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兩代,宦禍尤烈,論宦官干政的歷史意義

唐明兩代,宦禍尤烈,論宦官干政的歷史意義

唐明兩代,宦禍尤烈,然均成為唐明滅亡之主要因素。宦官乃生理上有缺陷的人,生長在被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中國舊社會中,其心理多發生變化,自卑心重,多猜疑,有大志者甚至希望在政治上顯出其能力。然而得勢宦官,正直者少,奸邪者多。他們仇視正人,殘害忠良,甚至無惡不作,紀綱大壞。

唐、明宦禍的形成

唐初宦官不立三品宮,其工作只限於侍奉皇帝、妃嬪及傳達、接待等,不過是皇帝私人的管家奴僕而已,而且人數不多。明太祖鑑於東漢及唐宦官之為禍,禁宦官讀書識字,為杜絕將來宦官之遺禍,制鐵碑於宮門,上有“內臣不得干政事,預者斬”字。由此,可知兩代初期宦官地位之低微。

唐明兩代,宦禍尤烈,論宦官干政的歷史意義

當代宦官影視劇照

唐太宗、高宗,以至武后時,宦官人數已開始增加,但還沒有實際參與政治。唐代宦官之參與政治,是中宗景龍元年,太子重俊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起兵討韋后,宦官楊思勖護衛中宗有功。其後,臨淄王(玄宗)起兵討諸韋,楊思勖從臨淄王為爪牙,故楊思勖也頗得玄宗寵信。

唐明兩代,宦禍尤烈,論宦官干政的歷史意義

當代影視作品劇照

但宦官之攬權,卻從玄宗時高力士起。他因參與誅太平公主有功,最為玄宗所信任,高力士雖不算強橫,但不能不負一部分禍國之罪。另外的政治變化,便是李輔國助肅宗即位於靈武,開創了宦官擁立皇帝之先河。明太祖死後,建文帝管束宦官更嚴,引起了宦官之不滿。“靖難”兵起,燕王師直逼南京,朝中宦官逃入燕軍者很多。南京陷落,宦官內應之功不少,成祖以宦官忠於己,對宦官多所委任,宦官便開始活躍於政治上。唐皇位之承繼使宦官涉足於政治上,然此皆是玄武門之流毒。

唐明兩代,宦禍尤烈,論宦官干政的歷史意義

玄武門

唐、明宦官參與政治後,立刻掌軍政大權。唐肅宗因安史之亂而不信武人,命李輔國專典禁兵,以防宮中禁軍落入武人手中而危及自己的地位。代宗因李輔國統禁軍,對之容忍,事無大小,均請參決,並尊之為“尚父”,封博陸王。其後魚朝恩、程元振出掌監軍。武宗時,霍仙鳴、賓文瑒掌樞密,宦官之權力逐漸升級。明成祖在“靖難”以後,遣宦官出使,專征及監軍,最明顯之例證就是三保太監鄭和之下西洋,明皇帝為防止反對勢力滋長,成祖時設“東廠”、憲宗時設“西廠”,武宗時又另設“內廠”,皆由宦官主之。英宗以後,司禮監之太監成為真宰相,批決一切奏章、降旨。到此時,兩代宦官之權力已變為可以決定國家之命運。

唐明兩代,宦禍尤烈,論宦官干政的歷史意義

宦官鄭和

兩代宦官為禍的經過

唐肅宗以後,宦官可立君主,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均為宦官所立,憲宗為宦官陳弘志所弒,敬宗亦為劉克明弒死。唐代宦官此時已到達橫行無忌之地步,這也可說是宦官代表了皇帝之地位。陳寅恪先生認為“皇帝居宮中亦是廣義之模範監獄罪囚”。宦官勢力之膨脹與士大夫發生權力衝突而影響宮中的,首推“永貞內禪”。順宗時,王叔文欲奪宦官之權,宦官大為不滿。宦官俱文珍外結藩鎮韋皋等,先後上表請太子監國。順宗只好傳位太子,而王叔文等皆被貶。除此之外,還有“甘露之變”,唐文宗乃與李訓、鄭注發動“甘露之變”誅除宦官,假稱天降甘露以殺之,但為宦官仇士良等發覺,李訓、鄭注等反被殺。明皇帝雖多幼主,然宦官並無擁立皇帝之事例,於內廷而言,明只有英宗時之“奪門之變”,英宗於土木之役被也先所俘,明朝廷擁立郕王,是為景帝,後也先還英宗,宦官曹吉祥陰謀擁英宗復辟,幽殺景帝。但這次除了是宦官集團間之鬥爭外,亦是明室兄弟及朝臣之鬥爭,故比較起來,唐內廷所受宦官之禍害比明室為大。

唐明兩代,宦禍尤烈,論宦官干政的歷史意義

唐-影視劇照

唐自宦官干政,三省制形同虛設。宰相雖立,然毫無實權,事事須經宦官同意。明太祖行君主專政,廢宰相,統率六部,後代君主力有不逮者,政權遂落入宦官手中。然兩代亦間有良臣,使兩代之政權不至立刻崩潰,如唐代宗時之劉晏、楊炎以理財著名;憲宗時之杜黃裳、武元衡力主制裁藩鎮,造成“元和中興”;此外,還有宣宗時的“大中暫治”。明自英宗以後,司禮監為真宰相,朝臣只有趨附之始能有所作為,如張居正之依附馮保,為職十年,海內稱治。唐明兩代比較起來,唐代在宦官控制下之良臣可以展其才的較明為多。

唐明兩代,宦禍尤烈,論宦官干政的歷史意義

宰相魏徵

唐皇帝雖常出奔,然均由於內亂或外寇,然不像明帝一次出征即被俘。宦官王振蠱惑英宗,挾其親征,招致“土木之禍”,除皇帝被俘外,明半壁江山幾被斷送。然唐明兩代有不同之處,就是唐室常受制於藩鎮,而宦官常激怒藩鎮,故唐代之情形較明為複雜。而唐代宦官之勢力,只限於京師,對於各地之藩鎮,不敢有過分行事;明代宦官掌管東廠、西廠、內行廠等特務機構,全國佈滿特務,殘害忠良善民,全國陷入恐怖政治之中,權勢伸展較唐宦官為廣。

唐明兩代,宦禍尤烈,論宦官干政的歷史意義

廠衛當代劇照

唐明宦官皆與黨爭有關聯,所不同者為唐之黨爭是兩黨都勾結宦官,明之黨爭為正直之士與奸黨及宦官之爭。唐初到唐末經常發生外朝士大夫之衝突,而最大規模的是“牛(僧孺)李(德裕)黨爭”,雙方都勾結宦官以自壯,藉以排除異己,兩方沒有純粹政治思想,影響唐室政治頗大。明士人多論政事,批評朝政,對當時奸官及宦官之行為非常不滿,自成一黨,稱之為“東林黨”。明代黨爭有三案,即“梃擊”、“紅丸”、“移宮”。但黨禍尚未嚴重,及非東林黨依宦官魏忠賢,東林黨羽遭伏誅,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皆被誣害下獄慘死。發展至此,於國事而言,明受宦禍影響較唐為大。

唐明兩代,宦禍尤烈,論宦官干政的歷史意義

牢獄

明宦官同樣如此,收受貨賂,並擅奪民田,壟斷鹽利等,又魏忠賢於正稅外,復徵苛雜賦。此乃唐明宦官無恥之例證,但比較之,明代尤甚。

總結

唐、明兩代,均直接或間接亡於宦官之手。唐昭宗時,崔胤與宣武節度使朱全忠謀誅宦官,宦官之禍雖平,然唐室亦為朱溫所滅。明思宗時,宦官曹化淳大開彰義門以迎李自成。明江山亦因而斷送,故兩代宦官,均要負起亡國之責任。明宦官雖較唐為無恥,然明皇帝仍可制裁,即如跋扈之魏忠賢,亦在明思宗即位處被執處死,然明思宗之昏庸,不明是非以自強,使明室陷於困境。唐宦官之禍因藩鎮而多限於中央。若宦官勢力能達全國,唐之宦禍必比明為烈。然宦官權力無論多大,由於“無後”,皆不能篡位。而唐、明兩代,若非宦官之為禍,國祚必不會如此短,這是可以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