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襲的“觀眾型父母”

作者:八段錦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襲的“觀眾型父母”


《脫口秀大會》晉級半決賽有個死亡之組,由奪冠呼聲很高的周奇墨、呼蘭,還有一個表現時好時壞的新人何廣智組成。


賽前大家都以為何廣智肯定被淘汰了,沒想到最後被淘汰的卻是被李誕推崇備至的“周老闆”,他在線下的演出可是一票難求呢。


按龐博的說法,周老闆的每個段子都要在線下磨得“舒適且優秀的程度”才會上臺,他的表演可以說是完美了。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襲的“觀眾型父母”

大張偉的點評很有意思,他說周奇墨一看就是個練家子,但是缺乏那種一聽就“矮油,好神經病啊”的意外之喜;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襲的“觀眾型父母”


而何廣智逆襲,靠的是調侃自己“介於美醜臨界”的顏值和日常得掉渣的地鐵段子。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襲的“觀眾型父母”

觀眾喜歡聽逆襲故事,也只有足夠戲劇化才能打動。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襲的“觀眾型父母”


01 被吊高胃口的老父母們


我曾經建議小男人學校的主任,別老分享那些學霸的成功經驗,什麼哈佛,離普通孩子太遠。


那些牛娃怎麼都會考上好學校的不是嗎?不過是在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間做選擇,還不如多分享點中間孩子的經驗更有實際意義。


主任回覆,他們上的學校沒那麼好,怕家長看不上。


也是,誰想聽普通孩子的普通之路?無趣。


有時候,父母也很像被吊高胃口的“觀眾”,看慣了戲劇化的逆襲,一般的小進步、小優點全都看不上。


昨天小男人耐心收拾了奶奶送來的十多條小黃魚,收拾完還把它們燒好了。我自己嫌麻煩從來不買小魚,他肯痛快幫忙,我還挺高興的。


但也就高興了幾分鐘而已,馬上又開始嫌棄他別的事沒做好。


想要討父母高興,可真不容易呢。


吊高胃口的觀眾型父母,對孩子的成長什麼實質性的貢獻都沒有,打擊倒是不少。


被這樣的觀眾審視著,就像周奇墨形容學渣聽完英語聽力考試那一長串導語後的反應:


我是誰,

我在幹嘛,

我活著還有啥意思?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襲的“觀眾型父母”


02 放棄戲劇化期待


有些學霸家長特別愛說,“我其實什麼都沒做,真的”、“我也不懂,都是孩子自己弄的”。


以前我認為這些家長太雞賊,“我做了啥可不想告訴你”;要不就是過於傲嬌,“告訴你你也學不會,說了也白說”。


現在我才越來越領悟到,這類家長說的才是大實話,實情就是如此,說了對你也沒啥參考價值。


今年的雙胞胎孩子一個考北大、一個考清華,還用分享經驗嗎?用腳想也能知道,有些孩子就是基因好。


說全靠孩子自己的至少不會誤導人,讓你以為只要做了某些事情,就能培養出一個同樣的牛娃。


哪個厲害人物是全靠家長培養不靠家長基因的?


你自己的基因什麼樣,心裡沒數嗎?


講這些並不是想說明,學霸孩子的父母都是躺贏;正相反,我發現學霸的家長通常自己就是狠角色。


有個同學說,你上學時拼不過的那些人,你的孩子也拼不過那些人的孩子。


就算手把手教你那些經驗,你也未必能做到,你的孩子更不一定能配合。


nnd,天道不輪迴,輩輩都吃虧!


當然,我並不是想鼓勵你讓孩子靠基因吃飯。普通人的基因本來就不夠使,光靠基因哪行?


八段錦想說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大家都知道但死活也無法真正接受的,對普通孩子不適合抱有戲劇化期待


“一切皆有可能”,從現實的角度是不可能的!(但這句廣告詞我最喜歡,可能因為洗腦效果好~)


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才能“逆襲”呢?


電影《哈佛風雨路》的原型莉茲•默裡,生於貧民窟,三、四歲時就發現父母偷摸吸毒,把救濟金都用來買毒品,所以她很小就不得不上街乞討,甚至偷東西吃。


10歲那年,母親被查出艾滋病,莉茲還要照顧她,15歲母親就過世了;不久,父親也同樣死於艾滋病。


然後這姑娘考上了哈佛,夠逆襲了吧?


其實一研究,才發現這姑娘本來也不簡單。


她爸曾是紐約大學心理學博士候選人,莉茲還記得小時候父親帶她去圖書館借書。


你想想,什麼人在社會混了幾年後,還能重回學校,在馬路邊、地鐵裡一切能看書的地方學習?還想著堅定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襲的“觀眾型父母”

來自電影《哈佛風雨路》


答案是,一般人都不會!


她姐就沒那麼勵志,也沒那麼幸運。


這姑娘的智商、品格都高於常人,運氣還挺好,都不是完全靠努力就能造就的。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逆襲,能逆襲的都不是一般人。


你要不是紐大待選博士+吸毒致死,就不要整天惦記孩子怎麼混上哈佛。


我並不是說奮鬥沒用,不奮鬥才沒用;也不是說父母是什麼,孩子就是什麼,我只是想說,你做不到、也給不了,就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能做到,這樣日子會過得正常一點。


03 平平淡淡才是真


和孩子已經上大學的朋友聊天,她家娃當初也是死活不願意讀書操碎了心的,上的大學她開始也不滿意。


但是現在她的體會不一樣了,對普通孩子來說,上哪個大學、學什麼專業並不值得家長過分焦慮,也不是你焦慮就能有那麼多選擇的。


讓孩子進入大學教育,在一個相對比較安全的環境,補齊之前欠缺的社會課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怎麼和人相處、怎麼自我管理、自我負責等等。


我們現在這種教育模式,高中畢業之前很難做到全人教育,能把學業跟頭把式完成就很好了。


需要有個大學的緩衝,讓孩子全面發展一下再進入真正的社會。


有些之前太過於傾向學業、楞要拔高的,把其它能力都犧牲了,可能有這個緩衝都適應不了社會,遇到點挫折就崩潰了,那才是真廢了。


學習還能補,這個連後悔都來不及。


現在上個普通大學不像過去那麼難了,上大學以後的路可選擇的也很多,不必太強求名次。


朋友的兒子上了大學,開始嫌棄大學不夠好,後悔以前沒用功,再加上現在找工作難,已經自願考研。


孩子覺得有必要的時候,自己就會用功了。父母沒必要對孩子的成績多一點少一點、學校的名次高一點少一點過分上火。


放鬆點,反正再差也不至於損失個哈佛的。


周奇墨因“平淡”被淘汰:最坑娃的就是相信逆襲的“觀眾型父母”


普通的孩子是啥意思,就是不會馬上見到很理想的結果,日後也不會太了不起,所以八段錦想說的第二件事是,

普娃拼的是平和


就是有那種不愛讀書、至少不太適合學校學習的孩子,在標準化體系下你逼瘋他也是逼不出花來的。


有些東西不行可能就是不行,但有些東西有父母的協助就會發展得更好,比如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比如品格。


多給孩子一點健康成長的空間,家庭氛圍不要太差、運動量不要太少;多體驗和人交往、多培養積極情緒,這些都是長足發展的根基。


心態平和,才能打持久戰。


哈佛大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積極心理學導師泰勒·本-沙哈爾教授,曾經是個非常成功的牛娃。


但是每次獲得成功後,他的心裡卻始終像是缺了一塊,“只有迷惘和恐懼”,感受不到持久的幸福。


所以他就開始研究人類是怎麼獲得幸福的,他的結論是:


“要獲取幸福,首先就是要接受不幸福。”


接受我們是普通的、孩子也是普通的,也許之後就能發現,每一個普通的孩子也是獨特的,可以獲得平平淡淡的幸福。


從這個角度來說,確實是“一切皆有可能”。


· End ·


更多精彩:

父親欲接15歲跳樓女兒雙雙身亡:打敗我們的不是生死,而是日常

北大心理教授:優秀孩子都病了?別把學校變成精神病院

和青春期孩子搞好關係的5個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