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時代的吶喊與彷徨

最近上課學及中國現代文學史,又再一次遇到了魯迅先生。心裡多了些感觸,趁著這三分鐘熱度,想寫些東西,筆者深知自己筆力思想皆不行,讀者還請將就著看。

魯迅,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談革命你避不開,談文學你更是避無可避。其對於現代小說的發展的貢獻是開拓性的,現代小說自魯迅開始,《吶喊》《彷徨》更是中國現代小說的藝術高峰。中國現代文學缺少了魯迅先生註定是殘缺的。時至今日,關於魯迅先生仍有諸多的讚譽以及爭議,但毫無疑問,偉大長存。

但今天,我們不去探討他的偉大。姑且去看看魯迅先生在時代中不足為他人道說的悲哀,看看他的吶喊與彷徨。

魯迅:時代的吶喊與彷徨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前的生活大抵是艱難曲折的,帶著滿腔的熱血,抱著救國救民的信念踏上了留學學醫的漫長路途。在那次足以改變魯迅先生的事件過後,魯迅先生受到很大刺激,深深感到:"醫學並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和看客","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他們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提倡文藝運動了"。魯迅先生的思想不可謂不深刻。但事實證明,這是一條遠比學醫更加道阻且長的道路。

不同於教材上省略的說法,在新文化運動揮斥方遒之前,魯迅先生在奉母親之命結婚開始投入文學活動後,並非一路坦途,在此之間,有著長達十年左右的沉默期,他默默的思索著。"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於是以我所感者為寂寞"。這段話應是當時心境的最好心境。

後來的大家都知道了,新文化運動,魯迅先生走上了他最好的舞臺,發表一系列文章,分析社會問題,批判專制思想、文化道德。他的文學創作不僅深刻批判了中國國民劣根性,傳達了現代思想和觀念,而且以卓越的文化成就,為文學革命提供了實績。正如小說集《吶喊》之名,這不吝於時代的吶喊,要叫醒生活在鐵屋子裡的昏睡的國民。

魯迅:時代的吶喊與彷徨

魯迅先生的思想深度卻是常人難以企及,其言其行放到今日仍具有指導意義,他對於當時社會的洞見依舊能直指當今的社會問題。"從來如此,便對嗎?""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這些話讓人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深度。

可越是思想深刻的人越是容易彷徨,越是容易痛苦。寫於五四退潮時期的《彷徨》應是魯迅先生後半創作時期的寫照。不同於《吶喊》具有充沛的反專制反傳統的熱情,表現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啟蒙的特色,深刻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專制文化傳統的弊害,刻畫了一群"老中國的兒女"—沉默的國民的靈魂。在某種程度上說,《彷徨》更多的是為自己的。《題》一詩中如此寫道:"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這部小說集比較幾種地描寫了在歷史變動中掙扎浮沉的知識分子的命運,以及他們的軟弱、動搖、孤獨、頹唐的精神狀況。這又何嘗不是魯迅先生自己的寫照。

魯迅:時代的吶喊與彷徨

《祝福》中面對著祥林嫂對有無鬼神的問答,我答道:"說不清。""我"不是不能夠給祥林嫂一個安慰性的回答,可然後呢?所以選擇了逃避。《在酒樓上》的呂緯甫與"我",一個銳氣盡消,變得迂緩而頹唐,一個仍在堅守。仍在文藝陣線上堅守,如今卻有些迷茫,曾經又奉母親之名娶了個小腳女人,後來又結婚的魯迅先生,兩個人物無疑都有著他的影子。《孤獨者》與《傷逝》這兩篇有著相同日期的小說,在魯迅先生生前沒有公開發表,其悲劇的結局,似乎也是作者在做出個人生活的重大抉擇時,對未來結果的一種悲觀預測,更是自我總結與自我清算。那生活在毫無窗子裡昏睡的人們究竟要不要叫醒呢?在做出最悲觀的預測後,作者也開始與舊我告別。

一代文豪,魯迅先生,也是如此這般掙扎地活著。當然,痛苦本沒有比較的餘地,可清醒的痛苦似乎往往比不傾向的痛苦要來的綿長,切膚入骨。魯迅先生一直堅守到最後一刻,我們應該慶幸。如今仍有許多關於魯迅先生的爭議,不能明確其是真是假,但他的思想,他的真知灼見卻是我們一直要銘記的。

魯迅先生的吶喊與彷徨也實在給我們一些啟示,縱然你有著堅定的信念,有著深刻的思想,也免不了迷惘痛苦,活著似乎就是一場苦難,但最重要的也僅僅是活著了。

魯迅:時代的吶喊與彷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