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下二手房的保值增值思考

昨天晚上看到一個關於房地產的問題,心血來潮碼了一通字,現在整理一下作為一個單獨的帖子發出來大家討論一下,希望各位看官求同存異。

2016年以來這一輪的房價上漲,已經把房地產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金融行業,不然大老闆不會說房住不炒。大部分銷售的房子其實是金融證券。近年來交房的小區,多數不到50%的入住率,相當一部分連30%都沒有。買得起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的房子的,有幾個缺房子住?大家都拿買房作為一種保值增值的手段,960萬平方公里都參與了這一輪史詩級的炒作。問題在於,高位買進的房子真的能夠更高位賣出去嗎?

首先我想討論流動性的問題。金融資產最可貴的品質是流動性,其價值隨著流動性的缺乏而指數級遞減,沒有流動性的金融資產是沒什麼價值的。

香港李老闆13年開始賣資產,15年左右完成大部分出讓,順利換成外幣出海,這個操作對時間和政策的拿捏是神級的。國內不少愣頭青當時還嘲笑李老闆錯過了16年以後的暴漲。關鍵問題在於,對於和記黃埔這種跨國公司來說,美元英鎊才是硬通貨,15年是大規模換匯出海的最後窗口,換句話說,14、15年是中國資產以美元計價的最高點,後面的你漲兩倍三倍已經沒有意義。對美元來說,國內的資產在2015年以後基本已經失去流動性了。

從人民幣流動性來說,購房者2017年買入時候已經是相對高點,房地產開發交房週期是2年左右,主要城市的限售政策要求取得新房不動產證在3到5年後,才能銷售。那麼即便按照最順利的時間估計,至少5年才能上市銷售,本質上買的是至少5年限售並且每年都在嚴重超發的大小非。

即便是現在二手房已經嚴重積壓,價格是呈下跌態勢, 更何況到2022年以後?同時政策留給二手房出貨的通道是越來越小的,因為二手房和地方財政關係不大。政府一定會繼續明裡暗裡出臺政策限制二手房的交易,確保新房的銷售,從而確保土地財政。5年之後新生兒會跌到一個什麼程度?哪裡還有什麼接盤俠。按照國人的習慣,自住房率速度提高很快的,到最後你連租都租不出去,到時候大家手裡一堆房子,誰租誰的?誰買誰的?一不小心這個金融資產就會變成死資產。

從價格上說,按揭購房者付出的真實購房成本,實際上是在目前已經高企的房價上面接近翻倍了的,原因在於每年5%至6%的按揭貸款,按30年計算的話,基本要在目前總房款基礎上乘以2。那麼有的人會說,20、30年以後貨幣會貶值很厲害,實際房款不會那麼高,屆時收入會增加。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不是很好的行業,普通民眾的收入水平很難達到5%的增幅。諸位捫心自問,2010年到目前10年時間,城市基層實際收入在扣除通脹以後,有多少增長?一般工薪階層收入也許增長了一倍左右,但是綜合物價水平,應該增長了不止一倍。

最後,由於設計、建設和維護上的問題,大家不要指望十幾二十年後現在這些高層住宅會有什麼舒適度,很多物業不好的,會變成貧民窟和閒散人員聚集地,遑論什麼增值保值。

地產最高峰在已經過去,一般高層住宅沒有長期持有的價值,17年之後花六個錢包和20年的心血供出來的就是個笑話,以後的歷史一定會對這一筆濃墨重彩。作為類金融行業,房地產從來都不會實現共同富裕,而是迅猛加劇貧富分化的工具。如果不能及時變現,六個錢包的努力終歸南柯一夢。這一輪參與炒房的散戶絕大部分都會變成血虧,只有很小比例是賺到真金白銀的。

我在這裡從來沒有說房地產會崩盤,價格會下跌的事情,這個事情讓歷史去答覆,我們不用在這裡扯。相反近期隨著政府主導的土地價格的節節攀升,主要城市新房價格是小幅上漲的,但是這個是土地市場和新房市場,跟散戶沒關係。我想在這裡討論的是:當購房者買到新房之後變成二手房,從二手房流動性、二手房變現週期,二手房價格,二手房折舊幾個維度討論這一輪買房成功實現保值增值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