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国后却变为四大名著,还有二部为何名落孙山?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国后却变为四大名著,还有二部为何名落孙山?

普世的六大名著为何在解放后却变成了四大名著?背后原因无人想到

如果有谁问你中国最有名的古代长篇小说有哪些?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说:四大名著!没错,中国最著名的章回体长篇白话文小说就是指四大名著,它们分别是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罗贯中所创作的《三国演义》、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以及吴承恩著述的《西游记》。

可是你知道“四大名著”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吗?实际上你可能连听也没听过,四大名著的前身竟然是六大名著,之所以删掉二大名著其实是来源于一次有意为之的疏忽行为。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文学界都把在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六本古典小说统称为六大名著。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国后却变为四大名著,还有二部为何名落孙山?

新国成立后,为了振兴当时百废待兴的文艺事业,提高刚刚翻身做主人的无产阶级普通劳苦百姓的思想觉悟,繁荣市民的业余生活,国务院要求国家出版局在近期出版一定数量的优秀传统文学作品。

随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响应国家出版总局关于丰富市民的业余娱乐生活,满足人们对文学阅读的需要的号召,他们从解放前的六大名著中筛选了一遍,最后只迭择其中四本最能代表古代文学水平以及满足当时政治需要的古代长篇小说印刷出版发行,并且改其名为四大名著丛书。

这四部中国古代名著合并在一起出版,立刻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赶到新华书店去买书,竟然把书都买光了,导致了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的二十万册的四大名著丛书,在短短的两周之内被销售一空,还有更多买不到书的读者不停的打电话到出版社,要求增加出版发行的数量。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国后却变为四大名著,还有二部为何名落孙山?

看到四大名著受市民追捧,其他的出版社也马上行动起来,快速的印刷和出版的这四本古典小说。当时人们在茶余饭后谈得最多的除了毛主席外,就是四大名著的内容了。

就这样,在全国老百姓中间流传并阅读的过程当中,为了简单沟通的需要,就约定俗成的慢慢出现了“四大名著”这个称呼。

四大名著的诞生实际上就是一次无奈的选择与有意为之的疏忽造成的,因为当时国家出版总局要求人民出版社只能出版四部古代经典长篇小说,所以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把另外两本也是很优秀的中国名著删减掉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被人民出版社从六大名著中无奈删除掉的两部著作究竟是怎么样的奇书呢?

实际上这两部在出版社甄选中名落孙山的小说也是十分优秀的作品,它们分别是清初秀才蒲松龄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创作而成的狐鬼小说 《聊斋志异》和清朝文坛盟主吴敬梓用20年的时间才写成的《儒林外史》。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国后却变为四大名著,还有二部为何名落孙山?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毕生的心血创作而成的,作者满腹才华却郁郁不得志,为了生存只能屈尊纡贵地做了一个私塾的老师。在为人师表的漫长42年当中,他舌耕笔耘,一直致力于文言文短篇小说的创作。课余时间他喜欢走到市井平民的茶肆当中去听本地人和外地旅客所讲的狐鬼故事,回去后展开想象力,再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之后写成小说来自娱自乐。

《聊斋志异》一共写有精彩绝伦的短篇小说491篇,它们有的无情鞭挞封建王朝统治阶层的腐败与黑暗;有的极力抨击“八股文”科举制度害人匪浅;有的大力歌颂反抗封建礼教的英雄主义行为,具有非常深刻的民主主义思想。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书中三分之一篇幅都是一些歌颂狐鬼人之间真善美的故事,而且还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观念。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国后却变为四大名著,还有二部为何名落孙山?

在他的小说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写的人当中有坏也有好,鬼也有好鬼坏鬼之分,例如在《席方平》故事中所反映的就是一种比较朴素的普世价值观。

《聊斋志异》还用占全书三分之一篇章,去描写作者蒲松龄理想中所追求的天荒地老爱情,在他的小说当中的主人公都勇敢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的去追求至真至美的自由爱情,比如 《香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品。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蒲松龄以及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国后却变为四大名著,还有二部为何名落孙山?

《儒林外史》则是我国现存文学作品中写得最优秀的一部官场讽刺长篇小说,全书一共有56回,以非常写实的手法描写出封建时期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面对“功名利禄”诱惑时所表现出来的迥然不同态度与行为。

《儒林外史》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揭露出三教九流的人,面对利益时所采取的各种不择手段的态度表现,真实的再现了普通人被金钱和功名所腐蚀的全过程,由此表达出作者对自己所处的封建官场的黑暗,以及科举的腐朽等等社会现实不满,并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和抨击。

另一方面作者吴敬梓又在《儒林外史》中大力地表扬了少数下层人物“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坚持自我坚持原则的高尚行为,极力的想表现出人性中其实也有真善美的一面,其实是寄托了作者对于理想人生的乌托邦式的追求。

解放前六大名著在建国后却变为四大名著,还有二部为何名落孙山?

其实小编觉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非常的优秀,应该重新纳入中国名著当中,恢复原来“六大名著”的称呼才是最恰当的。

对这个问题,各位优秀的读者,您们又是怎样看待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畅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