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心》读后|疫情之下的我们

《黑暗的心》读后|疫情之下的我们

《黑暗的心》封面

“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吼出这两声,库尔茨连最后的喘息也消失了。

读罢《黑暗的心》,只觉自己的灵魂仍在颤栗,库尔茨的死亡让人升起一股愤怒,无能的愤怒。

约瑟夫•康拉德曾说,他从来不会编造故事。本书就是建立在其亲身经历之上写就的,康拉德借船长马洛之口塑造了一个可爱又可悲的人——库尔茨。

在那场白人的殖民活动之中,黑暗与光明的斗争压迫得人喘不过气来,《黑暗的心》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作,是因为外部环境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再仅仅作为被描述的客体,或在古典小说中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一个场地。本书不断地描绘黑暗丛林中的阴暗、险恶——“这海岸线几乎看不出有任何特点,仿佛还正在形成之中,只给人一种单调、阴森的感觉罢了。那巨大的丛林边缘,过深的暗绿色几乎已变成了黑色,沿边镶着一条笔直的、仿佛用直尺画出来的白色浪花组成的流苏,沿着那在爬行着的迷雾下失去光华的碧海远远地向前伸去。”借助对环境的描写,现代主义文学将人类感知的触手伸进了大自然的深处。康拉德把人生看作一场与自然的角力,即使胜利了,也毫无结果。简直就像是西西弗,永远徒劳,永远疲惫。库尔茨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了完成公司所描绘的虚假蓝图,到了结局才发现一切不过就是一场骗局,他的所作所为不仅给黑人带来了伤害,还被贪婪、虚伪的白人们所厌恶着。

现代主义小说的心理分析更多地带有外部事物的色彩,人物内心的心理与外部环境共振,形成一种新的“感受”,因此如果小说叙事性不够完整的话,读起来往往难把注意力保持在一个水平,总会给人以一种抽象的感觉。本书对于黑暗森林的强大力量描绘属实有些多,读起来就会比较明显地存在上述问题。

《黑暗的心》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在黑暗与光明的斗争中,光明处于弱势,西方社会可以称之为光明或文明的东西,是虚伪的,而非洲深处的力量却是可怕的。康拉德以脸谱化黑人白人的方式,简单直白地揭露殖民主义的丑恶和虚假,可怜的库尔茨却为之奋斗,得到的却是可笑的被土著人奉为神明的假象。如果深挖黑暗和光明双方的本质,你会发现全书根本就没有光明存在。

马洛结识了库尔茨,见识到了他与黑暗的斗争幻梦般的收场,在库尔茨接下了他“光明”的衣钵。与之对立的那位“从来不生病”的经理,是康拉德塑造的典型的资本阶级分子的典型。唯一的能耐是不生病(因为“他的身子里面什么也没有”),唯一的本领是“能够让每日的官样文章照行不误”,唯一的用心是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直至置人于死地),踩着别人的头顶往上爬,唯一的工作是整天勾心斗角,耍着欺骗蒙混、阴谋陷害的手段——“让他哪怕仅仅只用一个小手指头去认真干点什么”那可绝对不成。他所信赖的只是那种“肚囊里除了一点稀屎浆子之外……什么也没有”的下属,(如那未来的“副经理”),在他的眼里整个世界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为他的升官发财服务。或许,他能够一直不生病也得拜谢于他巨大贪婪和空无一物的内心吧,就像受到了“光明”的庇佑似的。

这场斗争的结局无法解读,不是不重要,而是没有意义,斗争的喧嚣无法带来任何教益。“太可怕了,太可怕了”是库尔茨发现真相后的恐惧和无力。

我们在为什么目的奔波?在离开殖民时期的大背景之下后,金钱主义、利己主义仍然甚嚣尘上,康拉德探讨人性,探讨着人生的意义,但他描绘的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前景。虚无主义早已不是什么鲜为人知的世界观了,事实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感受到过身心的空虚,面对虚无的结果,面对与自然斗争必输的结局,我们何以自处?

如今疫情当前,不恰恰是一场与自然的角力吗?恰恰是死亡赋予了人生意义,是虚无赋予人生意义。在我看来,意义不是对于世界而言,不是对于宇宙而言,而只是对自己负责,想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需要理由吗?

只有拥有光明,黑暗才能成为黑暗。

中国加油!这场光明和黑暗的斗争的结局已经可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