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子種植,生物結構有助於生長,也是高品質粟子的前提

導語:瞭解粟的生物結構,從莖的形態與結構、出苗這兩方面入手,積極創造有利於粟生長的環境,大力促進粟的生長,提高粟的質量,有利於提高收益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提起這句詩句,可能朋友們都是不陌生的。那麼,我要問一下大家,這句詩句中的"粟",大家都瞭解嗎?可能大部人只是聽過,但是沒有見過。好了,小編現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準備好了嗎?

粟子種植,生物結構有助於生長,也是高品質粟子的前提

一、莖的形態與結構:

莖由胚芽形成伸出地面,其頂端具有頂芽。頂芽最前端為生長錐,有分裂能力,向上生長與分化,形成普通的莖。

全株高約100-150釐米,呈圓柱形。莖由葉鞘包圍,先端著生穗,起傳導養分、水分和支持植株的重要作用。莖分許多節,節與節之間為節間。各節分生葉鞘及葉片。節部的分生組織在植株發生倒伏後,節向地面的一側能膨大,使植株轉向上生長。全株共有節20-25個左右。其基部的七、八個分冀節的節間很短,不很明顯。分冀節除分生葉外並分生分囊和次生根。分藥節以上還有10-13節,節間較長,越往上部越長一些。節間伸長程度受溫度、水分及土壤肥力的影響,在溫度低、過於乾旱和土壤肥力不足的情況下,節間伸長就會受到抑制。

粟子種植,生物結構有助於生長,也是高品質粟子的前提

慄莖的內部結構由其橫切面形成的,莖周呈圓形,但不規則,有稜角。中間則是空心,稱為"中孔"。外部為表皮組織,是由排列整齊、質密、外壁增厚的表皮細胞所組成,起重要的保護作用。表皮細胞的內側是機械組織,由三、四層排列整齊的厚壁細胞組成。再向內是基本組織,為薄壁細胞組成,排列疏鬆。

在基本組織中散排著維管束,一般形成兩個圈層。維管束是莖部中的重要組織,是粟各部分相互運轉水、養分的管道,並且還有支持植株的作用。維管束由木質部和韌皮部組成,沒有形成層,只有初生結構,不能再形成次生結構。

粟子種植,生物結構有助於生長,也是高品質粟子的前提

二、出苗:

種子播種以後,有適當的水分、空氣和溫度,就能萌動發芽。粟的幼根和芽鞘同時發生,因為芽銷需要從孕片尖端露出,似較幼根遲些。芽鞘能預防柔嫩的幼芽受損傷的作用,出土後即成一片鞘葉,以後逐漸乾枯。

1、溫度:

粟在8℃左右即可發芽,但在溫度比較低的情況下發芽出土緩慢,如在冬季播種的"凍谷",播種時雖然幼胚已經萌動,但處在冬季低溫條件下,要到次春才能出土。溫度在25℃左右時發芽最快,當地溫在22℃以上,一般種子一天即可萌動,3-4日即可出土。在一定範圍內,溫度越高,發芽出土時間越快,低於22℃則出苗時間明顯延緩。

粟子種植,生物結構有助於生長,也是高品質粟子的前提

2、水分:

慄的種子很小,發芽時需要水分並不多。據以往研究結果證明:慄種子吸足其重量25-26%的水分(即每百斤種子吸足25-30斤水)就可以萌發,所以農民有"谷出黃埔"的說法。種子吸足相當種子重量的35-50%水分時發芽最好,達60%就會影響種子發芽,80%時發芽率只30-40%,達100%時有可能全部不發芽。

粟子種植,生物結構有助於生長,也是高品質粟子的前提

3、土壤含水量:

至於發芽適合的土壤含水量,據河南廣利灌溉試驗場試驗結果證明,以70%以上為宜。含水量在60-65%時,出苗率可達70%左右,含水量下降到50%以下時不能出苗。土壤水分少時也延長出苗日數,含水量90%者在播種後第五日即出苗,第七日達到盛期,含水足75%者,在第六日才開始出苗,第九日達到盛期;含水量60-70%者,第八日才開始出苗,到第十一日才達到盛期。

粟子種植,生物結構有助於生長,也是高品質粟子的前提

3、土壤溼度:

另一種研究土壤水分與種子發芽關係,是以土壤含水率計算,也叫做土壤溼度,即土壤的水分與土壤的重量百分比。據權威報道:在沙土中含水率為7%以上時,發芽率可達72-86%,含水率達到10%時,發芽率達90-99%,基本上達到全苗。由於品種不同,對土壤水分發芽適應性也有差別,如"小早谷"在土壤含求量達5%時即可部分萌發。水分過大、空氣不足也影響種子發芽,含水率達到20%時,發芽率降低為4-13%。

粟子種植,生物結構有助於生長,也是高品質粟子的前提

以上是在試驗室內的砂土試驗情況,在自然條件下因為土填性質不同,適合發芽的含水率就要因地而異。在砂質壤土中一般土壤含水率以9-10%為宜,砂質更多一些的土壤只有6-7%的含水率即可順利發芽。壤土中所需要水分較高,以11-13%為宜。粘土持水量多,而可供種子發芽的有效水分少,一般要到14-15%時,發芽才能良好。上壤過幹或過溼,對發芽均不利。

粟子種植,生物結構有助於生長,也是高品質粟子的前提

粟的幼芽出土時,頂土能力較強,所以農民有"谷黍鑽破瓦"的說法。但土壤表層板結,也會造成出苗困難,影響全苗。粟的出苗早晚與耕作條件有關係。如搖種過深,出苗就會比較晚,其它與播種期早晚、整地情況等都有關係。所以耕作必須適當,才能出苗良好。幼苗出土後一天即可由稍葉中伸出第一個葉片。約經八、九天後,到第三葉期,次生根的幼根開始形成。幼苗期的莖因為不明顯,表示高度的只是未展開的葉鞘及葉片。在幼苗期莖的生長很緩慢。慄在幼苗時期耐旱性很強,在土壤中含水率只有3-5%時尚不致死亡,需要養分也很少,且能抵抗2℃左右的低溫。

粟子種植,生物結構有助於生長,也是高品質粟子的前提

瞭解粟的生物結構,瞭解它的出苗歷程,其實,這些對於我們種植粟都是有很大幫助的。希望今天的內容對農民朋友們有一定的幫助。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閱讀,咱們下期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