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喜欢刷剧的家长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
那就是最近教育题材的影视剧简直层出不穷,从高考到留学,从亲子关系到家庭教育,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众对教育关注度的与日俱增。
毕竟它关乎到祖国的未来、个人的命运与家族的兴衰。
如果说中国家长有什么共同焦虑的话,那一定是教育!
这种焦虑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蔓延,并伴随着他们整个学习生涯。
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该让孩子接受哪种教育?那些成功家庭与优秀民族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一连串来自灵魂的拷问,且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家长愈发焦虑迷茫。
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记录过中东战火的前战地记者周轶君,也感受到了同样的焦虑,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决定用行动解决焦虑。
我们每个人在过自己生活的同时,也会好奇其他人是怎样在活。
这次,她以妈妈的身份,深入到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的教育第一线,去探寻孩子的教育之道,记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今天小墨与你讲述的,就是周轶君导演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的故事。
这部豆瓣9.2分的纪录片让我们了解了各国教育的风格迥异,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细节。
小墨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各位家长:被人羡慕的教育并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也并非毫无用处。
因为,未来从来不只有一个样子。
1、日本集体与个性并行
纪录片的第一集来到了我们的邻国——日本。
他们的教育强调集体和秩序,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律能力。
与很多中国父母忙于工作,老人来带孩子不同的是,日本孩子的童年,母亲的陪伴无处不在。
日本的家庭主妇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孩子长大前,她们没有考虑过出去工作。
但这种现状也在遭受挑战,工作的妈妈越来越多,和中国家庭一样,事业和家庭的冲突也在困扰着她们。
日本人从小重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清晨,在大阪的若松家庭,4岁的小花独自走进卫生间、爬上小板凳,开始洗脸、穿衣,跟家人问好。
这份独立简直让中国家长羡慕不已……
当然,这么小的孩子,也常常有不想做的事情。
但小花的妈妈不会勉强她,而是会用“做游戏”的方式去完成。
那日本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又是怎样呢?
集体和规则,是这里非常重要的东西。
莲花幼儿园把小朋友们聚集在训练场里练习剑道。
孩子们需要在这里鞠躬、行礼、大声应答。
校长希望通过这种训练,让孩子们主动体会到集体意识,而不是被迫遵守规则。
集体意识并不意味着抹杀个性,相反,校长很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还有那所被誉为全世界最特别的藤幼儿园。
这所幼儿园院中的地面都被故意设计的凹凸不平,目的是:
“给孩子带来不方便更好,面对不方便人们才会开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如果草地是平的,孩子们不需要操心。”
学校也不会把蔬果洗干净端上餐桌,这里的果子都保留着大自然的模样,上面还带着泥土。
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品尝”和“触摸”世界。
与室外的不规则截然相反,室内一切东西都被摆放地整齐有序。
进门处有拖鞋形状的图案,学生们需要将鞋子整齐地摆放进去。
教室的自动门也被故意设计得不能自动闭合。
这是教会孩子,最后进来要随手关门,不给别人添麻烦。
这种巧妙的细节无处不在,比如校园水龙头的下方,特意取消了接水槽。
如果用完不及时关上,就会打湿自己的脚,目的是让孩子懂得节约用水。
教育的目的,就这样顺其自然地达成。
2、芬兰避免竞争,实施积极教育
芬兰,一个人口只有500万的小国,却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幸福的国家,教育一直处在全球领先地位。
与日本需严格地遵守规则和秩序相比,芬兰的孩子轻松自在得飞起。
当周轶君来到学校,还以为走错了片场,因为这里更像是一个游乐场。
学生们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还有翻跟斗和跳舞的孩子……
他们没有统一着装的要求,有的打扮得十分前卫。上课还能明目张胆地吃东西。
但学生的高度自由,是以老师的认真为前提。
拉妮老师,负责教小学三年级。她讲一堂主题为《时间、年龄、我》的课,其中穿插着艺术、数学、生物、芬兰文学……为此要准备很久。
老师如此认真,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政绩”。
因为这里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有考试,他们特意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
甚至芬兰人自己也认为这对孩子太容易了。
比起成绩,学校更注重的是孩子们的学习方式。
芬兰学校坚持实施积极教育,如果孩子调皮捣蛋,讨厌学习,老师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里没有贵族学校,老师不打听家长的职业,更不会区别对待孩子。
毕竟,让每个孩子平等地接受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事。
快速迭代、快速发展,快速响应……
在这个什么都追求快的时代里,芬兰老师的任务却是让孩子们慢下来,静下心来阅读,追寻内心的宁静。
知识的传递并不局限于校内,大自然也是他们的老师。
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国度,芬兰人很好地做到了将学习与环境融合,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课堂。
老师会发给学生不同颜色的卡片,让他们根据颜色去森林里寻找不同的植物。
然后,再让学生们找到不同的植物,形容它的气味,并根据自己的嗅觉和想象为这些植物命名。
在命名的过程中,只需要凭借自己的感受,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即可。
在这里,一切都没有标准答案。
教育,就像是芬兰这个国度的缩影。
没有喧嚣浮华,只有简单纯粹。
整个芬兰安静又质朴,没有挤破头地竞争和盲目的攀比。
这里很少看到奢侈品,财富也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他们更希望得到的评价是有品位、有教养。
听到芬兰孩子对成功的定义,小墨顿时笑出了声:有份工作,有个老婆,再有点钱。
毕竟,在一个高度福利保障的社会,孩子即使没有考上大学,父母也不会认为这是世界末日。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
3、印度崇尚“jugaad”思维
印度在不少人眼中是个非常“奇葩”的国度。
种姓制度、重男轻女、“包治百病”的恒河水,卫生质量堪忧的小摊贩……
然而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展现了印度的另一面。
印度过去20年经济增长飞快。在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里,印度高管的人数也最多。
因为他们有“jugaad”思维,也就是“代替方案”。
没有花洒怎么办?那就将一个铁桶扎满洞,是不是照样可以漏水洗澡。
印度的社会资源相对匮乏,也导致最优方案行不通的时候,必须要灵活变通。
这里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思维灵活的人,学生们总有办法解决问题。
《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
盛产CEO,正是因为这些人善于在混乱中制造秩序。
而“jugaad”的思维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学生基本不接受正确答案。
和同学辩论,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
上课举手发言,也不需要完美的结构和逻辑。
敢开口,敢举手,在一阵激烈的辩论之后,答案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挑战老师的权威更是印度学生的传统,老师也乐于看到自己被质疑。
在印度,学习永远是成群结队的,没有人会被落下,没有人偷溜。
学习就是他们跟小伙伴在一起的最好活动。
在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下,学生们期待着各种各样的人生方向。
4、英国重视体育精神与“无用知识
英国的精英教育让无数人心生向往。
我们看到的绅士形象、燕尾服、优雅的骑马与品酒,只是表象。大众对英国私立教育了解的太少了。
英国私立学校的老师会花更多的精力,去教那些常人认知里“不太重要”的东西,比如戏剧表演,汽车修理……
中国有多重视语数英,英国就有多重视体育精神。
多数私立学校操场大到几十、几百亩,可以容纳全校学生一起运动。各种球类场所和室内运动场地都是专业体育馆级别的。
每周体育运动的时长达到20小时以上。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认为体育不仅是带来强健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所谓的绅士精神、贵族仪表,都是因为长期运动带来的气质改变。
英国教育对小孩子并不提倡听话、乖,这样的字眼,而是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明白规则为何成为规则,因为发现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英式教育对人才的定义,要具备运动精神、善于和他人相处,服务社会的责任、努力追求卓越。
在英国私立中学,孩子们很小就开始参与社会话题。如何改变社会?让社会变的更美好?这才是精英教育的内涵。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被人羡慕的教育并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也并非毫无用处。
没有完美的教育理论,只要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其实这些各不相同的教育都有一些共性:尊重、鼓励、平等、沟通、创造……
这告诉我们,教育孩子,要先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并以培养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为目的。
这也是蜘蛛小墨推行通识教育的原因,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因为教育不是一条流水线,未来也从来不只有一个样子,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精彩。
而通识教育能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最终孕育出有血有肉,人格完整的人。
毕竟,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