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出殡实拍,数十公里路不靠车马,扶灵之人来头一个比一个大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这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留下的关于死亡的见解。

鲁迅在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上留下的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名革命先驱,他不仅蜚声文坛,更是在整个东亚土地上都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他去世时,无数人来为其送行,扶灵的人来头一个比一个大。

鲁迅出殡实拍,数十公里路不靠车马,扶灵之人来头一个比一个大

一代文豪的成就

关于鲁迅,很多接触过课本的人就对他格外熟悉,甚至对于初高中生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恶魔。因为对于年纪小,见识薄弱的孩子们来说,鲁迅的文章总是过于晦涩深刻,难以理解,但偏偏又在试卷上占据不小的比例。

可是当我们逐渐长大,脱离了校园,进入社会,就会发现鲁迅先生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一针见血,即使几十年前的言论放在现在依旧是能够带起读者的共鸣与回想。

1881年,浙江绍兴这片养育了不少仁人志士的土地,又迎来了鲁迅这个人物。十一岁的他进入“三味书屋”学习,家道中落的鲁迅为了照顾重病的父亲来回奔波,学堂、家里、药房几乎就是他的全部了。

鲁迅出殡实拍,数十公里路不靠车马,扶灵之人来头一个比一个大

从幼时开始,鲁迅就已经深刻体会到人世险恶,无权无势走在大街上,都能平白招来白眼,所以才会让他后来的有了嫉恶如仇性子。

在父亲去世后,家族开始瓜分房产,给鲁迅留下的不过是最破烂狭小的一间房,试图反抗的鲁迅拒绝在协议书上签证,受到的反而是更加严厉的苛责。这样炎凉的世态下,鲁迅算是明白了,只有靠自己才能改变命运,不受人欺侮。

一路求学的鲁迅在成长过程中,见到众多饱受大烟折磨的国人,妄图通过医学去拯救误入歧途的人。直到1906年,一部“日俄战争教育片”将他点醒,决定了他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从身体上拯救中国人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有真正灵魂上的敲击,才能唤醒广大人民。

鲁迅简直是打开了中国批判文学的大门,显示出革命的实绩,新思想浪潮下的自由性、批判性、战斗性鲁迅都能占据一席之地。

他可以被后来人看作是中国现代的民族魂,一个脊梁铮铮的正直文人就是敢于在家国危难时勇敢站出来,揭露当庭的黑暗统治,粉碎一切反动派的政治阴谋。可以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鲁迅的文字有着振聋发聩的强大力量。

鲁迅出殡实拍,数十公里路不靠车马,扶灵之人来头一个比一个大

生死无畏的凛然

1936年一月,由于长期的伏桌写作,鲁迅肩膀与肋骨都出现大面积的疼痛,写字时都握不住笔,五月又被医生诊断出严重的胃病,加上持续的发烧发热,时断时续的病情久治不愈,不断蚕食着先生的体魄。友人专门请来美国医生为他医治,情况却是很不乐观。

等挨到六月,鲁迅先生的身体才略有好转,不少人像是抓住了希望,都觉得他开始好起来了。

10月15日,鲁迅发表《半夏小集》,以尖锐的笔触,揭露汉奸、叛徒之流的丑恶嘴脸,16日下午为曹靖华的译作《苏联作家》写序言。

17日鲁迅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这是他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还未完稿,但我们永远看不见结局。

鲁迅出殡实拍,数十公里路不靠车马,扶灵之人来头一个比一个大

他写信给曹靖华,表达了要好好养病,坚持斗争的强大决心,下午还有精神拜访鹿地君,在内山书店挑选阅读书籍,晚上,鲁迅与三弟周建人畅谈至深夜,直到凌晨一点才上床休息。

18日半夜两三点,鲁迅身体就突感不适,在床上辗转反侧,气喘病发作,咳嗽呼吸愈加困难。六点半时,鲁迅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撑起精神拿笔写下一封信,向好友内山完造表达歉意:“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

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那时候,还不知道,这就成为了鲁迅先生的绝笔。

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代的伟大战斗者、革命者鲁迅因为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生前,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工作在一线,在他去世前一个月,就已经有预料性地给妻子许广平留下了遗书。

告诫她切不可因为自己的丧事收取旁人一分钱,不要因为他的去世过度悲伤,而忘记当前和未来的生活,不要过多对他的葬礼安排繁琐的流程,照顾好孩子,教育他成为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在这份遗嘱里,鲁迅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但只是没能想到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按照着他的遗嘱安排一切,除了葬礼的不同。

鲁迅出殡实拍,数十公里路不靠车马,扶灵之人来头一个比一个大

送行的人流络绎不绝

在鲁迅去世后,他的遗体被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里里外外都被雪白的挽联填满。大厅、走廊,直到外面的空地里都拉起了绳子,挂着厚重的挽幛。

10月20日,殡仪馆开始瞻仰鲁迅先生遗容,各个工人协会留下的花圈上的挽词分别是:“民族之光”、 “我们的朋友”、 “精神不死”等。

工人、学生、农民、车夫、学者,社会的各个阶层在吊唁的四天里都共聚一堂,表达哀思,签名登记的个人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没留下姓名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22日下午出殡,万国殡仪馆前的胶州路、兆丰路都已经是人山人海,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巴金、萧军等文化名流大家亲手将鲁迅的灵柩扶上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鲁迅先生的巨幅画像作为送葬先导开路,全程沉重肃穆,沿途不断有群众加入送葬的队伍,数十公里路抬馆路不靠车马。

鲁迅出殡实拍,数十公里路不靠车马,扶灵之人来头一个比一个大

蔡元培在万国公墓主持葬礼,致哀悼词,人群默哀,这位民族斗士就着冼星海为他谱写的《安息歌》,与这个他为之战斗了一辈子的世界告别。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先生的思想很多人不理解,又有很多人大受益脾。可正是他在政治文化上丰厚的建树,才会迎来众多名流的送葬,整个文化界的沉重哀悼。

无论赞誉或是贬低如何,都不会掩盖他为改变时代,带来希望的所作所为,在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给人民敲警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