病毒源。

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醫學教授金冬雁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稱,

海鮮不太可能作為一種傳染源,因為魚類作為低等生物,魚類病毒傳染給人的情況幾乎沒有發生過。而且現在沒有證據表明病毒能夠在魚身上覆制,也就是說三文魚本身作為病毒載體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另一個初步判斷是,新冠病毒此前有一個隱性的人傳人傳播鏈,病毒的傳播性不強,而輕症感染者容易自愈,很可能傳著傳著就中斷了。但經過人流彙集且環境潮溼的北京新發地農貿市場,病毒汙染市場後,形成規模性爆發。

所以,不管是哪種可能性,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空氣中的飛沫和人與人的密切接觸。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這個病毒可以通過進食食品而感染。


【病毒存活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此前,有傳染病醫生分析,此次北京疫情發生地和湖北武漢疫情的爆發地華南海鮮市場情況存在相似之處,都與海鮮市場的環境及特性有關。

海鮮市場的潮溼環境利於病毒存活,再加上海鮮大都要求低溫存儲,使得海鮮市場病毒存活時間比其他環境要長,傳染幾率大。

吉林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李天寶表示,一般病毒在離體之後,存活時間會有一定的限制,溫度越高,離體存活時間越短,溫度越低,存活時間越長。低溫環境利於病毒存活更長時間

深析 | 疫情下的食品安全

而目前為了食材保鮮,冷鏈運輸是目前肉食類運輸的主要辦法。低溫,反而是病毒的天然寶庫。

智利共有近17萬人確診新冠病毒,單日新增6509人。秘魯共有22萬人確診,單日新增5961人。南美洲國家疫情目前無法得到有效控制,這些國家同時又是我國海產品主要交易對象。

冷鏈運輸很可能是病毒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方式。如果病毒在運輸起點就汙染了貨物,很可能直到擺上餐桌都還具有活性。

天津憑空而來的新增確診病例,也恰好證明了冷鏈的嫌疑。

“新冠肺炎病毒特別‘不怕冷’,在零下4攝氏度該病毒可以存活數個月,在零下20攝氏度該病毒可存活20年。”李蘭娟說,“這解釋了為什麼幾次病毒都在冷藏食品較多的海鮮市場被發現

,病毒完全是可以被跨國轉運的。”

深析 | 疫情下的食品安全

據丁香醫生引述專家觀點,三文魚在捕撈、處理、運輸、售賣等過程中都有可能被汙染。病毒可能主要來自於兩個途徑:

1. 被汙染的三文魚,將病毒帶入國內。

魚類在整個捕撈、加工、運輸鏈路上一旦有人感染並將病毒帶到食品中,就存在被汙染的概率。而且,三文魚需要冷鏈運輸,延長了病毒的存活時間。

2. 銷售時,市場流動人員或工作人員汙染了三文魚生鮮區域。

三文魚在售賣時,分割、剃刺等環節全程暴露,很容易沾染病毒,而且食用刺身以生食為主,更容易造成傳播。


【食品安全上日常如何防護】

對於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魚類、肉類,最需要做的是徹底煮熟——新型冠狀病毒對熱敏感,56℃加熱30分鐘即能有效滅活病毒

所以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表示:未發現食用海鮮感染證據,但儘量別接觸生魚生肉。建議食物處理前後要徹底洗手,生熟案板分開,以及食物和飲用水要徹底加熱煮熟煮透。

疾控中心建議水果去皮食用,常用的廚具餐具可蒸15分鐘消毒。

人民日報發佈了最新的疫情防控指南,其中著重標出了這麼一段話:

特別是處理生的肉、禽、水產品等之後,要使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至少20秒。

不要在水龍頭下直接沖洗生的肉製品,防止濺灑汙染。

購買、製作過程接觸生鮮食材時避免用手直接揉眼鼻。

另外還有生熟分開,不吃生的水產品等。

國家衛健委也發出了重要提醒:生肉別用水龍頭直接沖洗,處理後洗手至少20秒。減少生肉上的致病菌隨著沖水而四濺,造成感染的風險。

但不是說為了絕對安全,不吃魚、不吃肉、不吃跟冷鏈運輸相關的任何東西,那就有些矯枉過正了。

6月19日,為評估我市存在的疫情風險,秦皇島市疾控中心聯合監督管理局對中心城區大型超市的進口冷凍食品相關環節樣本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深析 | 疫情下的食品安全

本次檢測對我市六家大型超市進口冷凍食品:三文魚、進口蝦類、冷凍豬牛羊肉類食品的銷售、儲存環節進行採樣,此次共採集環境及樣品71份。


結果均為陰性。


只能說病毒確實有可能借低溫環境長期存活。但冷鏈的感染能力極低,不然也不會藏了半年才被發現蛛絲馬跡。

我們買回來的食材,經過清洗、加熱等工序,病毒是不會存活的。食品如果有汙染,它的感染就是經過手這個環節。

也就是說食品,比如說海鮮也好,或者說肉類也好,食品本身你吃它不會傳染新冠病毒,但是由於你在觸摸食品的時候,你的手沾了病毒,又摸你的口鼻等等,導致病毒進入你的體內,而不是直接吃它導致你被感染。

歸根結底,我們所需要防護的,還是人際接觸傳播的風險。

勤洗手、戴口罩不是一句空話,在社會交往中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傳染風險。


所以啊,

該吃吃、該喝喝,

常態化防控是持久戰,

魚肉蛋奶果蔬茶...啥都不吃,

最大的可能就是病毒活的比你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