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有了孩子反而更討厭父母的行為?原生家庭之罪從何而來

一篇網絡長微博引發熱議,大意如下:

“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可我有了孩子之後,反而增加了對他們的厭惡。我的耳邊整天充斥著他們那堆老掉牙、不合理的育兒觀。現在想想,如今的我談不上心理健康,但能安全長大,實在是萬幸!“

沒想下面竟然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共同點是他們大多來自80後的新手父母,回覆的內容大多充斥著各種對父母的控訴,大致歸為以下幾類

  • 他們總是對我十分苛刻,一丁點小的錯誤就要受到嚴重懲罰,不允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
  • 他們總是有很強的控制慾,必須和他們的道德標準保持一致,例如孝敬父母、尊重長輩,不允許違背父母的安排;
  • 必須對他們所做的一切感恩戴德,接受他們所給予的一切,即使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也必須滿心歡喜的接受;
  • 認同他們所有的人生經驗和領悟
    ,時刻謹記“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同時,他們也表達了新一代父母養育孩子的育兒基本原則:愛與自由。鼓勵孩子勇敢探索人生,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一切,幫助孩子充分汲取生命養分,獲得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為什麼我們有了孩子反而更討厭父母的行為?原生家庭之罪從何而來

新手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經常會折射老一輩錯誤的教養行為,從而引發更深層次的矛盾

為什麼我們有了孩子反而更討厭父母的行為?原生家庭之罪從何而來

相對於老一輩的資源匱乏、獲取知識的渠道狹窄,新手父母能接觸到的教育渠道簡直五花八門。

根據《*省"80後"父母育兒觀念及育兒現狀的調查研究》——在“80後父母”中,有37.1%的父母認為書籍是最主要的來源,有16.8%的父母認為網絡論壇成為普及他們育兒知識的重要陣地,由此可見,有超過50%的“80後”父母自認其育兒觀已受到書籍、網絡的較大影響。在育兒的金錢方面花費較為理性,能勝任父母角色但需要專業指導,與祖輩教育衝突存在但大多能接受理解。

通過各種網絡和書籍傳達的育兒經驗,很多年輕父母猶如醍醐灌頂一般,驚呼道:“原來孩子還可以這麼養?為什麼我的父母在童年時期對我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是錯誤的?

  • 當我們結束了累的像狗的工作後,回到家還要轉變心情,陪孩子做遊戲、讀繪本。心裡暗暗想的是:為什麼我們的童年沒有如此耐心細緻的陪伴?
  • 當我們的孩子把食物打翻弄了一身,我們不僅沒有責備孩子,反而還要安慰孩子:“沒關係,別緊張,換一身乾淨的就好。”心裡暗暗想的是:為什麼我們的童年不能如此包容和理解?
  • 當我們的孩子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感到沮喪時,我們總是想辦法打開他內心的大門,試圖和他交流彼此的想法,讓他更加勇敢。心理暗暗想的是:為什麼我們的童年總是不被尊重,在父母那裡會受到更嚴重的鄙視和打擊?

很多新手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年,會有一種時空紊亂的錯覺感,這表現在:彷彿自己的人生回到了和孩子同樣的時期,試圖通過自己幼兒時期的經驗和教訓,在自己孩子身上彌補這種童年缺陷,從而使自己獲得某種精神上的安慰。

為什麼我們有了孩子反而更討厭父母的行為?原生家庭之罪從何而來

而這一安慰往往會引發年輕父母對老一代人的控訴,他們甚至需要用自己的行為來向父母證明:同樣身為父母,為什麼我能做得如此好,而你們卻做的如此糟糕?

他們會用與自己父母相反的,完全背道而馳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教育方式看起來更加明主和自由。而他們這種行為動機的背後,其實是在向父母證明:如果你們能在年輕時像我一樣養育孩子,我會比今天的我,更加的優秀。

為什麼我們有了孩子反而更討厭父母的行為?原生家庭之罪從何而來

兩種教養方式的不同,正在將年輕一代父母的思想分裂

小麗的兒子今年剛上幼兒園,在經歷了一段完全受原生家庭操控的命運後,她和新一代很多父母一樣,不希望在自己兒子身上看到老一代的教養痕跡。她們讀了太多的養育書籍,認為孩子的到來和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無關,是一種愛和生命的延續傳遞。她說,她會鼓勵孩子做任何法律道德範圍內允許的事情,只要他快樂。比起穩定的工作和家庭,她更希望兒子擁有一個有趣的人生。

生活中像小麗這樣思想很酷的父母其實很多,他們把絕對的“自由和民主”交給孩子,讓孩子一出生就手持著方向盤,控制自己人生的方向。他們在儘量弱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界限感,相對於說教,他們更在意的是,把孩子推向五彩繽紛的世界,讓孩子自己的探索,去感受,去形成自己的價值理念。

在老一輩看來,養育孩子更偏向於“實用性”。

60多歲的張大媽說,雖然希望自己的孫子學習用功,將來能考個好大學,有所成就,但並不希望他成就過高。張大媽看過很多出類拔萃有出息的孩子,後來讀碩士、讀博士,可因為學業耽誤了婚姻的也在少數。有的孩子留學國外後常年不回家,老人生病住院都要自己一個人請護工照料,養兒防老是一件不得不面對的實際情況。面臨社會上的“二胎催生現象”,她作為老一輩人,害怕孩子孤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害怕自己在年老時的照顧,會對一個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

為什麼我們有了孩子反而更討厭父母的行為?原生家庭之罪從何而來

兩代人在養育孩子之間的鴻溝,並不僅僅是在最初的生育動機和目的上,更多的是教養方式的不同。當年輕一代將自己的養育方式傳達給老一輩時,他們往往對很多做法表示多此一舉。面對幼兒的任性和調皮,老一代傾向於直接和實用的教養方式,例如,直接滿足孩子的需求,阻止哭鬧,在年輕人看來是一種溺愛行為。而“別廢話,打一頓就好了。”在年輕人看來更為簡單暴力。

當被這兩種教養方式撫養大的孩子如今成為新一代父母后,隨著“愛與自由”教育理念的衝擊,他們或多或少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有所抱怨。顯然,兒時受父母掌控越多的年輕人,目前面臨的情況更加坎坷。當他們在育兒過程中,好像有兩個“我”在將他分裂,一個是來自原生家庭傳統模式的“我”,一個是被各種育兒書籍思想所灌輸的“我”。

為什麼我們有了孩子反而更討厭父母的行為?原生家庭之罪從何而來

分裂的表現:

  • 對待自己和對待父母的行為採取雙重標準。往往能輕鬆接納自己和孩子身上的行為,而無法忍受父母身上微小的瑕疵;
  • 利用現代育兒觀念綁架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愛與自由”反而成為一種攻擊父母思想陳舊,作風老派的利器,
  • 對孩子過分的“自由”,導致對父母無比的“苛刻”。很多年輕父母將周圍的資源全部都用在孩子身上,四個老人一起養育一個孩子的也不在少數。當與孩子的要求,與老一代的教育觀念產生相反意見時,往往以滿足孩子的意願為主,加深了與老人之間的矛盾;
  • 以書本模式對待孩子,以老一輩的教養習慣對待父母。年輕父母有時只是單純想通過書本的力量改變孩子,避免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卻沒有用其觀念改善自己與父母的關係。

當他們不能很好的處理兩個“我”之間的關係時,不論自己與自己的原生家庭,還是對下一代的教養上,都是分裂的。

為什麼我們有了孩子反而更討厭父母的行為?原生家庭之罪從何而來

經常抱怨原生家庭之苦,無法對個人成長起到正面引導作用。

養兒方知父母恨

的根本原因在於,自己無法認清自己目前的真實處境,習慣將自己糟糕的一面推卸給原生家庭來承擔,而好的一面往往歸功於自我學習和成長。

當人們習慣用雙重標準來衡量人和事物時,他們只能讓自己表面看起來很好,並不能讓自己做到真正的成長起來。

在國內一檔訪談類節目中,嘉賓周軼君提出一個觀點——孩子是父母的祖先。提出這個觀點的原因是,一個人出生時就帶有這個家族時代遺傳的基因密碼,而這種密碼包括追溯到祖先的行為及思考模式,而我們不過是父母以及整個家族的延續。

為什麼我們有了孩子反而更討厭父母的行為?原生家庭之罪從何而來

除了疾病以及生理上的遺傳外,這種解釋也可以運用到行為模式上,例如:

一個從小在暴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有暴力行為的概率更高;

一個從小生活在重男輕女環境中的孩子,成年後大多數會歧視女性。而作為女性,這種低自尊會影響一生;

一個從小被掌控和安排的孩子,成年後大概會形成兩種極端,懦弱或者喜歡操控他人。

因此,當人們在控訴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不良影響時,首先應該做的,是審視自身攜帶的各種基因密碼,追溯它發生的來源,正視整個家族體系所潛藏的各種問題,從改變自己做起畢竟,把一切罪過推卸給原生家庭,除了會帶來一些心理安慰,什麼也改變不了。

為什麼我們有了孩子反而更討厭父母的行為?原生家庭之罪從何而來

與原生家庭和解的背後,是與自己和解

只有充分的瞭解了自己後,才能有機會去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瞭解父母的真實處境,瞭解他們行為模式中潛藏的基因密碼,體會他們的感受,不止我是受害者,他們也曾經是。當人們做到和對方產生共情時,才有給自己和對方改變的機會。

為什麼我們有了孩子反而更討厭父母的行為?原生家庭之罪從何而來

可以嘗試做以下行為:

  • 瞭解自己家族的歷史,傾聽父母童年時期發生過的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利於幫助我們瞭解他們價值觀的形成;
  • 瞭解父母與上一代之間的關係,
    在腦中刻畫他們童年時期所接受的教養模式,有利於幫助我們理解他們在養育過程中的行為;
  • 瞭解父母在我們童年時期所處的境遇,貧窮還是富裕、從容還是緊迫。畢竟和教養問題相比,解決那些艱難的境遇顯得更加緊迫。
  • 瞭解那個時代背景,畢竟“原生家庭問題”並不是一個家庭所面臨的問題,而是整個時代。

即使做了上述事情,也要時刻謹記:無論如何,改變任何人,包括改變父母,並不是我們的真實目的。我們的人生沒有改變任何人的責任和義務。甚至,我們不需要強迫自己去體諒他人,原諒那些真實發生過的傷害。

我們只是需要在原生家庭的情感依附關係中,做一個理性的告別。畢竟,我們每一次對原生家庭的控訴,並未將我們帶向光明的一面,反而將我們牢牢捆綁在一起往泥潭中下墜。只有溫和且有力的解開這條繩子,我們才有雙臂擁抱自己。只有與自己真正的和解,才能回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軌道上,瀟灑的闊步向前。

我是劉照夕,一位杜絕雞湯,只有乾貨的情感作家,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一定讓你收穫到不一樣的情感觀點。

這一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一下當下與父母、與孩子保持著怎樣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