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名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927年出生,976年病死,在世49年。960年,34歲登基,當了皇帝。在位近16年。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

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皇位的取得,有其特殊性。他的皇位,不是繼承得來的,也不是起義奪來的,而是異姓發動政變搶來的。這個政變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趙匡胤原為五代時後周的一位重臣,握有朝廷的軍政大權。後周世宗死,7歲的小兒即位。第二年,國都開封傳言,北方契丹犯邊。大將軍趙匡胤得旨,親率大兵出城禦敵。大軍走到開封東北40裡的陳橋驛就停下了,當晚駐紮在這裡。經過他的周密籌劃,第二天,官兵在他身上加披象徵皇帝的黃袍,一律推舉他為皇帝。他就這樣當了皇帝。“陳橋兵變”是不流血的兵變。其本身無所謂對錯,主要是看宋太祖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利於歷史的發展。

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的最大的歷史貢獻,就是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200多年的分裂割據的局面。從而,實現了全國的大一統。這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為了實現全國統一,他高瞻遠矚,採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不動聲色地玩了一個“杯酒釋兵權”的把戲。

這要從唐朝的藩鎮割據說起。而藩鎮的出現,與節度使的設置有關。唐朝先在沿邊地區設立節度使。節度使的權限很大,總攬各州的軍政大權。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對投降的叛亂分子,立即授以節度使名號,仍令其照舊統領舊部、就地。他們的屬地逐漸變成了一個個小獨立王國,被稱作藩鎮。

藩鎮權勢漸大,不聽中央指揮,各自獨立。這就是“藩鎮割據”。“藩鎮割據”是從唐代宗時[762年]開始的。自此以後,中國陷入了長達200多年的分裂局面。這種分裂局面,都是節度使專權,從而導致藩鎮割據造成的。趙匡胤即位之後,曾同政治家趙普談了一次話。他虛心地問道,我想平定天下長久不息的戰亂,你有什麼好辦法嗎?趙普誠懇地回答,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對方鎮的節度使,逐漸削奪他們的權力,限制他們的錢糧,收回他們的精兵。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宋太祖豁然開朗。

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杯酒釋兵權”,就是他實施的第一個步驟。有一天,他專門宴請幾位重臣。酒酣耳熱之際,他說道,人生在世,無非是享受榮華富貴,並使子孫過上好日子。你們何不交出兵權,購置田宅,飲酒作樂,安度晚年呢?大臣們一聽,全都明白了。第二天,他們就都老老實實地交出了兵權。宋太祖授給他們有職無權的高官,讓他們在酒池肉林中度日。就這樣,宋太祖不費一刀一槍,就收回了兵權。

為了使軍權高度集中,宋太祖又創造了行之有效的“更戍法”。所謂“更戍法”,就是中央的禁軍,要按期輪流到各地戍守。將領也要經常調換,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兵”。這就造成了“兵無常將,將無常兵”的局面。將兵之間生疏,有利於防止軍隊叛變。歷史證明,這一方法,是防止軍閥割據的成功舉措。

宋太祖又針對當時的周邊形勢,提出了“先南後北”的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南,指的是荊湖、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趙匡胤對他們採取了剛柔相濟、軟硬兼施的政策,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他實施各個擊破的策略,迅速地滅掉了幾個小朝廷,實現了南方一統。而對投降的國主,一律封以有名無實的高官,使他們享受榮華富貴。而換來的卻是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

宋太祖也是一個善於納諫的皇帝。有一次,有一個臣子立了大功,應予提拔,授給官職。但是,趙匡胤就是看不上他,不同意給他升官。直言敢諫的大臣趙普上奏,請皇帝批准給該人升官。宋太祖想,你啥事都管,這次我就是不答應你。看你怎麼辦。他帶點挑釁意味地對趙普說,我就是不想給他升官,有法你想去!趙普不急不躁地答道,刑,是用來治罪的;賞,是用來獎功的。這是古今的道理。況且,刑罰是國家的刑罰,不是陛下你個人的刑罰。怎麼能從個人的喜怒出發,想怎樣就怎樣呢!

這就是說,陛下你應該講原則,不要耍小孩子脾氣。一席話,說的宋太祖自知理虧,但奈於情面,他一言沒發,站起來就回宮了。可是,固執的趙普卻緊追不捨。宋太祖入宮,他就立在門外等候。出以公心的趙普,很有你不批准,今天就不善罷甘休之意。宋太祖一看,也沒有辦法,是自己不對,就批准了他的要求。

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終於實現了全國統一的願望。他經過了16年艱苦的南征北戰,才結束了從安史之亂到十國紛爭的200餘年的割據局面。這是他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一個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